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蛮子,北侉子”之乐谈

(2007-11-14 19:09:51)
标签:

我记录

财富人生

娱乐/八卦

    茶文化、酒文化,都与文化沾边。这骂人总背道而驰了吧?笔者看来,未必。闲来捉摸捉摸,其实也是一种文化,一种变异的文化。周末了,骂一骂,也能放松一下的。


  


  中州(中原)人士都说,自己在大地的中心。不信?你瞧,夏季中午立个长杆,这太阳光照射下来,没影子,就一个点。咱不在大地的中心,谁在大地的中心?于是乎自称中州,也称中国。故此才有东、西、南、北、中之分,中州人对近邦分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其实中州人也知道,文化来自西域和北方,就文化这一点东部人士无话可说。华夏自仰韶时期起,胜利完成了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阶段。捕鱼、打猎,物质也丰富起来,游牧民族发展比较快,其实属于掠夺型经济发展,不仅向大自然掠夺,而且也向弱势部落掠夺。文化和观念也逐渐形成起来。由于游牧民族发展的优势,由于他们处于北方和西方,所以经济和文化开始东移与南下。


  


  几乎所有的远古战争和古代战争,都有“逐鹿中原”这么一说。谁占据了中原,谁就是天下王者。占据中原后,一个要东移,还有一个要南下。在东移过程中没有太多的麻烦,反而产生过值得称颂的典故。


  


  比如泰山上住着一位女子,现在的当地人称她为“泰山奶奶”,正名为“碧霞元君”,有一种传说,说她是“玉皇大帝”的妹妹。玉皇大帝就是“昆仑文化”的象征。这一说法与考古还连得起来,在西部有着“三星堆文化”,而这一文化特征在泰山表现得非常明显。也就是说,在文化东移中,泰山奶奶是个成功的典范,泰安(泰山所在地,意欲国泰民安)也成为文化东移的都城,称其为“东都”。甚至,有人认为“昆仑文化”之前,说成是“基督文化”,上帝耶和华创世纪,于是就有了人类。圣经上有一故事“诺亚方舟”,这一支随着洪水漂流,便来到了昆仑山脚下,创立了“昆仑文化”。哈哈,那么中华的历史是犹太文化一个分支的延续?笔者个人认为,是站不住脚的。这里没有太多的骂文化。


  


  然而,在文化南下过程中,却产生太多的问题。笔者把它称为“楚相问题”。否则,“湖北佬,九头鸟”的绰号哪来?所以那个时期的历史是南北之争的历史,是北侉子与南蛮子之争的历史。琢磨北侉子与南蛮子这个称号,也就是琢磨骂文化的历史。


  


  首先,华夏文化的发祥地在西北方,而南方还属于丛丛野草处处滩地尚未开垦的蛮荒之地,也就谈不上文化了;其次,北方长期弥漫着烽烟,充盈着征服和被征服的气氛,有一种好战情结,用武力去征服,不服气?纯属蛮不讲理,这个理也就是丛林法则,于是乎北方人称南方人为“南蛮子”;最后,南方人觉着,自己过着打鱼晒网、悠哉游哉的日子。可是你们北方人放着自己的老家不住,倒是来打扰我们的宁静作甚?说起道理还一套一套的(人家文化也比你先进哈),无理说成有理,夸夸其谈。哪来的外码!口音不符哈,瞧你这说话的“德行”,一个字“侉”,所以就有“北侉子”的雅号。


  


  说归说,乐归乐。笔者自小喜欢“听书”,正史野史,风土人情,悲欢离合,人物性格,样样都有。多听听也就有了文化的渊源,也算是文化的根。说起“听书”,“北侉子”较有代表的是 “评书”;“南蛮子”较有代表的是“评弹”。对我影响较深的是两个“沙喉咙”,北侉的有单田芳(我最爱听的),南蛮的有王绍棠。可我这个南满,却喜欢北侉的“评书”,如刘兰芳、袁阔成、连丽如、田连元……


  


  北侉子与南蛮子还是有许多区别。什么叫南蛮,举个例子来形容。王绍棠评话代表人物,以嗓门沙哑著称,代表作《武松》。他说的“武松打虎”那一折最为著名。武松抡起拳头要打老虎第一拳,从武松(不,是王绍棠)举起拳到打下去,这王绍棠可以说上三天(场),这武松(不,是王绍棠)的拳头还没轮到老虎身上。哈哈,这就是南蛮(慢)子。北侉(快)子言语未出,老虎鼻梁已经喷出血来了……

 

我的博客首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