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这个午夜,想起了那些逝去的人。我相信人们对人生的真正体认,是从死亡开始的。
还在我很小的时候,大概5岁,有一天我突然问我爸妈,死是什么东西,然后哭着说自己不想死,这个故事此后被我自己一再到处宣扬,因为看到过一个哲学家说,从小就开始思考死亡的人是天生的哲学家。事实看来我实在没什么做哲学家的天份,但我确实过早地注意死亡,小时候对于死亡的害怕在于,我忽然发现人生的尽头是一片空茫,虚无,它成为实体的终结者,而暂时以实体存在的生命在永恒的空茫面前显得那么无助和可笑。
不是开玩笑,直到现在,只要我认真想到死亡,还有一种牙齿打颤四肢发冷的感觉。但人长大和小时候的区别就在于,小时候可以肆无忌惮地表现恐惧,长大了,却不能这么自由。
尽管有想象,但最初接触死亡实例的恐惧却似乎没有想象强烈。
意识中最早的是奶奶的去世,那时候我才两岁,几乎没有印象,奶奶的画像曾挂在老屋的堂屋中间,直到三年级老屋被拆。
真正给我印象的是五六岁时一个堂叔的死,他上山割草割破虎口,由于庸医误人,失血过多而死,他办丧事时没有地摆棺材,是我妈把家里的一块地让出来给他家做法事。那块地至今在我印象中依然是黑白色,而我视角也一直停留在当时,一个山脚,由上向下的角度,背上的人群。
真正给我带来恐惧的是一个舅舅的死,他得了癌症,据说死的时候身体浮肿得厉害,已经变形。不知道为什么,他去世之后,我一直觉得很恐怖,严重到了晚上不敢睡觉的地步。虽然他去世时我已经接近读初中,但非常奇怪的是,我一直无法记忆起他的样貌,这大概与我当时因为恐惧自动过滤其具象信息有关。
后来就是外公的死,这个一直在我心目中像神仙一样公正威严又温和的老人在病榻上挣扎了三年才最终离去,那时我似乎没有太多痛苦,在凌晨4、5点赶到见了一面灵柩后,我就被打发回到了学校。我不怎么伤心,因为这是对他最好的结局,不必忍受病痛的折磨,而他的那少有的善良的美德,将让他死后升入天堂。
最让我伤心的死亡来自于我的一个好友,说男友不是男友,说朋友不是朋友的同学。他去世后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来发泄情感,被老师以范文在全年级到处念叨,但老师却不知道我是怀着那样一种他们认为是早恋的危险情愫。我记得文章里全是关于死亡、黑暗、冰冷的文字,但我从悲伤中醒过来时,就实在无法明白,这些想象是从哪里进入到我的脑海的,也许这就是潜意识。我对于他的伤心,在于他曾经开玩笑地跟我说,曾经有算命的说过,他活不过二十一岁,然而我没有当真,当时也决不可能当真,这就成了一个遗憾。
再后来是最疼爱我的外婆的去世,写到这段文字我突然流泪了,毫无征兆,我深深地爱着她,在她去世的时候,她跟家人留遗憾禁止我回家,因为她认为不能耽误我的学习。可学习这种东西在生死之别面前有任何价值吗?我当时确实没有回家,不是为了什么学习,我承认我懦弱,我不敢,不敢面对灵柩、坟墓,不敢面对一切死亡的证据,我宁愿自己活在“他们还活着”的幻梦中,对外婆是这样,对那位男同学也是这样,我常常梦到他们,栩栩如生,这让我产生“他们一定还活在世界上的某个地方,只是失忆了”这样弱智的桥段,但我真的无法控制,我就是要这样去想。
一件最打击我也是我认为最不可能的死亡事件是10岁小堂妹的死,她是最粘我的一个妹妹,无论她有了任何好东西,总要给我留一份,但她在刚满十岁那周出车祸死掉了,那年刚读5年级,那是一辆“拖拉机”,在任何规范的地方是不能载人的,但在落后的农村,这是唯一的大众交通工具,而那糟糕的道路总是事故频发,那一次车祸,她是唯一一个遇难者,所有人都在危险的时刻逃离了危险的车厢,她没有,外表完好无损,脑袋里面却已经全然毁灭——我妈和姐掰开她的嘴的时候,发现她的牙齿已经全部磕掉了。
再到后来,某个熟悉的赤脚医生,有一天突然死了。
一个我熟悉的老师,突然死了。
再后来,是更多的死亡。
我渐渐明白,不是“突然”突然增加了,而是我长大了,伴随着人的成长,看到的死亡也越来越多,你总会渐渐明白,死亡是无法避免的生命终点。
然而我忍不住想念他们,那些已经走向终点的人。
我们也在走向他们,每一天、每一分钟、每一秒。
