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冬雁评《水房子》

(2022-04-15 16:21:03)
标签:

冬雁

水房子

李冰

都江堰

旅游

分类: 评论凸凹

以“水房子”之水之魂填补上下两千年的沙漏

——读凸凹诗集《水房子》长诗鉴赏

 /冬雁


凸凹,在解读过很多他的诗歌之后,很荣幸再一次以“长评”的形式走进他的“长诗”。其实我们看“长诗”与“短诗”的标准皆在字数和长度来定,譬如众人皆知的《离骚》《孔雀东南飞》《琵琶行》《长恨歌》等。

我想说,若干年后,凸凹这部可谓当今长诗巨著的诗集《水房子》,也将会成为流芳百世的佳作之一。读《水房子》,与其说为之震撼,不如说为“诗”叫绝。堪称一绝的不只是凸凹72首的长诗,还有闻名古今的都江堰和李冰。“都江堰灌区成都、绵阳、乐山、德阳、遂宁、眉山、资阳738县(市、区)的1076万亩农田灌溉,2000多万城乡人民生活生产用水及生态环境用水,无不是李冰的水。”(摘自诗集后记《冰的水》)。借诗人的话话诗人,他用无比热爱的都江堰,用无比敬仰的李冰,用无比宏伟壮丽的历史长诗,打造出诗意的“都江堰”,打造出诗意的“李冰”。我们不能忽视《水房子》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了重重的一笔,以及它逐渐具有的崇高地位。

没有哪一个诗人会让自己的生命在一件无效而又无望的创作中慢慢消耗殆尽。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一定会“百折不挠,不遗余力”。 还是借诗人自己的话说:“在巴蜀,在古蜀开明王与西汉文翁之间,除了李冰,谁还能数出几个甚至一个有名有姓像模像样的人物?”“我是一诗人,当然就用诗歌的方式了。”“因于此,我必须得用一部长诗(一册诗集),来补助、填充《汤汤水命》的飞地,让二者互文,成为文体错位而文心对位的姊妹篇。这样想了,就这样做了。”

“没想到,上下两千年,方圆地球间,竟没有一个人,为伟大的李冰和世界的都江堰,写过一首四千行的长诗。

原来,两千年的沙漏,一直在等一个人——等一个人来填这个空白。

现在,这个人来了。”

 

(一)水姊妹,水房子,水之魂

 

凸凹曾撰写小说《汤汤水命》,正说心目中无比崇高的李冰,诗人再次创作长诗姊妹篇《水房子》,站在两千多年之外,看着眼前驯服的江流,遥想当年都江堰的设计师、指挥员和战斗员之豪迈之丰功伟绩,执笔写下四千行长诗,时而奔腾激越,时而低吟浅唱,凸凹用心之诚真的让人感动。   有时候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诗人热爱故土的情怀,还有他的那种坚定的思想和执着精神。内心拥有了信念,就会抛开某种黑暗、残酷的现实,从丑陋中提取美好,从平凡中提取伟大,曲折和遥远并不能阻止一个坚定前行的脚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打开扉页:——

谨以四千行长诗《水房子》献给伟大的李冰和世界的都江堰

一行字,读得我热血澎湃。说实话,我骨子里也是一个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人,这行字对我不仅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也有可能对我今后的创作生涯带来巨大的影响。(题外话)。那么我们再回到主题《水房子》。序诗:《水房子》:

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河渠书》

这也是诗人凸凹打造出来的“水房子”——“全世界只有你和你的热爱住在水房子里。你的水房子是你自己修的。”都江堰是李冰的“水房子”,而都江堰和李冰又都是凸凹的“水房子”,他们都住在同一座“水房子”里,而这座“水房子”则是凸凹把两千年的都江堰又高度还原了一遍。

