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琪/标点符号:作为建构的一种

(2008-08-12 10:48:33)
标签:

凸凹

凸凹诗歌

评论

手艺坊

安琪评论

标点

杂谈

分类: 评论凸凹

标点符号:作为建构的一种

——凸凹体诗之我见

                             (北京)安琪

1

标点符号看着小巧,却在书面语言的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我们使用的标点符号,祖先在欧洲。中国虽然在汉代以前已经出现标点符号的概念,比如“离经辨志”,即在两句之间隔开一两字来写,或者用竖线、短横线等标示句子的完结,但是使用上并不普遍,经常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笑话。

1919年4月,以胡适为首,包括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在内的六教授,极不愿看着“现在的报纸、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讲文法的区别,连赏鉴的意思都没有了”,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他们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11月底,胡适对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号总名为“新式标点符号”,此年被批准。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联名提出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方案》。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诞生,成了语言文化发展史上值得记录的一笔。

——以上文字选自《“标点符号”如何进的中国》一文,作者暂时不详。

 

2

2006年9月,中国四川,成都龙泉驿,一个接待过李白、苏东坡的地方,一间安静的房子和一张安静的书桌旁,埋首着一个并不安静的诗人,远在千里京城的我甚至听到了他敲击电脑的声音,这声音,由“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自信构成。我相信这个有着武侠高人相貌的大胡子,名凸凹的诗人,一定预见了他即将抛出的这组诗必将对所有阅读之眼产生的冲击力和惊叹力,他只需加大敲击键盘力度,很快,一组卓然有别于此前他自己乃至中国诗界的作品就要诞生。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秘密武器——

标点符号!

 

让我简单列举一首为例:

 

《中原,或一头牛》/凸凹

 

……火车呜呜,大巴呼呼。气喘吁吁的

中原,我追赶着那头一动不动的牛

。坚硬的铁壳盘旋于柔软的毛发

——那些古树和大草,载着我

爬上牛背粗陋的弧线

。扯一把云霓。吹一坡竹哨。扬一轮

响鞭。暮霭升起,没有谁回应谁的努力

,伏牛山哪来牧童

?这头牛不大,不哞,不走

:十万把犁铧跟着它,十万块耕田

跟着它;三条河流来谒拜,每一滴水

都如我一样洁净、驯服和虔诚

。长江、黄河和淮河

是那三条河流的名字

 

2006/9/20

 

在阅读凸凹发送来的即将出版的个人诗集《手艺坊》时我寻到了他与标点符号相遇的时间、地点、缘由,那当是在2006年9月他出席河南西峡诗会之后,西峡诗会为中国著名的全国性诗会,已连续举办五届,出席者几乎一网打尽当下诗歌现场最具写作实力的诗人、批评家。这样的一个诗会对凸凹的触动应该是明显的,由此引发的他的写作转向或曰突变也是明显的。从《中原八记》开始,他引入了“标点符号”作为一首诗的语词建构,扩大了标点符号在汉语言文字中的使用功能,使一种崭新的直观性感知和原生态强指在凸凹的诗歌文本中成为确凿无疑的现实。

《中原,或一头牛》是《中原八记》的第一首,诗人把中原比喻成一头牛,而牛,又是西峡“伏牛山”之“牛”的另一重表征,历史负重极深的中原,确实就像一头袒露着诗人主观意念和绝对客观奥义存在的牛。