所以我们应该认真而充实地活着,仿佛明天就是世界的最后一天。
还在我很小的时候,大概5岁,有一天我突然问我爸妈,死是什么东西,然后哭着说自己不想死,这个故事此后被我自己一再到处宣扬,因为看到过一个哲学家说,从小就开始思考死亡的人是天生的哲学家。事实看来我实在没什么做哲学家的天份,但我确实过早地注意死亡,小时候对于死亡的害怕在于,我忽然发现人生的尽头是一片空茫,虚无,它成为实体的终结者,而暂时以实体存在的生命在永恒的空茫面前显得那么无助和可笑。
不是开玩笑,直到现在,只要我认真想到死亡,还有一种牙齿打颤四肢发冷的感觉。但人长大和小时候的区别就在于,小时候可以肆无忌惮地表现恐惧,长大了,却不能这么自由。
尽管有想象,但最初接触死亡实例的恐惧却似乎没有想象强烈。
意识中最早的是奶奶的去世,那时候我才两岁,几乎没有印象,奶奶的画像曾挂在老屋的堂屋中间,直到三年级老屋被拆。
真正给我印象的是五六岁时一个堂叔的死,他上山割草割破虎口,由于庸医误人,失血过多而死,他办丧事时没有地摆棺材,是我妈把家里的一块地让出来给他家做法事。那块地至今在我印象中依然是黑白色,而我视角也一直停留在当时,一个山脚,由上向下的角度,背上的人群。
真正给我带来恐惧的是一个舅舅的死,他得了癌症,据说死的时候身体浮肿得厉害,已经变形。不知道为什么,他去世之后,我一直觉得很恐怖,严重到了晚上不敢睡觉的地步。虽然他去世时我已经接近读初中,但非常奇怪的是,我一直无法记忆起他的样貌,这大概与我当时因为恐惧自动过滤其具象信息有关。
后来就是外公的死,这个一直在我心目中像神仙一样公正威严又温和的老人在病榻上挣扎了三年才最终离去,那时我似乎没有太多痛苦,在凌晨4、5点赶到见了一面灵柩后,我就被打发回到了学校。我不怎么伤心,因为这是对他最好的结局,不必忍受病痛的折磨,而他的那少有的善良的美德,将让他死后升入天堂。
最让我伤心的死亡来自于我的一个好友,说男友不是男友,说朋友不是朋友的同学。他去世后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来发泄情感,被老师以范文在全年级到处念叨,但老师却不知道我是怀着那样一种他们认为是早恋的危险情愫。我记得文章里全是关于死亡、黑暗、冰冷的文字,但我从悲伤中醒过来时,就实在无法明白,这些想象是从哪里进入到我的脑海的,也许这就是潜意识。我对于他的伤心,在于他曾经开玩笑地跟我说,曾经有算命的说过,他活不过二十一岁,然而我没有当真,当时也决不可能当真,这就成了一个遗憾。
再后来是最疼爱我的外婆的去世,写到这段文字我突然流泪了,毫无征兆,我深深地爱着她,在她去世的时候,她跟家人留遗憾禁止我回家,因为她认为不能耽误我的学习。可学习这种东西在生死之别面前有任何价值吗?我当时确实没有回家,不是为了什么学习,我承认我懦弱,我不敢,不敢面对灵柩、坟墓,不敢面对一切死亡的证据,我宁愿自己活在“他们还活着”的幻梦中,对外婆是这样,对那位男同学也是这样,我常常梦到他们,栩栩如生,这让我产生“他们一定还活在世界上的某个地方,只是失忆了”这样弱智的桥段,但我真的无法控制,我就是要这样去想。
一件最打击我也是我认为最不可能的死亡事件是10岁小堂妹的死,她是最粘我的一个妹妹,无论她有了任何好东西,总要给我留一份,但她在刚满十岁那周出车祸死掉了,那年刚读5年级,那是一辆“拖拉机”,在任何规范的地方是不能载人的,但在落后的农村,这是唯一的大众交通工具,而那糟糕的道路总是事故频发,那一次车祸,她是唯一一个遇难者,所有人都在危险的时刻逃离了危险的车厢,她没有,外表完好无损,脑袋里面却已经全然毁灭——我妈和姐掰开她的嘴的时候,发现她的牙齿已经全部磕掉了。
再到后来,某个熟悉的赤脚医生,有一天突然死了。
一个我熟悉的老师,突然死了。
再后来,是更多的死亡。
我渐渐明白,不是“突然”突然增加了,而是我长大了,伴随着人的成长,看到的死亡也越来越多,你总会渐渐明白,死亡是无法避免的生命终点。
然而我忍不住想念他们,那些已经走向终点的人。
我们也在走向他们,每一天、每一分钟、每一秒。
所以我们应该认真而充实地活着,仿佛明天就是世界的最后一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