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德明/凸凹的“手”和“艺”

(2008-08-26 21:10:57)
标签:

张德明评论

手艺坊

凸凹

凸凹诗歌

文化

分类: 评论凸凹

凸凹的“手”和“艺”

(广东湛江)张德明

 

凸凹的诗集《手艺坊》,是诗人新世纪以来诗歌创作的一次大汇总,集中体现了诗人近期的诗歌创作倾向和审美价值追求。翻读这些富有意味的分行文字,我越来越深刻地领悟到这个集子取名的特殊味道。将“手艺”拆分开,就是“手”和“艺”,从“手”和“艺”的双重角度,或许是能揭示出凸凹诗歌创作的某些奥秘的。

不管是纸面书写,还是电脑上敲打,诗歌创作总是借助手来完成的。诗歌产量越大,手的付出就越多,这是毫无疑问的。凸凹新世纪以来创作的大量的优秀诗作,这与他善于动手、手儿勤快是分不开的。我注意到,《手艺坊》主要由组诗构成,组诗的出笼都是诗人在一时或者一地的思维衍射,是诗人在灵感来袭、生命颤动中对周围诸多物象的观览与烛照、语言化和思想化的结果。这些组诗的形成先是要依靠诗人的眼睛和大脑,最后要依靠诗人的“手”,通过手的敲打、调整与增删,光思考不行动是无法成就诗篇的。我欣赏凸凹的“手”,就在于这是一双勤劳的手,所有的睿智、灵性和诗才都经由这双手而彰显出来。自然,“手”儿勤快只是诗作不断涌现的表象而已,或者说,在诗歌形成的过程中,“手”只是一个媒介,一个工具,语言、形象和情感都来自心灵,诗歌是心灵的东西,心灵才能手巧,诗歌先由心灵衍生,而后才借助手来完成。从凸凹的“手”中诞生的诗歌文本,因此体现了诗人丰富而宽广的心灵幅度和思想景深。《手艺坊》视野宏阔,纵横捭阖,在历史与文化、时间与空间、个体与群体的人文空间都留下了迷人的足印,书写出抓摄人心的奇想与妙论,这得益于诗人“手”与“心”的密切配合。

站在“艺”的角度,我们又不能忽视凸凹诗歌的艺术匠心和突出个性。在我看来,凸凹近年来的诗歌凸显出纡徐婉转、沉郁浑厚、枝蔓横生、意绪纷披的艺术特色,这是诗人多年来执着于缪斯园地开垦劳作所形成的必然结果。凸凹诗歌的文本很少单线条的情绪流溢,一般是复杂的情感述说、多向度的灵魂探照和生命折射。在凸凹的近期诗歌中,我尤其看好一些诗题为“A,或者B”式样的那些诗作,比如《屋檐水,或天空的重量》《致翟永明,或新白夜酒吧开张志庆》《捕风者,或捉影的人》,我把这些诗作称之为“凸凹式复合文本”,因为这些文本一般都是两种主题的双重嵌合,或者说以同一种语言构造来言说两个不同的话题,这两个话题有时是相邻的,有时是相关的,有时甚至是相对或相反的。这种复合式文本显示了凸凹诗歌创作的别出心裁,或者说显示了凸凹诗歌思维的大胆与诡异,它其实也强调了现代诗诗意指向的多重性这一诗学特征,颇有着语言辩证法的意味。这样的文本还体现了凸凹拆解析分现代汉语的语言功力,例如《捕风者,或捉影者》一诗,将既有成语拆分为“捕风”与“捉影”,继而在“风”与“影”之中寻找诗歌表达的审美空间和人文内涵,这种精巧的拆字术折射着诗人嗅觉的敏锐和表达的智慧,读之不禁拍案叫绝。

有如此勤勉的“手”,如此不凡的“艺”,我们就不会怀疑《手艺坊》这个诗歌集子,已经达到较高的艺术境地了。

 

作者简介:张德明(1967— ),生于湖北天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广东湛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诗歌写作、网络诗歌。已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出版有《网络诗歌研究》、《现代性及其不满》等理论专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