诗中第一句马上推给你一串省略号,看起来像是一连串的脚印,又像一列缓慢行驶的火车,疾驰的大巴,气喘吁吁一步一个点的老牛,由此句开始,凸凹体亦即标点体出场了。第三句第一个字的句号——请注意,在凸凹体中,标点符号已不仅仅是标点符号,而是一个有想象力或者具体旨意的字——我把它理解为圆形的大地,火车和大巴就在这块土地上盘旋、奔跑。第四句头两个字为破折号,在这里就还原为它的本来功用:标点符号。——凸凹的标点符号也可以仅仅是标点符号——它意味着承接,引出下一个语言环境,从钢铁的牛来到伏牛山的牛,诗人攀爬在伏牛山上,被古树和大草纠缠,到第六句的第一个字句号,可视为诗人在山顶上欣喜若狂的唿哨,嘴巴蹶成一个圆,或者放声高歌,歌声环绕伏牛山,总之,此句号之“圆的形状”大可玩味。果然,诗人又扯云霓又扬响鞭,突然要停顿一下寻找回应,他在第八句用了逗号,一个喘气的标志。然后他问:伏牛山哪来牧童?他把问号放在了第九行的第一字看起来像一个钩子或者一条牵引的弯曲的绳子拉着牛走。此牛非凡牛,何以作证,第十句第一个字冒号后面的三行就是历史的参数和阐述。细究起来,一座小小的伏牛山何能带动十万把犁铧、十万块耕田和三条河流?却原来,在诗人笔下,处于历史时间和线性空间的中原,已经被寄寓在这座伏牛山中,因此有此恢宏之想和派生之果。第十三行第一个字的句号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提前预告的肯定性终结,用手势表达就是,就这么定了。那么,最后两句无非就是对三条河流的进一步解释。而已。

 

 

 

3

在我全凭自己的阅读体会肢解了《中原,或一头牛》后我要说,自凸凹兄2006年10月开始批量推出他的标点符号写作后,我就一直是他此种写法的热心鉴赏者和推动者。2006年12月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召开的年度诗歌总结汇报会上,我在发言中回顾了本年度的阅读感受,推举了12个诗人,其中就有凸凹的标点诗。《诗歌月刊·下半月》(老巢/主编)也多次集中刊登他的此类诗作。我要说,一个在创新成为时尚的时代仍然能够创新的人是有历史意识和自我表现力的,譬如凸凹。当他敏锐地切入第三条道路和中间代这两大概念时,他的行动自觉在催促着他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走向的独特文本,他,做到了。凸凹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他因此厚积厚发,正如70后青年批评家胡亮所言,他不是早慧型的天才,他只是在经由写作训练的不断摸索中开始新的冒险,标点符号的被赋予多种功能即是冒险的结果。闽省先锋诗人郑国锋在评价凸凹体时如是说“这是一种对固有的标点用法的反动——有点像只会用句号来断所有句子的Acosta,最初应该只是一种儿童式逆反姿态,而不具特别的含义。或者说,有某种疼痛的强调——在这样的用法上?”每个人在面对凸凹的标点符号都会有一种意外的心跳,它来源于习惯的被打破,和惯性的突然中止,并萌生出了疑问,譬如郑国锋。

而正是有了这些疑问,一个诗人虚构意义能力的正当性才会闪现。

 

 

4

 

梅洛·庞蒂认为,艺术是直接以知觉为根据的——包括诗歌。也许对诗人凸凹而言,标点符号在视觉层面和知识层面上都是能为诗歌语言增加光亮的,他有理由把它们挖掘出来。于是,他这样去做了。至于他的行为是否符合胡塞尔“回到事物自身”的教训(在此应该是回到标点符号自身),则留待标点符号本身去验证。而我,却从中看到了一个事实:正当先锋艺术界在解构中把世界拆得七零八落并因此差点丧失立足之地时,凸凹,用同样先锋却是建构的姿态把标点符号领进了诗的新天地。

 

 

                                         2008-8-11,厦门。

 

安琪/标点符号:作为建构的一种
凸凹近照。

 

 

[凸凹档案]

凸凹,原名魏平,诗人、人文地理作家。祖籍湖北孝感,1962年春天生于四川都江堰,6岁随家迁往大巴山,31岁返回成都。1986年与人创建端午文学社。1992年出版个人处女诗集《大师出没的地方》。1998年加入中国作协。1999年出版新口语短诗集《镜》、新民谣实验诗集《苞谷酒嗝打起来》并参加诗刊社第15届青春诗会。2000年加盟第三条道路成为其代表诗人,获成都廿年(1980—2000)诗歌奖。2004年出版诗集《桃花的隐约部分》,诗《房子是这样建成的》获成都市人民政府第六届“金芙蓉”文学奖。2005年由北京汉语诗歌资料馆编印诗集《大河》。2006年加盟“中间代”成为其代表诗人,同时开始“凸凹体”写作并在诗界形成新的影响。除诗歌外,出版有《纹道》《民族花灿》等多部人文地理随笔集,并写有评论、小说、电视剧、话剧等。与人合编有《桃花诗三百首》、《中国乡村诗选》等。现居成都。系文学季刊《文坛轻骑》常务副主编、大型诗刊《芙蓉锦江》主编、《中国诗歌双年选》主编、中国桃花诗村村长。

