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石榴/向“手艺”集体致敬
(2009-04-17 21:20:40)
标签:
安石榴评论凸凹手艺坊杂谈 |
分类: 评论凸凹 |
向“手艺”集体致敬
--由《凸凹体白皮书》到《手艺坊》或由《手艺坊》到《凸凹体白皮书》
·安石榴
诗人凸凹的新诗集《手艺坊》是作为一本书的附录而出现的,这本书就叫做《凸凹体白皮书--<手艺坊>诗歌美学六十家评》,由诗评家谭五昌主编,汇集了六十位中国当代诗评家、诗人对凸凹诗歌的评论。在这里,“凸凹”究竟是一个诗人的名字还是诗歌的一种独特形式,尤其值得首先弄清;而《凸凹体白皮书》和《手艺坊》究竟是一部合成一体的书还是各自独立的两部书,同样值得先行弄懂并加以玩味。从《手艺坊》这部诗集本身的角度去看,《凸凹体白皮书》显然喧宾夺主;但就“凸凹体”作为一种写作的角度来看,《凸凹体白皮书》的编成,又显然呈现了其写作携带的向度、抵达的精神以及受到的认可。由此,“凸凹体”作为一种独特的诗歌美学,开始真正凸现于公众的视野。
从“凸凹体”的提法看来,凸凹显然更愿意将《手艺坊》作为一种写作美学的呈现,而非作品阶段的集结,从他自己所写的《后记》中可以得出佐证:“《手艺坊》是展呈、祼晒我那“凸凹体”诗艺的平台,也是拓宽和迎对一切可能的平台--凸帮我鼎坑,凹代我吸附。我抽身出来,借以莞尔、颔首,并谢陈一切。”在这里,他明确了“凸凹体”作为个人“诗艺”的意识自觉,同时强调了一种似乎是与之俱来的精神姿态。“凸凹体”即是其诗歌的“手艺”,而这一“手艺”是从精神意识中以原生、原创的方式显现成形的,因此应当属于实实在在的“手艺”。在当前这个数字化、复制性的时代,“手艺”同时也是对手工、心灵这些灵魂武器的维护,是诗歌作为一种精神工具的人工打磨。
至于什么是“凸凹体”,《凸凹体白皮书》中六十位诗评家、诗人已说得够多,不需要我在这里多作饶舌。《凸凹体白皮书》中的六十位“凸凹体”发言者,囊括中国当代老、中、青三代实力和活跃的诗评家、诗人,其中不少人更是中国新诗发展自朦胧诗、第三代至今的亲历者、实验者和推动者,这批人集中为“凸凹体”作评,说明“凸凹体”作为一种“手艺”在当代诗歌界所受到的关注。我只需要补充一点,就是通过《凸凹体白皮书》,《手艺坊》作为“凸凹体”诗艺的一次集中呈现,已经清晰地完成了其美学的阐释,而六十位诗评家、诗人对“凸凹体”的集中关注,完全可以看作是对“手艺”、对坚持诗歌写作的“手艺”姿态的一次集体致敬!
2009年暮春时节,我结束在北京宋庄的闲居返回南方前夕,谭五昌先生特地托人为我带来了一本《凸凹体白皮书》,并在电话中嘱咐写一点文字。于是在由北往南的火车上,我在铁轨的不断啷咣中被《凸凹体白皮书》跳荡了一路,由此这一次旅程也更加丰富了起来。
2009、4、3
作者简介:安石榴,1972年生于广西藤县石榴村,2005年入籍南粤荔枝之乡广州增城。
曾于珠三角、西北、东北、北京等地多个城市工作和生活,变换过工人、管理员、主管、记者、编辑、主编、广告策划、影视撰稿人、房地产营销策划人等多种角色,策划运作多项商业和文化案例以及观念行为艺术。现自由生活,身份及去向不明。
中国70后诗歌运动主要发起人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写作及发表作品,著有诗文集《边缘》、《不安》、《我的深圳地理》、《泡》、《宋庄艺术家村的庸俗日常》、《北京,一个人的公交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