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诗人》2017年第3卷

(2017-07-17 08:47:40)
标签:

中国诗人

凸凹

赵晓梦

分类: 凸凹评论

 

《中国诗人》(双月)2017年第三卷目录
中国诗歌学会主管 《中国诗人》编辑部主办 

诗开卷
007 梁 平 成都词典(十四首)
026 芦苇岸 赓续新诗传统及卓立有度的风骨书写
        ——评梁平新作《成都词典》

诗方阵 
036 庄伟杰 南十字星空的蔚蓝(组诗)
040 庄伟杰 认识自己、寻求意义与空间拓展
        ——与诗学有关或无关的札记
045 宁 明 留住最后的温暖(组诗)
049 陈迪强 贴地飞翔,亦或日常生活的诗性
        ——读宁明的组诗《留住最后的温暖》
054 柏铭久 一个人的山峰(组诗)
058 觅雪嫦晴 用深沉的吟唱,建构属于自己的诗歌世界 
         ——柏铭久诗歌读后
063 宁延达 预言之诗(组诗)
066 宁延达 诗路中的巨大缓坡
068 张映姝 植物诗(六首)
071 张映姝 诗意无处不在
073 张永波 片刻的宁静(组诗)
076 陈 浮 享其宁静,本乎于心
        ——评张永波组诗《片刻的宁静》
079 于国华 呼唤梨花(组诗)
083 李 犁 磨砺技艺 回归朴素
        ——解读于国华诗歌
087 夏 寒 风声(组诗)
090 秦兆基 品读《风声》

诗访谈
094 张德明 李 东 百年新诗的成绩与问题
102 姜红伟 诗歌让我保持与世界的距离
        ——喻言访谈录

大视野 
107 邓荫柯 感悟古典雕塑(组诗)
        ——参观“古典与唯美”绘画雕塑展有感
111 桦树皮 风在吹(组诗)
115 蓝 帆 露易斯湖—我西海岸的爱(组诗)
117 杨 东 独见(组诗)
120 曾欣兰 菠萝的海(四首)
123 娜花飞扬 下雨了,你就会来(组诗)

散文诗档案 
126 庞华坚 天边,世间的事(七章)
128 司 舜 倾听,站在春风的背后(五章)
130 伍荣祥 疏影(节选)
132 梦 阳 在入海口,阅读黄河(三章)
134 黄小培 寒食帖(七章)
137 吴开展 出门在外(六章)
139 任俊国 光阴,或者灵岩禅寺(五章)
141 王猛仁 让一首诗择谷雨而居(四章)
144 徐金秋 花事(四章)
146 李泽慧 光阴(外一章)

诗记忆
147 王忠范 难忘李瑛先生
151 佟明光 一位诗人和一座城市

诗纵横
155 白公智 白公智的诗(七首)
157 郑万明 郑万明的诗(七首)
159 尹巨龙 尹巨龙的诗(六首)
161 张 元 张元的诗(六首)
164 霜 剑 霜剑的诗(五首)
166 冷 吟 冷吟的诗(五首)
168 李兴彦 李兴彦的诗(四首)
170 杨章池 杨章池的诗(四首)
172 夜 宇 夜宇的诗(四首)
174 郜希杰 郜希杰的诗(五首)
176 赵文涟 赵文涟的诗(五首)

诗缅怀
178 刘希涛 缅怀诗人于沙

大连诗人小辑
181 李和平 祖国之恋(组诗)
182 紫 陌 至少还有一盏烛光(组诗)
185 冰清之子 暮雨中的校园(组诗)
186 七粒米 那样的风景(组诗)
188 杨 林 思念及其它(组诗)
190 张忠芹 在作家森林听课(组诗)

诗高地
192 桂兴华 遵义会议室里的那个壁钟(外二首)
195 黄松柏 迎迓春色(五首)
197 李 平 偶然(四首)
199 曹 平 羞愧(四首)
201 孙成文 从远方到远方(组诗)
204 刘 剑 风吹过远方(八首)
206 沈 宏 星空下(四首)
208 汤 炀 晚秋(四首)

朝阳红山诗社诗歌作品选
211 吴东升 我和黄昏(组诗)
213 张彦杰 乡关何处(三首)
214 赵青松 偶然想起(外二首)
215 贡铖伯 归心(外二首)
216 吉尚泉 锄禾者(外二首)
217 张玉学 杏花开了(外一首)
218 崔凤丽 这土地(外一首)
219 周亚清 心灵序曲(二首)

诗漫评
220 凸 凹 写作的法度,或万物生长的秘密
        ——读赵晓梦诗集《接骨木》

诗现场
93 第二届栗山诗会暨百年中国新诗的本士性研讨会在湘阴召开
101 陈先发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奖”
125 李犁的当代诗话《烹诗》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133 《诗歌风赏》第二届女子诗会在浙江举行 
136 张坚诗集《拂水若虚》出版
143 第四届“海子诗歌奖”终评结果揭晓
184 《诗选刊》设立“洛夫诗歌奖”
207 2015-2016《中国新诗年鉴》出版发行
203 柏铭久诗集《一个人的山峰》出版
224 全国百名著名诗人相约馆陶开展大型采风活动 
封二 本刊与部分获奖诗人座谈
封三 中国太湖风“鼋渚春涛”诗歌大赛颁奖典礼在无锡举行

