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中学的三首校歌

标签:
瑞安中学校歌文化木鱼散文 |
分类: 人事沧桑 |
http://s2/mw690/001kGqIogy72hXzNmFje1&690
校歌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图腾,对内是精神激励,对外是形象宣传,为传承学校文化,凝聚学校精神,展示学校风采,增强师生及校友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着显而易见的作用。
瑞安中学一百二十年的办学历史当中,先后在20世纪30、40、80年代创制过三首校歌。这三首校歌作为瑞中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号角和旗帜,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
20世纪30年代后期,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都比较重视校歌的编制。193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曾专门就自编校歌颁发训令称:“音乐一科,为陶冶青年儿童身心之主要科目,自古列为六艺之一。现在各级学校教授音乐,取材虽未尽趋一致,但自编校歌,以代表各该校之特点,而于新生入学之始,则教之歌咏,以启发爱校之心,影响至为重大。”
1938年,瑞安中学(时称瑞安县立初级中学)的第一首校歌诞生,由音乐教员董玉衡选曲,国文教员陈超作词。
http://s3/mw690/001kGqIogy72hYjmIQGb2&690董玉衡,字仲璇,原居瑞安县城大沙巷,后迁清水巷。毕业于浙江体操专修学校,武术颇有名气,也擅长音乐。1915年任瑞中教员至30年代末,先后执教体育、音乐。1926年任教体育时,曾发动全校学生每人捐钱五角,并亲自带领学生清理校园周边的瓦砾堆及荒地,开辟网球、排球、篮球、沙坑等场地,购置体育器材,由此瑞中体育设施初具规模,体育运动更为活跃。
陈超,字轶尘,居瑞安县城虞池,1914年瑞安中学旧制毕业。1918年至1925年间曾在县城南堤小学任国文、音乐、体育教员,其间一度兼任瑞中音乐课。大革命时期,在汉口国民革命军某部任职。宁汉分裂后,在上海《时事新报》任校对,在丽水、嘉善地方法院任书记官。1936年受聘于瑞中,先后任国文教员、事务员。
校歌先由董
惟我瑞中,源远流长,先知先觉,永念毋忘;
时雨春风,惠我无疆,深思力行,好学毋荒;
这首创制于抗日烽火中的校歌,共4句64字,立意明晰,庄重典雅,清新明快,琅琅上口,且紧扣时代脉搏,体现学校特色。以“东南邹鲁,文物之邦,惟我瑞中,源远流长”赞颂家乡学校的历史文化,以“深思力行,图存救亡,复兴民族,为国争光”为青年学生之责,对培养学生的爱国爱乡爱校情操,激励学生抗日救亡斗志,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和鞭策作用。
1986年,为庆贺瑞安中学建校90周年,1946届高中校友曾绳泽作国画《家乡乌瞰图》,拟题上校歌歌词献给母校,可是校歌早已佚失,虽有蔡瑞庭、徐永铭、赵演春、徐定进几位同学分头四处寻觅,但憾无结果,只得汇集众人的记忆去复原歌词,然后由王超六老校长题于《家乡乌瞰图》上。因时间久远,记忆不一,歌词个别用字仍存质疑。直至1989年,1939年任瑞中音乐教员的邹伯宗在自己当年教课用的油印讲义中找到这首校歌,首支校歌才真正有了着落。
瑞中的第二首校歌制定于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时任瑞安县立中学校长、著名教育家金嵘轩立即着手创作新校歌,请国文教员薛凝嵩作词,
音乐教员王公望谱曲。
薛凝嵩(1911―1968),别名吟松,居瑞安县城大隐庐,系北大教授、国学大师林损的入室弟子。精于国学,对《伤寒》《金匮》深有研究,以擅长中医著称,曾开设吟松医庐。1942年受聘为瑞中国文教员,知识渊博,见解独到,语言生动,教学认真,听他讲课如沐春风、如饮甘泉,学生深为敬佩。
王公望,瑞安莘塍南镇人,上海中华艺术大学艺术师范系毕业。1945年8月任瑞中事务主任兼音乐教员。
http://s16/mw690/001kGqIogy72hYrVJLhcf&6901945年9月27日,薛凝嵩和王公望创作的瑞中新校歌印发至全体师生,并组织师生开始普遍练唱。歌词为:
大哉!大哉!教善政宏。礼乐用兴,多士是镕。辅世长民,革尚之风。章安文物,东南所宗,山岳钟灵,蔚此瑞中。忠毅宇,西岘峰,桃李春风别样秾,日月复旦国运隆。莘莘学子,于变时雍,盈科后进,万祀无穷。
这首以文言文创作的歌词,古朴大气,文采飞扬,内涵丰富,意蕴广远,富有艺术感染力,很好地体现了学校的精神风貌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环境。可惜后来因内战之乱及新旧社会交替,没有更多的传唱。2016年瑞安中学艺术节文艺会演,曾组织学生演唱这首当年的校歌,旋律悦耳动听,博得众多师生的赞许。
新中国成立之后,瑞中校歌湮没无闻。1989年下半年,为传承历史文化,弘扬优良传统,彰显办学理念,展示学校形象,激发广大师生的爱校热情,时任瑞中校长潘肇清决定编制新校歌,发函邀请知名校友王季思、缪天瑞参与创作。
王季思(1906-1996),学名王起,永嘉人,瑞中1922届旧制毕业。曾任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作为著名的戏曲史论家、文学史家,在国内外学术界有重大影响,被誉为“岭南文化的最后一颗文化灵魂”。
缪天瑞(1908-2009),别名穆静,瑞安莘塍南镇人,瑞中1924届旧制毕业。曾任天津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系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飞云涛声,涤荡心胸,西岘岚光,照映晴空。艰难创业,永怀孙公,群贤继起,实大声宏。我们歌于斯,我们诵于斯,沐化雨,浴春风,携手并进,心丹气雄,如川之东,如日之升,歌唱我们亲爱的瑞中。
瑞安中学不同年代的三首校歌,虽然风格不尽相同,但浩然大气一脉相承,而且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无疑是瑞中“深思力行”精神的忠实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