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登科/凸凹:稳重的艺术探险家
(2008-09-16 20:21:17)
标签:
蒋登科评论凸凹凸凹诗歌手艺坊杂谈 |
分类: 评论凸凹 |
凸凹:稳重的艺术探险家
(重庆)蒋登科
读凸凹的诗已经至少20年了。
他的第一本诗集《大师出没的地方》收入我主编的《中国跨世纪诗丛》于1992年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在那之前,我已经读过他不少作品。我为诗集写了一个跋,题目叫《在赶往秋天的路上》,对他的诗做了简单的分析。他早期的作品对生活的关照是多维的,而且主要以其生活的大巴山为基地思考人生,许多作品具有哲理意味。我曾多次谈到他的一首诗《达县街头品盖碗茶》,至今还是很喜欢:
入座
茶桌即乐台
以盖抚碗
以柔情之指轻抚琴弦
吹一芽浮茶
不啻吹一管悠长之夜箫
多少滋味刚刚消融
多少滋味已经泛起
短短的几行诗,写出了品茶的滋味,也写出了人生的滋味。这样的作品堪称精粹之作。
我曾说过:“在新诗园里,凸凹不是很出色的冒险家,但他不拒绝冒险。探索也是一种冒险。凸凹毫无疑问地借鉴了前些年诗歌探索的一些成果;然而,他把它化成了自己艺术殿堂的有机构成因素。他对人生的思索不是一种哲理式的东西,不是像有些哲理诗那样由对象推导出某种精神。凸凹的诗往往只是展示一种独特的体验,通过体验展示一种隐含的人生态度,答案什么的全留给读者去辨析。”十六年过去了,凸凹所进行的探索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他写过口语诗,实验过新民谣,加入过第三条道路、中间代,还进行过人文地理研究,写了不少散文、小说、评论。但我发现,不管怎样变化,凸凹始终坚持诗的格调,追求艺术的崇高性,只是思考人生、现实的角度增加了,视野拓展了,由此使作品出现了更繁复的面貌。今天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敢于探险的诗人,但他是一个比较稳重的探险家。
凸凹的许多诗采用了口语,但与那些被称为“口水诗”的实验不同。他总是试图从生活中发现一点什么,供人思考,给人启发。比如《地主的女儿》,写的是自己父母的事情,题目中的“地主”和诗人心目中的“母亲”形成对比,写出了母亲对爱情、对家庭、对工作的真诚与坚持,由此反思一个时代的荒诞。这样的诗不是记流水账,不是个人琐屑经历的分行罗列,是具有特殊的内涵的。这样的诗,表面上轻松,但读起来沉重。
凸凹的有些诗追求繁复的效果。从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上看,能够长期流传的诗歌都显得比较单纯,诗人艾青说他追求诗的单纯、朴素、集中、明快。这其实可以看作好诗的重要标准。但我并不反对繁复的诗,当诗人有着繁复的体验需要抒写的时候,他当然可以选择新的方式。这种情形在现代西方诗歌中经常出现,自然会影响到借鉴了西方艺术手段的中国新诗。凸凹的有些作品就通过繁复的意象、较长的诗行、开阔的想象创造一种繁复的效果,读起来比较沉重,但也引人思考。比如《大河》,篇幅并不是很长,诗人也没有表明是写的某一条具体的河,而是一种河的感受,它使人“日夜轰鸣、咆哮、让我惊怵”,这是一条神秘的河,是一条搅动了诗人情思的河。有些诗句读起来就使人觉得沉重:
对于这条大河,我不能增加,删节,制止,划割。
或者推波助澜,掀起一小截尾部的鱼摆。
夕阳倾泻下来,没有限度地进入我的体内。
无数条血管像无数条江流涨破中年的骨肉。
仿佛恐龙灭绝时代的那场火灾、那场大血。
这在诗人早期追求单纯的作品中是很少见的,算是他的新探索,也是对口语诗的一种有效实验。
我欣赏凸凹的坚持。只要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实验,他就会长期坚持下去,直到出现了自认为有价值的成果,或者发现无法再坚持下去。这些年来,他的不少作品在诗题的构成上做了一些探索,把一个诗题分成两半,前后各表达一种意思,中间用“或”字连接。如《避暑记,或雨夜宿青城外山》、《草堂遇雪,或信与杜工部》、《华南虎之虞,或静夜的赞美》、《病桃,或危险的表达》等等。我还没有看到过别的诗人这样集中地使用这样的诗歌标题。这是凸凹的发明。不过,细细读来,诗人并不是玩一种形式主义的游戏,而是暗示读者,自己所要表达的至少包含了题目所涉及的两重意思,或者两个方面的内涵。有时,两个部分的内涵相近,有时则完全是对立的,在很多时候,我们还可以从作品中领会到题目之外的某些涵义。
不过,对于诗人的有些实验,我一直没有完全理解。标点符号在现代汉语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体现作者的断句、语气等等,有时在诗中还可以增加一些独特的艺术效果。但标点符号不是文字,其内涵、效果往往不能单独成立,而是需要与文字、情感的密切配合,但凸凹的不少作品把标点符号放在诗句之首,读起来显得比较别扭,甚至无法朗读。我个人认为,这种实验不是把诗带往纯洁的艺术,而是为诗增加了额外的负担。我希望诗人能够以适当的方式对此加以解释,以便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作品。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曾期待凸凹能够很快走进他的艺术的“秋天”。他也确实在朝这条道路迈进,但他是一个喜欢探索的诗人,直到现在,我们也不能说他的作品已经十分成熟了。探索是需要活力、勇气与朝气的,20多年过去了,凸凹还像是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对诗歌充满童心,充满梦想。我想,这样的心态应该可以把他带得更远。
作者简介:蒋登科(1965- ),四川巴中人,文学博士,心理学博士后,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诗学研究,兼事散文及散文诗创作,出版有《新诗审美人格论》、《诗美的创造》等理论评论著作及散文诗集、散文集等十余种,主编诗丛、诗论著作多部,发表论文30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