执行主编:罗继仁

社长:李万科
主编:贾桐树 安娟英
编辑:张立群 芦苇岸 毕 志 王妍丁 左 岸 仲维平
特约:黄恩鹏 陈劲松 大连点点
《中国诗人》(季刊)
社 长:李万科
名誉主编: 陈美明 崔春昌
主 编:贾桐树 安娟英
执行主编:罗继仁
【投稿信箱/Email: ljr088@126.com 或 ljr5588@126.com 】
【《中国诗人》每期7个印张,224页,小16开轻型纸印刷,每册定价25元,全年6期150元(亦可单期订阅) 】
【本刊自办发行 编辑部地址: 沈阳市大东区大什字街62号富仕家园 邮编:110042】



 

写作的法度,或万物生长的秘密

——读赵晓梦诗集《接骨木》

 

作者:成都凸凹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也成不了诗。一个国家健康地活着、成长离不开自己的宪法,一首诗的孕育、生发离不开诗人的写作法度。一句话,有什么样的写作法度,就有什么样的诗。很多搞写作的人,写了一辈子也没写出个名堂,写的东西一会儿向东一会儿朝西,一会儿慕山一会儿羡水,一会儿从赵一会儿随王,自己撕裂自己,自己拆自己的台,没有整体性和一致性,究其里因,就是其写作法度的错向与缺失。我读赵晓梦的诗集《接骨木》(四川出版社201612月版),有一个最大的感受:这是一本讲规矩、重秩序、有法度的书。所有的有关诗歌的情况、问题、诉求、作为,都处于一种法度的话语中。

现在,我们来看看赵晓梦的诗写活动操持和布下了一种什么样的法度。

密集的意象。“所有来不及安葬的灰尘/呼喊着抢救夜晚的肺结核//赤脚行走的银杏,在风的花园里”(《困境》)。来不及安葬的灰尘、夜晚的肺结核、赤脚行走的银杏,风的花园——短短三行诗,就承载了如此高频、如此繁复的意象,没有长期的练习和对诗象的敏感与捕捉,很难做到。诗歌是一门凭藉语言意象说话的艺术,晓梦深谙其道并信之如佛。我曾用《诗论》一诗说过,三行之内必有诗。我也是依照此律写诗的。但在晓梦这里,是两行之内必有诗。不是通灵者,达不到这个境界。“必须使各种感觉经历长期的、广泛的、有意识的错轨,各种形式的情爱、痛苦和疯狂,诗人才能成为一个通灵者;他寻找自我,并为保存自己的精华而饮尽毒药。”(阿尔蒂尔·兰波《致保罗·德梅尼》)就算晓梦在现实中没经历这个,可他的秘密内心呢,可他的精神炼狱呢?

严谨的地理。写诗如果有什么道理可依凭的话,那就是诗理,诗歌的生发只遵循诗理。就是说,对于有关空间、风物、人文等构成的地理,诗歌可遵循可不遵循。但在晓梦这里,不仅遵循,还遵循得特别严苛、谨慎。他诗中的地名随处可见,对物象方位更是倾心备至——第一辑即是以“在下面”命名,而“在……(地方)”业已成为他大批量诗歌踏上官马驿道前行的路引。有意思的是,晓梦并没对那些地名作注释——他这是故意要让后来的诗研者、考古家在诗物对位过程中铆更大的力?事实上他应该没有这个意思。在这位地理至上者眼里,地名高于注释,大于说明。“驿马古桥”、“龙洞”、“安顺场”、“河市机场”、“东湖”、“新九”……谁能从这些地名中寻出他儿时的故乡来?“面临穷尽和崩溃的雨水/从潼南下到合川,涨满龙洞的/田间地头”。“龙洞就只剩下了瓦砾——/一块块磕得粮站墙脚生痛的瓦片”。“比如青春的西师、童年的龙洞/这些散落在路边的深蓝宝石”。“就像儿时在龙洞一个纸糊的窗帘下”。是的,“龙洞”就是晓梦梦里梦外的原乡。不仅空间,时间也是他的地理,比如“凌晨一点钟方向”(《之间》),比如“下午两点钟的太阳”(《一步之遥,或桥的法度》)。正是地理,给了晓梦的诗以方向、坐标、命名和安神剂。

深扎的耐心。晓梦做诗往往是择选一个诗题,而后围绕这个诗题采取层层递进、抽丝剥茧、围点打援、暗度陈仓、十面埋伏等复合手法,按照他的设计,不疾不躁地浮现出来。其深入的尺度、扎根的时间,都做到了两极的边界。这种老实、绵密、耐心、诚笃的写作,让他的诗有了结实的身骨和可信的本底。也因此,他的诗很少有那种急智取巧的、字数极少的短制,最短的诗也有一二百个字的体量。