“我希望这部《水房子》也是正说李冰,正写都江堰水利工程。”在诗集后记里诗人凸凹这样说。

蜀郡太守李冰没有在历史长河中湮灭无传,且被后世封王封神,是水成全了他,都江堰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有着无可挑战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成都平原在中华版图上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战略等方面的优越地位,离开了水,也无从谈起,一切缘起是水,因为人类离不开水。所以,把一部关于李冰和都江堰的诗集命名《水房子》实至名归。蜀地山弥四塞,群山万壑,水因山势,江河走势复杂,林林总总,外人实在掰扯不清,诗人生于斯长于斯,对此门清,通过一部诗集细细道来,诗人诗心浓纤,涵盖庞大,以诗论水,不限于水,又都与水有关,水的布施,恩及后世,水是生命的源泉,抓住了水,就是为李冰立传。

诗人笔下的每一个字母和笔画,都有着不同时代的“水”神圣的生发信息和痕迹。这也是诗人所能表达的唯一方式,无论任何体裁。“梁、柱、檩、枋和椽的原材料,是水。墙体、屋瓦、门轴和窗棂的原材料,是水。连深入河床骶骨的地基也是水筑的。墨斗、墨线,是水。斧子、凿子、刨子、锯子,是水。所有建房工具都是水。”有虚有实,诗人凸凹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以实物填充,让眼前的“虚境”像水晶宫一样逐渐清晰明朗起来。“严丝合缝,滴水不漏。整座房子容不下一颗铁钉铜销的虚构叙事。”“通向水房子的路径很多——都江堰工程,二江七桥,天彭阙,甚至骑一头石犀也行。”

远古的大禹因治水为天下王,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圣人,但他的面目是模糊的,是中华精神符号系统的大佬,李冰却是烟火人间面目清晰具体而微的御水大师,治蜀二十年,两千多年后,仰之弥高。    诗人凸凹以诗的语言为基调,以都江堰的社会背景为出发点,从主体与对象的融入和切合对语句、语境及其内涵几次易稿,方才进入都江堰的“上游”——

 

(二)内心的山水,流淌在血液里的山水

 

凸凹《水房子》提供了书写山水的当代范例,他不仅书写着个人内心的山水,流淌在血液中的山水,还书写着山水之间循环着的人类世代;这山水是君临天下之人的胸中河山,也是坎坷于人世的苦命人隐藏肺腑的丘壑;凸凹诗歌修辞本身就是一种具有伦理意义的想象力,他在寄情于山水之间时,没有忘记那些从劳动者的掌沟或“从额纹流过的河流”。一一耿占春(诗人、批评家、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研究凸凹的四千行长诗“水房子”,就得研究“都江堰”。研究“都江堰”,就得研究四川的人文地理和历史,这对于一个对四川了解甚少的我来说,也算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从阅读诗歌文本到搜索地方地理,从起因到结果,从前序到后记,字字句句,点点滴滴,都要浏览一遍,但因为时间关系,也只能是“跳跃性”浏览,作为“蜻蜓点水”式点评,不能深刻入骨。故摘自序诗《水房子》一首,上游《水之房基》三首,中游《水之方体》三首,下游《水之房顶》三首,共十首诗,作为此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力求精准、俱到、入“水”三分。

《以冰为例谈一个人的命名学》李冰以秦时为蜀守。——(宋)乐史《太平寰宇纪》引(西汉)扬雄《蜀王本纪》。“你的冰凝、河流、澎湃最初是从你的名字起水。最初,是把雪地上的来路收走、省略。所有地盘全让给水。”以古典史记文化为根基,用“水”揭开一个人的生平,揭开神秘的面纱。全然文学性语言的运用,把那种因历史因素的不确定性,诗人凸凹在舒展自己的思路之时已经完全排除。“告诉这件事的,把一件事告诉成这样的,是一位太史令,他叫司马迁。”诗人不用“史记”,用“告诉”,而且“告诉成这样的”,以此展示今天他对李冰极其崇敬之情而在当初古人的轻慢之心。“所有地盘是一个冰字——一个把两条河流凝聚在一起的结晶。”“结晶在一个字上的两条河流一条叫岷水,一条叫沱水。岷水、沱水就是现在的岷江、沱江。但那时,言江即为长江,论河即为黄河。其他所有河流皆称水。”一环一环的衔接,语词的严谨意义和语境的渗入,著名的两条江河在我们面前逐渐成型。

