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中第一首校歌创作者:陈超和董玉衡

标签:
瑞安中学前辈名师名师风采红烛春秋陈超、董玉衡 |
分类: 瑞中名师 |
云山霭霭,云水苍苍,东南邹鲁,文物之邦;
惟我瑞中,源远流长,先知先觉,永念毋忘;
时雨春风,惠我无疆,深思力行,好学毋荒;
青年之责,图存救亡,复兴民族,为国争光。
这是瑞安中学创办后的第一首校歌,创作于1938年,由时任国文教员陈超作词,音乐教员董玉衡选曲,共4句64字,以“东南邹鲁,文物之邦,惟我瑞中,源远流长”赞颂家乡及学校的历史文化,将“深思力行,图存救亡,复兴民族,为国争光”列为瑞中青年学生之责,旋律清新明快,琅琅上口;文词简洁典雅,立意新颖明晰,且紧扣时代脉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及家乡与学校的特色。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这支校歌犹如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号角和旗帜,对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爱校情操,激励学生抗日救亡斗志,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和鞭策作用。
瑞中首支校歌的创作过程是:193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专门就自编校歌颁发训令称:“音乐一科,为陶冶青年儿童身心之主要科目,自古列为六艺之一。现在各级学校教授音乐,取材虽未尽趋一致,但自编校歌,以代表各该校之特点,而于新生入学之始,则教之歌咏,以启发爱校之心,影响至为重大。”时任瑞中校长王锡涛为响应此令,决定编制《瑞安县立初级中学校歌》。曲谱由董玉衡老师负责,董老师经过认真推敲,反复斟酌,最终选用了一支国外旧曲,然后由陈超老师按曲谱作词。
陈超字轶尘,1914年12月瑞安县立中学校(旧制)毕业。1918年至1925年间曾在瑞安县城南堤小学任国文、音乐、体育教员,其间一度兼任瑞中音乐课。大革命时期,在汉口国民革命军某部任职。“宁汉分裂”后,在上海《时事新报》任校对,在丽水、嘉善地方法院任书记官。抗战爆发前回乡闲居。
陈超是位京剧爱好者,在三十年代曾与京胡冠绝一时的著名琴师郑剑西及许达初、黄子恺、姜成周等人,在东水门陈府庙旁的一间雅室里,开展京剧活动,后来称“国声社”,使那里经常飘荡丝竹管弦之声,和生丑净末旦之音,悦耳动听,让听者倾倒。
1936年他应瑞安中学王锡涛校长的聘请,先后任国文教员、事务员、图书仪器管理员等职,直至1946年因学校人事变动而离校。1956年在瑞安师范学校退休。
瑞中1939年1月毕业的陈霖校友在《忆瑞中原校歌歌词作者:陈超先生》一文中回忆:
堂叔陈超年轻时爱好音乐,能唱京剧、昆剧、京剧宗谭派,通音律之学,善操京胡,尤擅长弹拨三弦,曾担任过音乐教员,与名列‘瑞安十才子’的许达初交游密切。我们同堂相居,经常见面。他作歌词时,我正在瑞中求学,常见他颜面瘦削,穿的是长袍,衔着烟斗,徘徊于室内外,吟唱作词,或握笔沉思,伏案填谱,有时燃膏继晷,直至夜深。我曾问他,创作校歌为何如此辛苦?他告诉我,董仲璇老师所谱乃选自外国旧曲,他作词须包罗时代风貌、瑞安风物、瑞中校风等,文词须简洁文雅,音韵谐和,要有音乐性,谱曲时词音须与曲声谐同,方可显示音乐之美……
校歌选曲者董玉衡,字仲璇,毕业于浙江体操专修学校,武术功夫十分了得,曾任瑞安国术(武术)馆副馆长、馆长,德高望重,被称誉为瑞安国术泰斗。瑞安举行国术表演或比赛,或召开运动会,都邀请他担任总裁判。他拍摄的六十四式太极拳照片系列,挂在国术馆和中心小学礼堂让人学习。他不仅武术精湛,还擅长音乐,通晓乐理。1915年始任瑞中教员,先后执教体育、音乐,直至30年代末。瑞中1940届初中毕业的学生徐之淮还清楚记得:在音乐课中,董老师教我们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抗战歌曲,抗日歌声响彻整个校园。
