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登科/在赶往秋天的路上
(2008-10-27 23:21:58)
标签:
蒋登科评论凸凹凸凹诗歌杂谈 |
分类: 评论凸凹 |
在赶往秋天的路上
——凸凹诗集《大师出没的地方》跋
蒋登科
虽然凸凹出生在川西,但是,从六岁开始,他就成了我的地地道道的老乡了。
大巴山是一块充满文化氛围的土地,我常常在一些文章中谈及从大巴山走出来的诗人,梁上泉、杨牧、叶知秋、洋滔、李祖星、张建华、唐亚平等名字已深入了不少诗爱者心中,而今,一批青年诗人又走向了诗坛,凸凹便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中国人历来看重乡思乡情,游离故土的诗人、作家总要用心血去讴歌对故乡、对亲人的依恋与怀念。所谓“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便道出了这一具有悠久传统的人文心态。
离开故乡差不多九个年头了,虽然有时候也回乡去走走,重温一番童年的旧梦,但毕竟是有些遥远了,绝大多数时候只有在心灵上,在梦幻中去亲近她。所以,在南国这春光融融的日子里,当我捧读凸凹这本《大师出没的地方》时,心里非常惬意。我似乎又看到了弯弯的山间小道,听到了亲人们欢快抑或忧伤的笑声,趟进了山脚下那清凉的小溪……
我首先读了好几首以故乡为背景的诗。像《迎接苞谷》、《达县街头品盖碗茶》、《老牛》等等。我觉得很亲切。《迎接苞谷》抒写的是山乡的丰收景象;老年在大巴山区是常见的家畜,《老牛》在抒写它的从容、温良的品性的同时,也展示了那种以恶报恩的生命现实:“这个时候/如果想起那些高山民族/吹响牛角号冲锋的壮景/心情一定不可言状”,有一种沉重的思索。
我也曾和一些朋友品过盖碗茶,不过不是在达县街头,而是在故乡更小的镇子上的茶园里,把它作为一种消闲。凸凹的《达县街头品盖碗茶》写得很美,先写饮茶的惬意:“入座/茶桌即乐台//以手抚碗/以柔情之指轻抚琴弦//吹一芽浮茶/不啻吹一管悠长之夜箫”,接下来笔锋一转:
多少滋味刚刚消融
多少滋味已经泛起
天衣无缝地在生活常事中融入对人生的思索,有一种哲学的深度。
我曾经说过,“山地文化”的封闭性曾严重地约束着故乡诗人的创作。“巴渠诗人的早期创作有一个共同的弱点:诗人们试图以静观的方式审视人生,但他们面对的不是开放的人生,缺少更开阔的参照系,因而使作品流于疏浅与单薄,欣喜成了诗的共同主题,缺乏更深入的探索与思考,这就难以从本质上形成创作的个性,这时,他们不能不陷入困境,进行新的选择与创造”。[1]我也曾经预言:“面对复杂的大千世界,巴渠诗人必将以新的态势去接近,去发现。巴渠大地的上空必将闪现更多的新星,巴山渠水定会培育出更多的艺术佳品”。[2]而今,凸凹以其大胆的探索与创造证实了我的预言,我为那片土地而深感自豪,也为凸凹而自豪。
凸凹的诗首先打破了在审美流向上的单一化格局。在审视人生与现实的时候,他敢于抒写对人生的负面思索了。这样构筑的艺术殿堂,显得堂皇,有立体感,在诗中复活的生命是一种立体的生命。像这样的诗行:
无论是固化的海
还是液化的山
都给人们以同样的启示,警觉
和敬畏
——《1987年初识大海》
把眼睛静静合上
满坡的植物
就开始在身体下边
轻轻歌唱。
草丛中安睡
下山的路
一条一条先后消失
——《顺乎自然》
……哪一棵树打动了你
你就爬到哪棵树上
站在硕果上看天
王的目光至高无上
——《果王》
你站着
一种突如其来的预感
在水位抵达眼睛的一刻
让你异样起来
雨季过去
门
——《门前——给程宝林》
这些诗行中都有一些独特的发现,都有一些对人生的哲学性思考。凸凹没有媚俗,在别人早已习惯的题材中,他会做出他自己的创造。诗贵发现,凸凹深深地领悟了这一点。
在新诗园里,凸凹不是很出色的冒险家,但他不拒绝冒险。探索也是一种冒险。凸凹毫无疑问地借鉴了前些年诗歌探索的一些成果,然而,他把它化成了自己的艺术殿堂的有机构成因素。他对人生的思索不是一种哲理式的东西,不是像有些哲理诗那样由对象推导出某种精神。凸凹的诗往往只是展示一种独特的经验,通过体验展现一种隐含的人生态度,答案什么的全留给读者去辨析。所谓言尽而意无穷,诗的魅力便由此而生。比如《河流》:
