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标签:
且住楼且住钱钟书春惜春红楼梦文化 |
分类: 读书漫笔 |
暮春三月,春光渐好。
无奈风日晴和的日子,总是间杂着黄埃来袭。常常是上午还明媚如水,下午就风起无情,漫起的尘埃,将春日妍盛的妆容弄残,风中落红成阵,内心便有一种隐隐的不安,叹“韶华胜极”,便是酴蘼花事了之暮春。
静坐室内,本来是想要写点文字的,以补多日之疏懒怠惰,却不知从何写起。闷坐无绪多时,看着书桌和床头散乱的书籍,想还是看看书吧,却也知该读哪一本。
拾起一本去年的刊物,随手翻阅,看到《钱钟书〈且住楼诗十首〉考释》,忽然间被触动了似的:钱先生也喜欢“且住”二字么?
有感于北方之春迟春短,受宋词之影响,前些日子我曾做文《春且住》,表示对春天的眷恋。
文章说“钱先生曾于1949年早春寄居在蒲园(在上海蒲石路即今长乐路上)某宅之三楼,自命之为“且住楼”,殆为暂且寄居之意。”这样解释,和我对“且住”的理解差距很大,虽则字面意思相同,情感却大不相同。熟悉宋词的人,对“且住”二字也许不会陌生的,辛弃疾有一首《摸鱼儿》的词,其前半阕云:
词中的“且住”表达了强烈的惜春、恋春之感,等于说,美丽的春天,你就暂且多驻留一些日子,不要那样匆匆的归去!
“且住楼”之意,为暂且寓居,也许并不乐意长久的住下来,盖当时时局不稳,“在‘南下与北上’(钱理群语)一片乱纷纷之际,钱钟书也面临‘去与留’的艰难选择。‘且住’一词,表露了他处于两难境地的内心矛盾和无奈。”
可以看出二者字面意思相同,皆有暂时先停下来之意,情感却颇为悬殊。但钱钟书先生以“且住楼”为自己的居所命名,则是传统文化薰染之下的僻好。
钱先生学贯中西,更是古典文学大家。他自述学诗经历云:“十九岁始学为韵语,好义山、仲则风华绮丽之体,为才子诗。”
如其《蒲园且住楼作》一首云:
夹衣寥落卧腾腾,差似深林不语僧。
捣麝拗莲情未尽,擘钗分镜事难凭。
槎通碧汉无多路,梦入红楼第几层。
已怯支风慵借月,小园高阁自销凝。
此诗评家说,精丽密致、包蕴深隽,颇具玉溪生风调,据此可见一斑。
关于“且住”或“住”,在诗词中使用的频率实在多,尤其是宋词中,除辛弃疾外,如张炎《高阳台》:“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秦观《蝶恋花》:“持酒劝云云且住,凭君碍断春归路。”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从上面所举之宋词,句中“且住”或“住”无一例外地表达了一种心情,就是对春的依恋,希望春多驻留人间一些日子,深层的意蕴则是,由春光之短暂,联想到人生之韶华易逝,东风暗换华年。
《钱钟书〈且住楼诗十首〉考释》一文,主要是对诗的释义,重点并不在“且住”二字上,我则通过此文,对“且住”有了较深的理解。而且由“槎通碧汉无多路,梦入红楼第几层”,
想到了《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的故事,其中湘云作的《如梦令》咏柳絮词是:
岂是绣绒才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一篇文章,销释了我的无端愁闷。只是无情的东风又将归去,看落红成阵,春色将阑,不忍其匆匆归去吧,暗自吟道: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前一篇:灼灼桃花向春风(摄影)
后一篇:黄刺玫·樱花·紫藤(摄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