在体育教学方面,董玉衡老师也可谓业绩彰显。瑞中1929年毕业的著名学者黄宗甄回忆:
1926年秋,瑞中有5个教室和1间图书馆,但体育场地狭小,设备简陋,体育活动难以开展。体育教员董玉衡是很有名气的武术家,善于接受新事物,对体育教学有自己的见解。目睹现状,他向校领导争取了一笔数目不大的经费,又向全体学生倡议,每人捐钱五角,用于建设操场和购买体育器材的经费,一共募得100多银元。他亲自带领学生清理学校周边的瓦砾堆及荒地,开辟了网球场、排球场、篮球场、沙坑等场地,并添置了铁饼、铅球、标枪、单杠、双杠等器材,由此瑞中的体育设施初具规模,体育运动逐渐活跃。
其时,董玉衡还兼任温州艺文中学体育教员,他在瑞中组建了足球队、篮球队,经过精心训练,球员球技有了很大提高。足球队与艺文中学两场友谊赛,双方各胜一场,握手言和。篮球队与温州各中学及平阳县青年篮球队进行比赛,每战必胜,几乎横扫东瓯。
董玉衡老师的武功、武德素为瑞安民众所敬佩。瑞安县城有这样的流传:端午节乡间盛行划龙舟,北门头关爷庙有一只“绿龙”龙舟,人称“龙娘”,在“龙娘”上端香斗的必须是社会上最有名望的人,每次都由董玉衡老师担任。每上龙舟,他都头戴拿破仑帽,身穿一套鹅黄色中式纺绸衫,左腿稍弓,右腿略绷,一手叉腰,一手端香斗,站在龙舟里摆动身体,助舟前行。龙舟竞渡若发生口角或打斗,“龙娘”一到,特别是董老师出面为之劝解几句,事态就会平息。因为他是著名的拳师,又是瑞中的老师,在地方上享有很高的威望,拜他学习拳棒的徒弟众多,且教过的学生更多,人人尊其为“董先生”“董师”,他的话语大家自然都言听计从。
1945年8月,教育家金嵘轩先生出任瑞中校长,他十分重视校歌的教育意义,立即着手编制新校歌。经国文教员薛凝嵩作词,
音乐教员王公望谱曲,创作了瑞中第二支校歌,于1945年9月27日开始练唱。新中国成立后,瑞中校歌湮没无闻。
1989年下半年,时任瑞中校长潘肇清决定编制新校歌,发函邀请知名校友王季思、缪天瑞参与创作。11月18日,王季思校友欣然为瑞中新校歌作词。缪天瑞校友收到新歌词及民国时期的瑞中两首校歌词曲后,认为30年代的瑞中第一支校歌旋律相当优美,弃之不用非常可惜,建议将新歌词稍作调整,再由他以老校歌的旋律重新编曲。最后,王季思和缪天瑞两位名家联袂创作了新中国成立后瑞中的第一首校歌,也是瑞中创办以来的第三首校歌。
校歌,对内是精神激励,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对外则展示学校形象和办学宗旨,传承了学校的文化和传统。校歌的旋律深深烙印在瑞中人心中,每个学子都不会忘却。无论离校多久,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身居何位,每当校歌唱响,就会唤起对母校、对青葱岁月的深情记忆,这无疑是一代又一代瑞中校友心中最温馨的集体记忆和共同语言。当然,我们也不会忘记,与校歌一同标注在瑞中史册的第一支校歌创作者陈超和董玉衡老师!
【人物名片】陈超(1891—1960),字轶尘,居瑞安县城虞池,1914年瑞安中学旧制毕业。通音律之学,善操京胡,尤擅长弹拨三弦。1936年至1946年受聘瑞中,先后任国文教员、事务员。1956年在瑞安师范退休。
董玉衡(1890—1962),字仲璇,原居瑞安县城大沙巷,后迁清水巷。毕业于浙江体操专修学校,武术在温州地区首屈一指,曾任瑞安武术馆馆长,亦擅长音乐。1915年始任瑞中教员至30年代末,先后执教体育、音乐,为瑞中早期的体育教学做出较大的贡献。
前一篇:项棣荪:治学严谨医术高超
后一篇:著名数学家项黼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