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雪馨:读《甑子场》的点滴心得 [转载]雪馨:读《甑子场》的点滴心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拿到魏平老师的《大三线》《甑子场》很久了,见太多人为他们锦上添花了,实在不敢落笔写评,只能写几句自己的点滴心得,还请魏老师见谅了:)))
魏平老师的长篇小说《甑子场》是一部“很四川”的作品。
首先,故事发生在四川,1950年,成都“龙潭寺惨案”,这是故事小说的背景和依托。说实话,作为一个居住龙泉的四川人,也常来往于龙泉驿和洛带之间,我对那段历史几乎一无所知,即使有人提起,也如一团迷雾。魏平老师以一位四川作家的“良心和道德”创作了这部小说,通过大胆的、丰富的想象和张扬、肆意的诗意文字,剥茧抽丝,“以小说文本创造了历史”,阅读中,我常常陷入莫名困惑:这是在读小说?是在读历史?人物传记?小说字行里间满是“川言川语”,让我确信无疑:这是一部带有强烈地方色彩的史诗性作品。
龙洛,客家古镇,小说《甑子场》虚构出的地理坐标;
一个女人,与三个带枪男人和一个不带枪男人的情感交织、纠结甚至是博弈,这是构成这部小说的核心元素。
魏平老师把这些坐标和元素放置在那个正经历社会更替的非常时代,让它们奔突在非常时代所发生的非常历史事件中,通过瑰异的诗话语言把历史奇幻化,把人物命运寓言化,让虚构的坐标得以坐实,让虚拟人物创造出的历史。于是,在阅读文本时,我常常能感受一个平行于真实历史的世界存在:这世界由小说主人们所处的时代、环境构成;由小说主人们所经历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构成;由“扣儿、安、禾、鱼、蛋”等等人物的缱绻迷雾构成。“扣儿婆婆”是这场迷雾的中心,“扣儿”解开了,迷雾也就消散了;真像出现了,历史也就还原了。魏平老师的创作心愿也就达成了。
故事随碎片式的情节展开,抽丝剥茧;随着碎片的逐渐汇聚,拨云见日,小说文本随着故事的深入,文字拼图逐步给我一个全面的、直观的画面、最后形成立体的影像,活灵活现的。我想,这是每一个读者阅读这部小说最为独特的感受和收获!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