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标签:
麦田里的守望者杂谈 |
分类: 凸凹评论 |
钢笔画作者:魏维伟
阅读日记
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年5月版,盗版
读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一生中唯一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两点:其一,小说故事的发展完全是线性的,不是呈“麻花状”、“螺旋状”或“8字型”,主人公“我”(十六岁的中学生霍尔顿)从坐落于埃杰斯镇的潘西中学到纽约的三天时间里,一路上遇到的A、B、C、D、E、F、G等等人物,除了两次遇到过他的妹妹菲芯外,所有人都是遇到一个消失一个——作者一点也不买“无巧不成书”的账。事实上,就是碰到过两次妹妹,也非偶遇,而是“我”主动用纸条约见的。此外,“我”从一开始就在乎得不行、一心想见面的女友琴,直到最后也没见面,掉足了读者的胃口。其二,没读这本书以前,我完全是按望文主义的思路猜测其内容的,以为写的是一个守望麦田的人,读过之后才知道,书中说的不是守望麦田,而是守望一大群在麦田里疯玩的孩子——守望的目的,是不希望有孩子掉下悬崖。
最后,我还想说一点作者的高明的“化解”功夫——他让“我”见一个骂一个,一路过来,除了小妹和死去的弟弟,厌学、颓废、愤世嫉俗的坏学生“我”骂遍了所有的人,但是,在你即将合拢全书的时候,作者用一个只有几句话的结尾,就把一切逆转了过来。本书是这样结尾的:“说来好笑。你千万别跟任何人谈任何事情。你只要一谈起,就会想念起每一个人来。”
201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