诗人凸凹的诗之所以让人喜欢,就是他知道向善向美极其重要,既要具体,又不空乏。接下来的一首《被呼为冰儿者》:江神遂死。蜀人慕其(李冰)气决,凡壮健者,因名“冰儿”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引(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不知从何时起,总之是你的后世的后世,一个川人若想占他者便宜便自称老子,骂他者为龟儿子、龟孙子。你不知这个。也不知死后被尊为川主。只知,除了李大人,还有另一个称谓。”“另一个称谓,叫冰儿。我们听东汉《风俗通义》说:蜀人仰慕你的勇气,遂对所有健壮者以冰儿呼之。自此,冰儿既指你,又指健壮的蜀人。”叙事、抒情、口语式,包含着日常语言伦理,诗人充分运用和发展了形式语言的逻辑,对各种关系的推论的根源及其俗话作了细致的交代。凸凹在此诗中明确、深入地阐述了人物对象和物理对象的关联,也从侧面阐述了自己的历史观和审美观。“健壮的蜀人”,既展现了一个人的体魄,又展现了英雄气概。“孟子说:人的身体容貌是天生的,(这种外表的美要靠内在的美来充实它)只有圣人才能做到,(不愧于这一天赋。)”践形,就是尽性,让天性通过身体、通过各种外在的实践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在这一点上,李冰做到了,凸凹也做到了。当我们的后人读着前古未有的《水房子》 ,他们的眼前展现的也是一个诗人伟大的形象和崇高的气势。

诗人凸凹的水房子上游第三首诗《鱼凫记》:冰姓杜宇,号浮丘,蜀主鱼凫裔孙。战国时巴东人也。——(清)陈怀仁《川主三神合传》。“鱼凫,可以一头扎进水中。可以从湖泊、急流,拟或漩涡将一尾鱼的游弋准确提拎出水,窒息在充分的空气中。”“鱼凫又是一位人。一个酋邦:一种风生水起,穿越了数百年的文明。漫长的古蜀历史走在他前边的是蚕丛、柏灌;后面的是杜宇、鳖灵。他位居正中。并第一个让酋邦飞翔,上升至国家。第一个,封自己为国王。”有文字记载,鱼凫王是古蜀 史前文化传说中的古蜀先王。生活在成都温江万春一带,以渔猎游牧为主。诗人从一种“水鸟”写到“国王”,从李白的“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写到清朝人陈怀仁,以及著有《秦集史》的马非百研究员,以“水鸟”的习性通联到人类的脾性。他把这种观点深刻地展示在这首诗的最后结尾部分:“或许,鱼凫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一宗百家争鸣的流派,一幕穿越星球的大戏?乃至动词、形容词、感叹号和省略号?”

由此,我们不能说凸凹之思想已经达到了人间最高的理想境界,但他的这种精神和作为也是无人能及。

 

(三)以水生水,诗魂再现都江堰

 

水乃人间万物的原始,万物之灵,亦是万物之根本。上善若水,诗人用心于水上,把人间万物亦置于水上,把都江堰置于水上,以一种思想和境界,呈现一座千古“奇观”——“水房子”。是李冰的水房子,也是凸凹的水房子。是都江堰的水房子,也是四川的水房子。诗人凸凹以自己的思想、视角把都江堰放大来看,横向的都江堰,纵向的都江堰,水上的都江堰,心中的都江堰。老子认为柔弱中蕴含着生生不息。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译意: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处身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居身,安于卑下;存心,宁静深沉;交往,有诚有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天下归 顺;做事,大有能力;行动,合乎时宜。唯有不争不竞,方能无过无失。让我们携《水房子》的“水之魂”进入中游《都江堰的故事》:据言都江堰水利工程,有许多来自荷兰之水利专家均深表钦佩,叹李冰之不可及……此为前所未闻,故记之。——叶圣陶《成都近县视学日记》之“1940123日”。“天上的岷水落地在一个叫鱼嘴的地方,态度不再偏激,处事一分为二。无论左派右派都站队在各自鱼腮一边,看脸色行事,摩擦中和平共处。左派倾向成都、沱江,右派倾向成都以南。不管倾得多么厉害都在彭祖镇守的江口合龙。”具有隐喻性的语言和词汇,拟人化的描述和手法,让我们从诗中想起那个时代,想起那些“故事”,但我们读到仅仅是“水”,一种思想的成形,“水”到渠成,“点”到为止。其实写作和思想行为意识都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最终合成一个方向,任何“障碍”已经不能成为障碍,也无法阻挡“水陆”之间的相融和文明——

