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2011-06-14 21:11:21)
标签:
福克纳杂谈 |
分类: 凸凹评论 |
阅读日记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7月版,22.2万字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写于1929年的一部长篇小说,如果不是因为它作为经典意识流小说的名气太大,我恐怕很难读下去。我之所以累得够呛地坚持着把它读完,完全是想看看酒疯子福克纳到底要玩出多少花样。他的写作一点不为多众读者着想——它不是作者在叙述,而是书中人物在叙述,而书中人物的叙述很多时候又是大脑意识的颠三倒四的无意识流动,而你捧着书看第一章时,你看的又是一个已经三十三岁了智商却只有三岁的白痴在“意识流”!我就是在忍受不了白痴的“意识流”时差点把书放下的。当然,闯过了白痴设置的“隔”后,后面的情形渐有改观。
小说用第一人称讲述美国南方地主康普生的“家族没落”。全书四章构成,第一章三子、白痴班吉讲,第二章长子、自杀者昆丁讲,第三章次子、坏蛋杰生讲,第四章作者以黑奴迪尔西为主线讲。女儿凯蒂没讲,但大伙儿的话题无不冲她而去。
小说本身也就一个故事,但作者却把这个故事弄成碎片,碎片与碎片之间的衔接完全没有过渡、呼应语言,此时看见这棵树就想起了彼时围绕这棵树发生的事,此时听见这个词,就意识到了彼时这个词,我们能区别碎片变化的,只是一些字体的变化、人物口气与称谓的变化等,然后,靠读者自己去拼贴、组装、复原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除了高密度的意识流,作者还运用了大段大段的无标点句式、大段大段的诗歌般分行排列。
福克纳倒是玩安逸了,可把吾辈读者害惨了。我相信他当年写这个小说时,一定玩了纸牌样的卡片游戏,否则他会在自己设置的迷宫里迷路。这种探索与炫技式的写作,只适合作家读。
不过,福克纳的玩,倒是玩出了小说的又一种可能。他的成功,在于他吃了螃蟹,后面跟着去的人,也吃了螃蟹,但吃的是死螃蟹。
201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