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养生之 夏季养生

标签:
杂谈 |
夏季养生 
夏季,是指农历4月,5月、6月三个月。在二十四节气中,“立夏”是夏天的开始,“大暑”是最炎热的时节,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
夏季,阳气旺盛,是生育万物,长养万物的季节。在中医“五行学说”中属火,与人体的心脏和小肠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与万物一样,要顺应夏季的气候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体的正气旺盛,有利于身体的成长壮实,同时也可以减少夏季的多发性疾病。
夏季养生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虽然气温较高,但仍要顾护人体的阳气。阳气是人的动力,随季节和日月的交替变化而产生一定的波动,夏季阳气旺盛且常浮跃于外,反易被外邪折伤,如大汗则亡阳。换言之,在炎热的夏季,一般不宜进行大量运动,运动之后应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物质。
2.立夏之后,日照时间延长,气温升高,人的睡眠减少,中医讲夏季宜“早卧早起”,顺应节气。若夜晚不能早睡,中午可以适当增加午睡,使身体得到缓冲。睡卧时,不可过于贪凉。切勿露卧室外,夜间切忌直卧窗下,开窗引风或空调温度过低,阻遏身体阳气通达和宣泄。以免发生伤风感冒,胃肠道疾病,急性面神经炎等。在情志上要保持精神愉快,切忌发怒,以使人体气机宣畅。
夏季早起进行适度的晨练,或户外活动如打球、游泳、跑步,走进大自然如登山远眺,聆听鸟鸣,观潮流水。但要注意不可过度劳累消耗,以避免被暑邪所伤。同时也要避免烈日下暴晒以防中暑。人体在夏季心火旺盛,而肾水衰弱,虽然自觉大热,喜冷贪凉,但应有节制。在沐浴时,由于伏热在身或有大汗,毛孔开放,不可用冷水激身,不可用凉水洗面,避免躺卧湿地或身穿湿衣,
均有损健康。
3.当进入盛夏时节,气温高且湿度大,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长夏。长夏在五行中属土,与中医五脏之脾脏相应,而脾最恶湿喜燥,所以长夏多患脾胃病,出现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脾胃虚弱的人,应及时调理好饮食,营养充足又不增加脾胃负担,可以少食多餐。夏季动辄出汗,使人口渴,但要注意不可在饭前大量饮水,更不能喝大量冷饮,反之,极易损伤脾胃,导致慢性脾胃疾病。
4.在饮食上要注意,戒油腻厚味,粘腻食物,宜减少苦味食品,增食辛味食品,以养肺脏。避免过饱。更不可暴饮冷饮,贪食冷冻瓜果食品。
三伏以后,忌食瓜、茄、生菜,不宜吃冰雪,凉粉、冷粥。饱腹受寒,肠胃必病。
夏三月,宜食乌梅酱、乌梅汤,以酸甘之味养阴止渴祛暑。宜饮绿茶,可清暑热,去烦渴(脾胃虚寒的人不宜饮用)。宜多喝米汤,竹叶粥,少饮酒。
5.夏季瓜果丰富,可以多吃一些,但应注意水果的性味,了解自身体质,以免造成损伤。如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大量吃西瓜、梨、猕猴桃、柚子等凉性水果;内火大、痰湿盛者,少吃桂圆、荔枝等;过敏体质,慎吃芒果、菠萝等。李子多吃使人生痰、助湿,损胃肠引发腹泻;尿路结石的人不能多吃草莓;胃酸多、易腹泻的人,少吃香蕉,李子等;苹果、桃、葡萄、哈密瓜、西瓜等水果含糖量高,故糖尿病人慎食。
6.常见病药物调理:暑热伤阴,汗出口渴欲水者,可水煎五味子3克,加蜂蜜少许,能生津止渴。也可用西洋参3克,麦冬9克,五味子3克。煎汤,代茶饮,可以清暑益气,止渴生津。中药六一散[滑石18克,甘草3克]泡服,代茶饮,亦可清暑气.利小便。腹泻者口服补液盐,藿香正气液,午时茶,保和丸等。

夏季,是指农历4月,5月、6月三个月。在二十四节气中,“立夏”是夏天的开始,“大暑”是最炎热的时节,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
2.立夏之后,日照时间延长,气温升高,人的睡眠减少,中医讲夏季宜“早卧早起”,顺应节气。若夜晚不能早睡,中午可以适当增加午睡,使身体得到缓冲。睡卧时,不可过于贪凉。切勿露卧室外,夜间切忌直卧窗下,开窗引风或空调温度过低,阻遏身体阳气通达和宣泄。以免发生伤风感冒,胃肠道疾病,急性面神经炎等。在情志上要保持精神愉快,切忌发怒,以使人体气机宣畅。
前一篇:四季养生之 春季养生
后一篇:2009年0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