《万马奔腾的渠首》: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余秋雨。“把天下所有河流走穿,走得比后世水经注的句子都流畅,你才为你的烈马寻到理想的牧场。烈马真多,长着时间的样子。它们疯了一样跑出大山。每一秒是十匹,每一分是六百匹。匹匹双目喷火,四蹄生风。成千上万年的烈马,挣脱了峡口的缰绳。”长城,都江堰。都江堰,长城。万马奔腾。是的,此刻我的心情也随之“奔腾”起来。在我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副“万马奔腾图”,烈马嘶鸣,声势浩大,浩浩荡荡。我在这种场面里沉醉不已。“你来了——千军万马的物理中,成为时间的逆时针。好吧,那就用逆时针美学建一座水的牧马场。西边青城山、东边玉垒山——岷山伸出的两条手臂你用来做了地理语汇的围栏。”你看,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诗评”,还要熟悉其中的人文地理。首先要了解都江堰的基本概况、地理环境、位置境域、文化遗产、自然风景等等,然后才能进入诗人所指向的内容核心:岷江、青城山、玉垒山。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接下来诗人凸凹对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的改善作了细致的描写:《道上的离堆》:残山狠石双虎卧,斧迹鳞皴中凿破。潭渊油油无敢唾,下有猛龙跧铁锁。自从分流注石门,西州粳稻如黄云。——(宋)范成大《离堆行》。“玉垒山太长,岷江又太短。于是,你斩玉垒山一截尾巴用作岷江的交通岛。任大江无端变粗、汹涌,这一岛时间静若止水。自此,岷江流出岷江,流进岷江,牵肠挂肚,愁肠九转——蛛网一样密布多不得水、也少不得水的大平原。直到密得不能再密,长得不能再长才按照交通岛的自流导向重新上道。”当时因为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于是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我一直坚信诗的内涵的存在,有内涵的诗歌才具有分量,诗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是一首诗存在的根本。就像“水房子”,都江堰是它存在的根本。当然,具有历史性的诗,它就具有了与其他诗歌不同的灵魂,也是《水房子》的水之魂。

 

(四)滴水之国,牛一样的人生博弈

 

诗品,也是诗人本身具有的这种品质,才是诗所包含的真正内涵,真正的诗的本质本质性,所以读出来才有味道,才有让你与诗能够身心融入的那一种,让你学习的那种东西。就像我们对现实身边的事物,我们怎样对这些事物做出判断,做出理性和感性的思考。诗人凸凹用他的“水房子”给我们作了最明确的回复。

《水房子》下游“水之房顶”。水是一切生物生命的总根源,也是万物生化的本源。没有水,这个世界上既产生不了具有生命体的生物。接近了“房顶”,也接近了“尾声”,当然,也接近了与“水之魂”更为接近的地方——

《章山之高》:《志》云:章山后崖有大冢,碑云“秦李冰葬所”。按《开山记》云:什邡公墓化,上有升仙台,为李冰飞升之处。——(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之什邡县。“章山以前没这么高。自从你修理了岷江,降服了绵、洛二水它就高了。自从你矮下去,倒在这里长眠不起,它就更高了——。”细腻。我以为诗人凸凹的诗句不但具有文学性,还具有超常的细腻感。他把章山与李冰相比较,这不是人的视觉上的高度,而是心灵上的高度。也就是说,用精神世界看事物与用眼睛看事物是不同的效果的。修理了岷江,降服了绵、洛二水,诙谐、调侃、似乎轻描淡写的语言,其实往往会更加重我们内心深处的沉重感。人与自然之间八年的“对抗与战争”,可以想象需要多少的血汗和泪水,这哪里是简单的一个“修理”“降服”的词汇所能代表的了的。“长眠不起”不是矮下去,而是从另外一个地方“站起来”——

