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坎坷中奋起——记气体传感技术专家王维熙

(2015-12-06 15:53:33)
标签:

校友

文化

木鱼

散文

杂谈

分类: 乡贤名人

http://s1/mw690/001kGqIogy6Xur74HTi00&690
                                                                                         (王维熙校友)

2014年,科技部公布国家关键技术专家名单,王维熙名列“防灾减灾地震领域”专家之中。其实,王维熙的专业是气体传感,地震领域并非本行他长期从事痕量汞化学微传感器的研究,承担过“九五”至“十二五”国家863计划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驱动王维熙去研制地震预测仪的原动力,这要从一首小诗《如果我是地震仪》说起。

    如果我是地震仪/我一定比张衡的更先进/我会及时预报地震/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如果我是地震仪/就不会有小朋友伤亡/不会唱悲伤的歌/小朋友们也不会有失去父母的伤痛

    这是四年级小学生周庆艳在汶川地震后创作的。她也许不会想到,自己这首充满童真与期盼的诗歌,竟然触碰了气体传感技术专家王维熙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激起了他早已蕴藏内心的研制地震预测仪的决心。

    汶川地震发生前一天,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调查院教授级高工王维熙刚退休回到杭州,在电视新闻他看到许多天真的孩子罹难于地震的惨象,深感悲伤。当上网读到《如果我是地震仪》时,作为科学工作者的他感到些许的内疚与自责,但谁都知道地震临震短期预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还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仪器可预测地震的发生。他含着热泪郑重地收藏了这个网页,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他下定决心,要利用自己的气体传感技术去预测地震。

    王维熙立即付诸行动,很快便组织了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杭州超距有限公司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并在第一时间向国家863项目递交“关于地震预报的高灵敏氢气在线监测系统研制”的课题申请书。从设计电路图到特殊元件的采购直至装配调试,王维熙带领六人科研团队不分昼夜、争分夺秒地工作着,整整三个月,经过了数千次实验,地震预测仪显示器终于对注射进去的10微升0.1%氢气标准气体有了反应。这时同仁们欢呼雀跃,他则长长地舒了口气:总算圆了周庆艳小朋友的一个心愿。

根据实验,王维熙研发成功的高灵敏氢气地震预测仪,最少可以在1个微升的标准实验气体中检测到氢气的浓度,氢气检测灵敏度可达千亿分之一。王维熙为这千亿分之一的灵敏度对地震预测的精确度打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方:假如250节火车皮里装满花生米,混进一颗蚕豆,都可以检测出来。高灵敏氢气地震预测仪试制成功后,在国家地震局多个台站使用,在2010414日玉树7.1级地震之前约一星期、以及此后的多个地震之前约一星期都有明显的异常,映震效果显著,是短临地震预测非常有效的手段,专家认定其具体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国家地震局已经决定要在全国推广使用。王维熙承担的地震临震监测传感技术的研究,被列为“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

王维熙是精通分析化学、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的气体传感专家过去的几十年间,运用自己发明的气体探测仪器,曾为国家找到了有色金属、石油、可燃冰等众多的能源。

    1978年,他研制的高灵敏度气测找矿仪器——金膜测汞仪,成功勘查出我国多个未知的金属、石油探测点,填补了我国气测找矿仪器的空白,这一成果轰动国内外,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等奖项。

1986年,他将汞传感技术应用于寻找陆上及海底石油、天然气,在长庆油田地区找到日产20万立方米的高产天然气,长庆油田从此改变了找矿方向,改为找气为主,逐渐形成大气田。

    1989年至1995年,他承担国家南海和台湾海峡科学考察项目,用超痕量测汞技术在南海和台湾海峡寻找海底油气,在台湾海峡的厦门-澎湖、乌丘屿-新竹及闽江口发现13亿吨石油远景储量;发现南沙海域的礼乐滩、万安滩、曾母暗沙三个油气远景区。其考察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等重大奖项。

    1998年,他承担国家863计划“海底矿产资源的地球化学快速探查技术”项目中最重要的部分——研制寻找可燃冰的传感器。“可燃冰”主要由甲烷组成,99%是甲烷气,可代替天然气、煤等资源,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能源。但“可燃冰”储存深海及永久冻土带化学性质不活泼,极易受其他气体干扰,很难寻找和勘探。要研制出探测到海底1200米以下“可燃冰”的仪器,谈何容易!王维熙天天驻扎实验室,长期在海上反复实验,夜以继日,可以说是拿健康与生命做代价。凭着坚定的信念,不懈的追求,终于研制成功820型高灵敏度气态烃现场测定系统,这是世界上第一套基于化学传感器的可用于海上和陆上的氢及气态烃现场测试设备。利用此项设备, 20009月至11月,我国在南海北部西沙海槽区找到了“可燃冰”可能储存的地段。200751日,在南海北部首次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可燃冰,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4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采集到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这一现场测定系统被评为国家863重大科研成果奖等奖项,并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业绩卓著的王维熙并非科班出身,初中是他一生中所接受的最高正规教育。他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就喜欢动脑筋,理想是要当一名工程师。1957年他从瑞安中学初中毕业,中考成绩名列前茅,却因家庭海外关系的复杂,被取消高中入学资格。受此突如其来的打击,他并未颓废,学校大门不通,那就走向社会。他矢志向命运挑战,担任过图书馆的义务管理员,下乡当过农民、民办教师,无论干什么工作,他都坚持发奋自学。

     19592月,王维熙带上40元路费及简单行装只身来到大西北谋生,在甘肃省冶金工业科学研究所食堂干杂活。坎坷的经历培养练就了他倔强的性格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他不畏艰难,先后自学了大学的分析化学、模拟电路技术和数字电路技术等。为了学习英语,他每天下班后搭火车到40多里外的夜校听课,放学回来到住地已是深夜一点多钟,这样足足坚持了一年半时间。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坎坷的自学之路,收获了丰硕之果。1985年他获得甘肃省唯一的全国职工自学成才奖。1991年又获得全国首次自学成才优秀人物奖。

在坎坷中奋起,为理想而拼搏。王维熙以他辉煌的成就告诉我们:有志者事竟成!


【人物名片】王维熙19425月出生,浙江瑞安人,瑞安中学1957届初中毕业。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调查院教授级高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生导师,获全国首次自学成才优秀人物奖,被授予对我国科学技术有重大贡献的科研工作者和全国冶金劳模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