人类始于猿还是始于鱼
在一片汪洋都不见的混沌世纪
水,这唯一的主宰啊
鱼化了又扼杀了多少生命的母体
水边。捣衣的女子坐石而歌
世界在歌声中漂浮、沉沦、几起几落
一碗水镜,反映了
所有王朝的全部勃起与衰亡
水镜上,我们看到
河流在一片群山中突然消失
又突然卷土重来
在这里,我们似乎会觉得诗人的思路很荒诞,然而,正是这种“荒诞”展示了诗人对人类历史的起起落落变迁的历程的探寻,有一种深深的历史感,读起来让人觉得压抑,又觉得可以借此呼出早已闷在心中的浊气。
像《狡兔》、《残雪》等等,也展示了诗人的某种生命感悟:
阳光之手从季节的罅隙间伸向你
慈祥如佛
在一种宗教色彩下你沉入温暖之穴
一觉醒来,却是遍体鳞伤
……此时的阳光已公开为刑具
——《残雪》
“阳光”的背后是不是也深深地蕴含着一种引人思索的启示呢?诗人的发现已昭示了一切。
在这本诗集中,诗人抒写了对人生的一些赞颂,但更多的却是展示了对人生的某种困惑。那首《母亲在隔壁》让人震颤:
墙。供我和母亲相依相靠。
墙。供我和母亲相阻相挠。
有一天,
墙,不力而坍。
一个潇洒的男人
从此开始在这个世界上
拘谨,口吃,动荡不安。
《门》让人压抑,“使你不得不/隔着门缝看人……”;《旅程经过》展示了人生的某种偶然,然而“偶然”中潜藏着另一种必然;《四楼第二个窗口没有相应的门》则展现了一种寻觅的困惑……这一切都是现代人独特的人生感受,不管是追寻人的来路与去向,还是展示对爱的迷惘,不管是给人压抑,还是给人希望,我们都不应该横加责难,只要诗人是真诚的,他说的是真话,我们就应该去作更进一步的生命探险,寻到生命的真谛。
凸凹的探索有其独特的诗学价值,虽然这探索至今并非十全十美。比如说吧,在新诗中用过多的文言词,就有伤害诗歌文体的纯净之嫌,凸凹的诗中用了不少的“之”、“兮”之类;又比如说吧,他的诗有时候有一种过分的强烈的理性光采渗透其中,有损感悟之美……
因此,面对艺术就像面对人生一样,凸凹也遇上了困惑。那一首《赶往秋天》就展示了这样的心绪:
秋天在望,
离我越来越近,
大约只有一季之遥了。
可是,告诉我
谁见过秋天的模样,
田野,果园,村庄,
还有飘满红菊的河流?
……
可是,谁进入过秋天的境界?
祥和的植物。
至福的飞鸟。透明的爱人。
秋天的肖像啊,对你
怎样的描述才算逼真?
经过外爷的坟堆,
我已脸色苍白,步履沉沉。
难道一个人毕生的努力,
就是为了抵达秋天的领地?
有困惑,有思索。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对于艺术探索,“秋天”是诗人进入一种全新境界的季节。诗人已经走在了赶往秋天的路上,感觉到了“秋天的惠光”,这里面又有一种不屈的意志,有一种渴望的追寻,我相信,生命和艺术的收获之秋会在诗人的人生旅途上双双显现的。
又是一个预言。但愿凸凹能以自己的探索去实现。
[1][2]见蒋登科《山地文化与巴渠诗人的创作》,《巴山文学》双月刊1989年第6期
1992年3月14日于广西相思湖畔向隅斋
(刊于重庆《青年潮》双月刊1992年第3期)
作者简介:蒋登科,四川巴中人,文学博士,心理学博士后,美国富布莱特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高校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重庆市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教授、所长,硕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副主编。主要从事中国现代诗学研究,兼事散文及散文诗创作,出版有理论评论著作及散文诗集、散文集等十余种,主编诗丛、诗论著作多部,发表论文30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