《李冰祠溯源》: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造兴田万顷以上。始皇得其利,以并天下,立其祠也。——(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蜀的版图纳入秦的一体之制——九十六年后秦统一中华。七雄战国,大争之世。天下归一。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大浪淘沙,势不可挡。这其中的其中离不开蜀的趋同与份额离不开你的汤汤之波,盈盈一水。”秦国统一六国,秦始皇终于实现了统一天下之举,而作为大后方坚强后盾的李冰以及“冰之水”,为国家所做出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凸凹一边着手于诗,一边深入历史,并进行多层面的分析,这也是凸凹对周遭事物多层面分析、多层面的挖掘的习惯和特长。同时也挖掘各种事物的内在,所隐含的内涵以及他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感应与反馈。具有牛一样拼搏、博弈精神的秦始皇、李冰,现代诗人、学者凸凹,我以为在他们身上还具有刺猬一样的反攻击、自护御能力,以及对外界事物的抵触心理。我还以为,但凡一个具有非凡能力的成功者,他们身上必然要具有与众不同的非常之处。“建一处在世的房子——从荒山野水采集七彩星光聚拢你的气移居房内。请你的苦难与光荣复盘、显形。即便改朝换代,圣旨散了,秦散了,梦散了,有一脉气,不能散。”是的,所有表象的东西最终都会散去,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暗淡,化为乌有,而唯一不能散去的,是人之气魄,是水之灵魂,是——

《一滴水建立的国家》: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魏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隆中对》。“你上章山,化白鹤,化蜀雾。飞去了仙界。你的一滴水滴下来,滴出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大汉帝国的、不设国门的国中之国。”一个人的离去,他把自己的灵魂留下,凝聚在一滴水里,这是精神的延续,也是智慧的结晶和时代的见证。我以为此中还包含着诗人凸凹的人生格局,他的内心世界装满了有关中国乡土文化、山水情怀,他在属于自己的领域里,也是一个“国”。“现在我们常把巴蜀文明与天府文化挂在嘴边,写在纸上。却似乎从没意识到居于二者之间,将二者紧固在一起的铰链、螺栓和连词是一滴水。一滴你的水。”现在,我想说的,将这一切紧固在一起的,不只是一滴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凸凹。

 

  (五)小结:以理性的思维逻辑创作出宏大的“诗水系”

 

无可厚非,迄今为止,正如凸凹自己在后记里所言,上下两千年的沙漏,他来弥补了空缺,至此,史诗上如此宏大的长诗集再无空白。我以为他描写的不仅仅是“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他表现的还有自己的智慧、胆略、勇于突破和创新的精神。

凸凹对语句的掌控也是很有研究的,他运用大众所喜爱的语气、语调、语境,叙事和描写,实属通俗易懂之作,作为很重要的因素,也是一部作品具有的很重要的精华。很多过往已经浓缩在光阴里,真实难辨,就像“水”面上的涟漪,一圈一圈波动,又一圈一圈地平静。这又像是自己内心的一个光环,它影响着自己,也牵引着自己。

凸凹和他的《水房子》,也许真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举了。此长诗集对未来研究都江堰的后来者具有不可估量的参考价值。

最后,我想还是借用诗人自己的话来收尾吧:故土给了我生命,故土就是生命了。《水房子》的生成,是生命对生命的回望、拥抱和馈对。(凸凹)

 

                                     2022413夜完稿

 

诗评人简介

冬雁,本名王艳,70后。河南商丘柘城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商丘女子诗社常务副社长,诗人名典平台副总编。著名评论人。诗歌、评论作品散发于《诗刊》《诗选刊》《绿风》《山东文学》《特别关注》《鸭绿江》等,作品入选多种版本。获奖若干。著有诗集《擦肩与相向》,并荣获2020年第六届中国诗歌春晚十佳诗集奖。

 冬雁评《水房子》


冬雁评《水房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