 

 

[凸凹体诗一组]

 

《中原八记》

(成都)凸凹

 

《中原,或一头牛》

 

……火车呜呜,大巴呼呼。气喘吁吁的

中原,我追赶着那头一动不动的牛

。坚硬的铁壳盘旋于柔软的毛发

——那些古树和大草,载着我

爬上牛背粗陋的弧线

。扯一把云霓。吹一坡竹哨。扬一轮

响鞭。暮霭升起,没有谁回应谁的努力

,伏牛山哪来牧童

?这头牛不大,不哞,不走

:十万把犁铧跟着它,十万块耕田

跟着它;三条河流来谒拜,每一滴水

都如我一样洁净、驯服和虔诚

。长江、黄河和淮河

是那三条河流的名字

 

 

《鸟,或黑色的河》

 

;鹳在无限的天空飞翔,河在西峡

描出它的轨迹;鹤在

史书和梦中说话,河在斜晖中

波出鸟的声名

。鹳飞过,一袭贵族的灰麾投影河中

:肉质、浓密、黑得发脏,又像

汤汤铁水突然跳起。没有人敢

以手试水。而河水

一经掬合掌中,即刻透明至无,隐身消失

,令明眼人致瞎,盲者睁眼

。这个时候,鹳河上涨,进入

逝者的肌体,达到生者的高度

。每年的夏天,不知祭河的那个童子

都来自河边的什么村庄

 

 

《另界,或房中的成行》

 

。一次午间小盹,老界岭就把我抛在了它的

脚下——那个刚好可以描述它的位置和界限

。准时起床的同伴们进入莽莽群山:一万个

自然和不自然,扑向并消融于

一个稍大的自然。我在老界岭迎宾馆某房间

独自倾听群峰用岩石漱口的声音

。我看见伏牛山,那头把腿脚插进大地的牛

,正用一根背脊竖骨的回忆,找到它

奔跑的高度,信念的旗尖

。并用骨岭作界,为盲眼的大地发祥最古老的

计量和刻度。这是不能进入

灯下黑的阴谷,在房间想象,或在

室外溪畔溜,远远望去的快乐,另界的

快乐。九月二十三日,整整一个下午

,我在缅怀老界岭的智慧中退出地平线的梦芯

 

 

 

《进退维谷,或一个上午的平衡》

 

,双龙潭的龙,像两条垂落白云的

美腿瀑布。不把龙潭沟走通畅,不骑在龙的

七寸处,见不到这处仙境。那儿

泉水充盈,水草缱绻,很适宜

跑马,唱歌,生儿育女

。下山,退出沟口的溪畔

,我在一个瓜妇的摊上,买了一个

长得像沟口的八月瓜:玲珑,精致,张开

。这之前,沟谷中间,一男一女,两个

信佛的同伴,从一个猎人手中买下一只獾

,又把獾放归山中。我看见獾

倏忽不在,双龙潭

,是它两眼放光、飞纵的方向

。我几乎可以判定这只獾与我有同样的性能

 

 

 

《卧龙岗,或顾一个典故》

 

:少时的罗贯中的卧龙岗,一下子

降至我左侧的一块大石上:三个字三分天下

,满脸都是南阳的春光。农人的踏歌声中

,我听到了汽车追着杀人的马达声

。去、返程式中的茅庐,加上武侯祠最里边的

那个茅庐蜡像,下午

在湖北籍杨姓导游小姐陪同下

,一个空庐被我迎面顾了三遍,回头望了

三遍。右边的汉代科技馆,更右边的

恐龙博物馆,更更右边的三个古代国家

,对称着

一介布衣的秋日午眠,一个青年的十年躬耕

 

