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间刊物现象的采访
(2010-12-16 20:55:31)
标签:
民刊杂谈 |
分类: 访谈凸凹 |
关于民间刊物现象的采访
采访:南往耶
被采访:凸凹
时间:2010.12.16
地点:贵阳—成都
问:凸凹老师:您好。我是《贵州民族报》的责任编辑兼记者,我们最近要做一个关于民间刊物现象的专题,想知道您对民刊的看法。是这样的,民刊以前有,现在也有,而且最近两年特别是今年诞生的好像似乎更多,老师觉得这是个好的现象吗?
答:没什么不好的。存在的是合理的,发生的也是。总之,无论对准而言,有出口一点一点流总是好事:爆炸和憋死都不好。
问:现在的民刊主编好像很喜欢互发作品,就是所谓的民刊合作。我们发现,一个主编基本上可以在任何一本民刊发表作品,而那些民刊的主编的作品也很容易在这个主编的刊物上发表作品。凸凹老师,您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
答:可以理解。这里面虽有中国式的“徇情”、“绚私”问题,但它不存在“枉法”、“舞弊”——因为民刊主要或基本上都是主编自掏腰包办的。也有资方与主编割裂开来的情况,但资方一定是主编的哥们姐们,它不一定是诗人,但一定是私人,一定不是国家。
问:我看过您的评论札记集《字篓里的词屑》,里面有一个地方您说民刊成全了二流作品和二流作者的存在,这的确是不好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
答:因为大多数民刊门坎低、眼界低、拉帮结伙、自娱自乐,纯属哥们之作,谊情之作,义气之作。只有极少数民刊才心无旁骛、负责地担当了诗歌的建设重任。但请记住,官刊成全了一流诗人,也成全了三、四诗人!因为太多不适宜写诗的人,上过官刊后,就耀武扬威,狐假虎威,就认为自己诗人了。官刊害人不浅。
问:有人说,现在的民刊主编很多是有“主编病”的,想充当所谓的主编而已,根本没有主编的“水平”,他们的理由是刊物创刊后,有的只做了几期就永远停止了,另外就是有的主编热衷于发表那些拍自己马屁的作者的作品,而不是惟质论取。凸凹老师,您觉得民刊主编应该具备什么条件或素质才是好的主编?
答:给你几个当好民刊主编的关键词吧:眼界、胸襟、水准、财力、时间、奉献、恒久、号召力。
问:在您所知道的民刊中,最近一两年内诞生的民刊中比较优秀的有哪些?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答:最好的是2010年创刊于北京、孙文波主编的《当代诗》,它的好在于只刊发一个向度上的好诗。2008年在武汉创刊的《汉诗》也不错,作者水准比较整齐。它们从形式到内容都不芜杂。
问:您到过贵州吗?据说贵州民刊有三十五本之多,您印象中哪几本做得比较好?为什么?
答:上世纪80年代从桂林坐火车到重庆路过过贵阳。对贵州的民刊无甚特别印象。记得十多年前,办《大开发诗刊》的王家洋到成都龙泉驿找过我。现在我还知道一个热血苗人在办《雷公山诗刊》。
问:北京的黄恩鹏教授说《雷公山诗刊》做得非常好,超出了他的想象,呵呵,您也觉得是这样吗?您对它有什么期待和祝福吗?
答:《雷公山诗刊》的确做得不错,美编,定位,想法,抱负,都极富理想色彩与鲜明倾向。我希望它走得更好、更远!
问: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请您就民间刊物提几个建议。
答:不客气。人家花自个儿的银子,做自个儿的诗事,最差的也促进和刺激了造纸业、印刷业和邮递业的消费——我无意见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