有光的情怀。“告诉那些正在动摇的史前巨石/撤退并不是这片开阔地的唯一选择/只要俯瞰大地的那一弯新月还在/你就能敞开胸膛,为蚂蚁点亮一盏灯”(《桥下》)。按时下的说法,晓梦的诗当为正能量作品。阳光、微笑、坦然、率性、绅士,迈着小个子的厉腿千折百回地大踏步前行——这是一读他的诗就从他的诗中振翘飞来的金虎、小神和船灯。没有大格局和远方的人写不出这个动静。“这比书本还厚的岩石/像鹰,撞击我的胸膛/在黑暗的空隙处/我看到,岩石真能长出良心”(《岩下》)。“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是窗帘馈赠给你/为此它抵挡了365天的黑夜”(《窗帘》)。“在清风明月的山岗,用一颗松果/丈量人品的高度”(《遗嘱》)。正能量文字是列举不尽的。为了说明光在《接骨木》中的占比,我在这里作个量化分析,那就是,阳光一词出现了36次,光明一词出现了17处。

齐整的外形。晓梦的诗大多为一首由数节构成,一节四行,一行十几个字,中规中矩,不偏不倚,自成章法。不另辟蹊径,另发奇招,不长短不一、高矮无定、横竖疯癫,这是对诗歌外貌的重视或不重视?我的感觉是,这厮是一位不愿在形式上耗时间耍花招、只一心扎在内容的命穴里做文章的主,一个一上来就直奔主题的自信满满的主。

前面说的其实只是晓梦的为诗手段和成诗路数,是他的法度,而他的诗写目的则是用如此这般的法度去实现他的那种令万物生长的豪情与思想。这是他的诗歌野心、抱负与理想,当然更是他的底牌和秘密。

晓梦的诗观在他的诗里,他的诗里还真是直接而露骨地道出了他的法度。最典型的是一首近作《一步之遥,或桥的法度》。此外,还有不少例证:“命令风去逮捕千里之外的月/在流水回漩的码头放走河灯”(《窗帘》);“连同身体的污垢和尘土/掌握着一把篾刀的尺度”(《驿站》);“被灯光照耀的树木,集体走向岸边/接受风的审判。只有星辰在提醒/——被审判的树木不需要靠椅//但是树木看到的却是自己/赤裸的身体,被湖水关在堤岸边”(《在东湖》);“面对一个落井下石的黄昏/谁将为我们辩护?”(《在红格为椰子树照相》);“人和鱼都在等待——阳光的行刑队”(《午后》)……你还会发现,很强权的“交出”一词,用于11次;很秩序的“安放”一词,用了9次。在晓梦这里,法,诗法,大于一切。他要用同一个制度,同一部法律,同一宗文化,同一波语境,同一种信仰,去建基去立国,并让他的诗成为该国的国民。

人人都有万物,晓梦有晓梦的万物。晓梦的万物主要是奔跑的大地、说话的天空、温暖的山川、孤单的动物和有梦的植物。具体来说,他是用他内心的乡土、内心的农耕——他的乡愁——来对抗、稀释、平衡他现实中的城市的烦躁、急切、肮脏、丑恶和霾。而在这样的时空中,在后工业活动滥觞的背景下,他的万物也岌岌可危,濒临险境,甚至灭绝。这让他忧心如焚、意气风发。他决心让他的万物在他的诗中生长起来,蓬勃起来,成为另一个美好世界——成为他附体的远方。

现在,我们来瞧一瞧一册《接骨木》递给我们的一份万物清单:石126块、雨100场、水328处、土101片、风176次……还有不便统计的形形色色的动物(其中,鱼77尾),林林总总的草木——连顶顶重要书名都是一株植物!我几乎可以指认,这份清单上品物的主要地理源地一是远处的龙洞,一是近旁的青城山。晓梦现实中伸手可触抬腿可及的现代品物资源、词汇很多,汽车、火车、地铁、公交、自行车、摩托、化妆品、公寓、别墅、高尔夫、电脑、雪茄、烟斗、包间、夜总会、桑拿、会议、银行,等等,都是。但他慎之又慎,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他的选择与排斥,构成了他的万物。李少君被业内誉为自然诗人,从题材和用词来看,晓梦似乎也可以纳入这个谱系。

再说一遍,赵晓梦是他理想诗国的国王。他坐在他的皇宫里,颁布并践行他的扑满阳光、泥土和水分的法典,万物就死去活来,开始生长,就生长起来了。就是这样的。

“美国著名诗人、翻译家WS.默温则称经由卡明斯基和瓦伦汀出彩的翻译,那个经常对他显得像个‘藏在云雾中的幽灵’的茨维塔耶娃从未像现在这样对他变得靠近和亲密了。他称赞《黑暗的接骨木树枝》为一本‘神奇的书’。至于这部译诗集为什么要用‘黑暗的接骨木树枝’这个书名,这显然出自茨维塔耶娃,不过在这里它经由了诗人终生对话的对象之一——阿赫玛托娃。”(王家新《“新鲜、黑暗的接骨木树枝”》)赵晓梦以接骨木为诗集名,除了内中收有一首同名诗,难道还是藉此向出自白桦林、大风雪和远方的“大地的女人”茨维塔耶娃致敬?

2017.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给吴鸿送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