 

《呓念,或恐龙蛋的抒情》

 

!那么多恐龙在这里下蛋,那么多蛋

在这里变成恐龙

!它们迈着堆满山腱子的脚

穿云海,跨大河,从地球每一片森林

走到这里,又从这里

走向地球每一片森林

。站在今天,我以白河和一棵桫椤的眼睛

看见最远最远的西峡

,恐龙走在大海上,飞在

天空中,就像一个一个的蛋

在大海中飞翔,在天空上滚动

,发出人类另外的叫声

。而我们的诗歌从岩石骨头中抠出的

楕圆之物,正是恐龙在大限来临时

,为坚硬的家园打下的沉甸甸的伏笔

?嗯,怎么说蛋都行,一直不停地

说下去,就是不能玩蛋。玩蛋约等于完蛋

?……

 

 

《穿皇袍的河,或车过黄河》

 

;而黄河两岸的人,更习惯驾车、骑车、摆渡

、步行过河。我是一个距黄河很远的人

,飞机或火车给我的坐卧快捷,远远大于黄河

在皇袍中裸奔的速度。一纵而过的宽阔

,药尿一样的黄,锁住了五千年的

渊薮。黄河让熟悉的

更熟悉,陌生的更陌生。来得快的面影

,去得更快的背影!亲人,在母亲悠慢的沙指中

得以掩埋。而飞机上那扇渭南的黄河

,火车上那节洛阳的黄河,直到

八千里路云和月几升几落也没读完——刨不开的

老巢和竹简文字,与黄河等深

?甚至在离黄河遥而又遥的高原

,在没有黄和河的异邦,我们也能于黄肤色下边

摸到一条古老而浓稠的河在身体内循环不已

,闪着太阳的光

 

 

《南阳扒着晚饭时,或暮色中的白河》

 

以白文公姓氏命名一条河,以

“南阳堂号”作为白裔祖祠

——我这样理解白河与诗人白居易的缘结

。秋日的一天,南阳扒着晚饭的

时候,我从梅溪宾馆走出

去寻一条河,并从河中取得我的晚餐和粮食

。出门右拐,右拐,左拐。二十来分钟的步行

,穿过斑马线,就到了白河的面前

。我不该吃惊的:它

有着诗歌的干净、宽阔和朦胧

;而从桥栏看去,它表面的平静,也如

古代诗人的朝廷官阶——那诗人外的另一个

身份:波澜中的平静,谪途中的

一次又一次回朝。就像河

满脸皱纹的平静中,悬着突临的风雨和

悄悄摸上床来的暗藏的礁柱

。白河流动,追击,它把大海挡在外边

——不因固守成为死水,让大海

回到大海——以免远古的汪洋

顺着河床,卷土中原,大海爬上伏牛山巅

 

2006.9于中国西峡·第五届伏牛山金秋诗会

 

 

凸凹注:

标点前置的诗,被安琪命名为“标点诗”、“凸凹体”。我在《我的,八年中国诗歌的,或第三条道路的道路》一文中却是这样界定的:

诗点、技艺和历验三维一体,加上外形,是谓“凸凹体”,是谓我对诗歌审美的认知尺度,即我的“诗观”。我认为,一首诗中必须要有诗,要有若干“诗点”,这似乎是句废话,但事实是,当今好些人写的好些诗,里面确实无诗了。一首诗中,要充分或隐约体现诗的通感、神性和哲学。技艺是指个人化的诗写技能艺术,包括结构设计、词选、做句、张力、影射、陌生化处理、活力冲击等,它是一个诗人学养、悟性的综合使用,是搁置美和难度的展台。历验指的是诗人自己的亲历和经验,包括在场、情节、细节的精到叙述。诗是凡俗生活、日常经验的诗意提炼。这些是一首诗的血、肉、骨头和呼吸,但她还是裸体的,所以,“外形”就是给她穿上一件个性化的衣服。关键是“四合一”的手法。四者绝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天衣无缝地神融。这就是诗,就是我的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