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澄士:精通文史称誉“书橱”

标签:
瑞安中学前辈名师名师风采红烛春秋唐澄士 |
分类: 乡贤名人 |
瑞安陶山碧山镇山下村村北有座小山,名曾山。在曾山南麓,有一座瑞安历史名人故居,主屋为两层五间的楼房,坐北朝南,属晚清建筑,建筑工艺可圈可点,特别是有些柱、檩、椽,构造独特,是别处难以见到的。这就是唐澄士故居,系其父亲唐兆庚所建。
唐家是陶山四大文化家族之一,典型的耕读之家,诗书传世。唐兆庚字尧臣,系瑞安名流,曾补县学生员,后因屡试未酬,便放弃科举,在乡村创办书院,聚徒讲学。后来和一批开明乡绅共攘义举,共捐出学田300余亩,以支持家乡办学,颇有声誉,被推举为“澄江两等小学堂”第一任校长,继而被推选为浙江省第一届参议员。
唐澄士年幼时体弱,但天资聪颖,好学不倦,过目成诵。自浙江省立十中(温州中学)毕业后,因身患疾病,先后十年足不出户,在家边休养边自学,以书为友,手不释卷,苦读《十三经》与《二十四史》及历代诗文大家文集。他是一个十足的书痴,一见书就入迷,乡间留传他“腾不出手端点心”的笑话:“唐澄士是个勤学之人,每天读书至深夜,佣人会给他送来一碗点心。一天,佣人有事要回家一趟,于是提早烧好一碗点心放在锅里,吩咐他饿了自己去端。到了深夜,唐澄士肚子饿了,便提着灯去灶头端点心,他用一只空着的手去揭开锅盖,热腾腾的点心香气扑鼻而来,但无法端起。他埋怨说,我现在一手提灯,一手握锅盖,又怎么去端点心呢,这死阿妈不是在捉弄我吗?”
这个有着大智慧的读书人,做出如此让人啼笑皆非的事,一直在乡间流传至今。
唐澄士病愈后考入上海大夏大学文科哲学系就读,其博学及勤勉的精神为李石岑教授所器重。1919年他毕业后曾在上海浦东中学、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温州师范学校任教过。新中国成立后,在文成中学、杭州化工学校师资进修班任教。一生读书、教书、著书,系瑞安的通儒。
1941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校的台湾中原大学教授李森南在《青年求学在温师》中说:“三年级时,我们的国文老师是唐澄士先生,瑞安陶山博爱山下人,身材魁梧,有点像金陵大学教授卢冀野。同学们告诉我,唐老师30多岁才毕业于大夏大学,大家都佩服他的毅力。唐老师致力于古文,读书甚多,同学们称他为‘唐书橱’。他对我似有所偏爱,给我作文评分很高,有一次评语是‘能脱前人窠臼,堪称压卷之作’。抗战期间,瑞安县城沦陷,我的父亲避寇陶山区,田间闲行曾到他家。在他的书楼中,挂有横笛一支,信手拈来,吹奏一曲,雅乐飘飘,陌上草薰……”
1938年、1944年、1946年、1950年唐澄士曾四次在瑞中执教国文。他是位饱学之士,博览群书,精通经史,无所不知,人们若遇疑问都会向他请教,尊称他为“书橱”。1939届学生陈霖在《勤思楼畔忆瑞中》中这样回忆:“澄士师方方的脸庞,平顶的头发,两撇短短的八字须,冬天穿长袍,夏天穿纺绸衣裤,借住的玉海楼中堂楼上摆满古籍。他待人温良,有长者之风。讲课时,旁征博引,引人入胜。如讲解陆游《示儿》一诗,即举《书愤》做比较文学的讲解,抒发爱国主义的教育。他又长于训诂学,旁及瑞安方言。他曾解释‘酿禾’之义,说‘酿’者酝酿也,‘禾’者稻禾也,‘酿禾’就是盛夏时节培育稻禾的雷阵雨。我听了几十年后,还深深感到故乡瑞安方言遣词之美呢……”
新中国成立后,唐澄士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编纂工作。1956年在俞春如先生的组织下,他和宋慈抱、李孟楚、张宋庼等人将搜罗的私家书籍一万余册翻晒、整理、编目,成为如今瑞安市博物馆藏书中的精品。
他早年著有《陆九渊》一书,还有《陆象山哲学》经商务印书馆编辑审查通过后,已预付150银元稿酬准备出版,但“一•二八”沪淞战事爆发,上海商务印书馆仓库被日寇焚毁,著作原稿亦在战火中灰飞烟灭。
1956至1962年,唐澄士先生担任浙江省文史馆馆员,勤奋编写文史资料,著述颇丰,但在“文革”初期,其书籍文稿被当作“四旧”没收,连寄存浙江省文史馆的稿件也损失无存。1996年,其子唐伟栻(原瑞中教师)、伟坚兄弟俩搜罗劫后的父亲残存遗稿,印为《抱拙园诗文录》。
这里摘录能文能诗的唐澄士老师《和钟芷芬五十述怀》二律,以示纪念。
一
喧呶扰攘眼中过,落俗纷纷只逐波。
宦海浮沉云出岫,名场诗酒哭当歌。
威君风木思亲切,触我蓼莪抱恨多。
天若有情天亦老,寄言伯敬怅如何。
二
大患何曾累此身,祇应蝴蝶梦魂亲。
春风桃李清阴满,夜月江湖乐事陈。
如日方中才半老,有锥可立未全贫。
羡君潇洒言怀句,遐想葛天以上民。
【人物名片】唐澄士(1898—1975),名溥,又名俊清,字澄士,以字行,瑞安碧山镇山下村人。上海大夏大学毕业,历任上海浦东中学、温州中学、瑞安中学、文成中学、杭州化工学校教职。积极参加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编纂工作,1956至1962年任省文史馆馆员。著作有《陆九渊》,其《陆象山哲学》文稿由商务印书馆编辑审查通过,但毁于“一•二八”沪淞战火。其他文稿也毁于“文革”。
前一篇:张德坤:学生心目中的恩师
后一篇:李翘和《屈宋方言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