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赵一)昨日,“为人民抒写·洛带行”全国文学名家走基层活动暨长篇小说《甑子场》学术研讨会在龙泉驿区洛带古镇热烈举行,成都作家凸凹新作《甑子场》受到全国文学名家的一致好评。
记者昨日在洛带古镇看见一群操着北京、上海等地口音、打头颇艺术的人,在洛带乡场上反复出现,他们穿巷入户,盘摊访市,东看看、西问问,不时拿笔记下一些什么。他们还踏勘了散落场镇及其周遭的广东会馆、江西会馆、五凤楼、中国艺库、洛水湿地、博客土楼、艺库、弘陶书院、巫氏大夫第、燃灯寺等本土特色建筑及历史人文古迹。原来他们是“为人民抒写·洛带行”文学名家走基层系列活动的参与者。
该系列活动由“场镇上的社会调查”“
长篇小说《甑子场》首发式”“《甑子场》学术研讨会”和“
为人民深情泼墨激情抒写”等子项活动构成。按他们的说法,他们此行,除了深入生活、贴近人民,了解基层的民生信息,还为了给洛带这个场镇“写点东西”,同时也要对以洛带为原型场镇创作的长篇小说《甑子场》连着地气“好好评一下”。
《甑子场》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著名诗人小说家凸凹(原名魏平)创作,以历史和现实相互穿插的回环结构,传奇而又真实地讲述了中国解放初期大背景下,发生在成都东山地区一个迷雾缱绻、石头会说话的客家小镇的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著名文艺批评家、茅盾文学奖评委何开四说:“《甑子场》傍依一个客家小镇启动和开展一场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读来我竟不能肯定它是不是时下所谓的‘非虚构小说’。说它是纯粹的小说吧,它在建构纯粹的文学性的同时,其事体又有一种真实的模糊镜像。说它是田野实录吧,无论是结构、叙述、语言,还是对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插的故事的处理,又有一种书卷气浓郁的先锋文学的光泽与质地。多文类、多文体的搓揉与黏合,复合逻辑的立体美学呈现,应该是凸凹对中国新世纪长篇小说在一个方面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