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研究方法】【类型与视角】案例研究与实证研究
(2013-06-20 14:11:12)
标签:
管理学研究实证研究案例研究 |
分类: Zee@Research |
转载
1. 引言
继续之前两篇感想对案例研究的讨论,本文主要就管理学中两种常见的研究方法,即案例研究法与狭义的实证研究法(定量研究)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本文基于对四篇国外管理学期刊最佳论文的阅读,对两种研究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论证逻辑、推演过程等方面进行探讨,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展示,希望笔者和各位读者能在本次学习之后,对案例研究与实证研究实施过程的有初步认识。
2. 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本周阅读的四篇英文文献中使用了两种不同的管理学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但是,考虑到部分学者也将案例研究方法归属于实证研究方法范畴,因此,本文中提到的实证研究方法是指狭义的实证研究,即侧重于数据分析和统计计算的定量研究。在对两种研究方法的实施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之前,应首先了解二者在划分逻辑和方法论界定上的差异,从根本属性上对两种方法进行区分。下面将对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分类逻辑和视角进行阐述,这是研究方法划分的基本依据。
2.1 方法论视角
基于管理学方法论可以划分为两大主要范式,分别是实证主义范式(Positivist Paradigm)和解释主义范式(Interpretivists Paradigm)。实证主义范式认为社会科学问题能够被客观地测量,它们独立于观察者的价值观和自我感觉,因此,其主张者往往力图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问题;相对应的,解释主义范式认为,社会科学领域人们观察的结果永远不可能独立于观察者的价值观和经验。二者的比较如表2.1所示。
表2.1 实证主义范式与解释主义范式的比较
|
实证主义范式 |
解释主义范式 |
基本主张 |
世界是客观的;观察者是独立于问题的; 科学不含个人价值判断 |
世界具有社会性和主观性;观察者是被观察对象的一部分;科学是被人们的兴趣所推动的 |
研究关注 |
关注实事;寻找因果和基本规律;将现象简化成简单的因素、形成假设,然后验证它们 |
关注事件的意义;试图理解现在正发生什么;观察每种情势的总体状况;通过数据归纳意义 |
优先方法 |
使用便于操作的概念,以便能够测量;往往采用大量样本 |
运用多种方法形成现象的不同观点;小样本、深度的长时间调查 |
资料来源:Easterby-Smith et al, 1991
2.2 研究目的视角
根据研究目的不同,管理研究方法可以划分为描述型、解释型和规范型三种。1)描述型研究(Descriptive study),旨在回答谁(who)、什么(what)、哪里(where)、如何(how)等问题,目的是把现象和事件描述和辨别清楚;2)解释型研究(Explanatory study),旨在回答为什么(why),试图深入探索现象和事件之间的关联,例如,因果研究和相关分析;3)规范型研究(Prescriptive study),旨在回答应该怎么做(ought to)的问题,例如对策研究。
2.3 论证方法视角
根据论证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将管理研究方法划分为实证研究(Empirical study)和理论研究(Theoretical research)两大类。从归纳法和演绎法的角度来看,实证研究方法采用了归纳法的论证逻辑,通过观察事实和归纳,透过现象的描述和解释概括出理论命题,即寻找事实根据证明假设的真伪。理论研究方法采用演绎逻辑,从已知的法则、理论和演绎逻辑推演出新的知识。
2.4 案例研究与实证研究
基于以上三种划分视角,笔者认为,案例研究方法是建立在解释主义范式的基础上,通过对现象(案例)的描述与分析,解释该现象并提出建议与结论,因此适用于描述型、解释型、规范型三种研究目的。从论证方法角度看,案例研究属于广义的实证研究。
笔者将另外两篇文献采用的方法界定为狭义的实证研究法(正确性有待商榷),其是建立在实证主义范式的基础之上的,主张采用定量的数据分析法,对假设进行检验。从研究目的视角,笔者认为实证研究方法更适合于解释型研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以阐述事物之间的关联性。从论证方法视角,顾名思义,该方法属于实证研究。
下文将着重就四篇文献中两种研究方法的实施过程进行总结与对比。
“Tightening the Iron Cage: Concertive Control in Self-Managing Teams”采用个案研究法,对ISE通讯公司不同层次的员工进行访谈、实地观察、通过公司备忘录、传单及内部调查等途径来获得资料,展开分析。”The Rhetoric and Reality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对5个来自不同行业的组织(5个案例)进行观察和访谈,基于个案分析及案例之间的对比分析,获得研究结论。借鉴上述两篇文献,笔者将案例研究的实施方法进行总结,如表3.1所示。
表3.1 对两篇文献的案例研究实施方法总结
方法实施 |
文献一 个案研究 |
文献二 多案例研究 |
对比 |
|
研究问题 |
探索自我管理团队中,协和控制如何通过成员间互动建立起动态演化过程 |
将TQM的“修辞与现实”模型应用于五个组织中,探索制度力量对各种TQM技巧的歪曲作用 |
前者侧重动态过程 |
|
案例选择 |
ISE通讯公司 |
分属于五种组织类型的5个组织: 国防设施承包商、宾馆、医院、制造业组织、政府机构 |
案例数量不同 |
|
案例选择原因 |
该企业正处于从传统生产结构转为自我管理团队结构的初期,便于观察演变过程 |
? 按照理论抽样方法(Eisenhardt,1989) ? 按照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区分法(Scott,1987) |
多案例研究的案例选择更为复杂 |
|
数据收集过程 |
阶段一 |
? 与各团队、各管理层、人事部员工交谈 ? 观察员工工作 ? 培养关键被调查者 ? 制定员工深度访谈计划和指南 ? 持续时间:六个月 |
? 基于三角测量法(Miles&Huberman,1984),从多个信息来源分析案例 ? 对组织成员进行69次半结构化访谈 ? 形成1000页抄本和几百页现场访谈记录 ? 采用滚雪球抽样法和推荐法来进行抽样 ? 半结构化访谈事先设计好,并进行预调查,据此更新设计 ? 访谈包括封闭式、开放式问题 ? 通过其他资料获取信息,如内部资料和档案、培训书册等 |
实施采用的主要方法相似 |
阶段二 |
? 与关键被调查者深入面谈、观察 ? 搜集公司备忘录、传单、实时通讯等 ? 退出上述框架,开始分析数据,记录和产生经修正的研究问题 |
|||
阶段三 |
? 再回到上述调查框架,搜集更多数据、再分析、再记录、再修改 ? 与此同时,观察和记录团队、企业会议;搜集自然出现的团队互动的例子 ? 近距离跟踪调查具体团队经验 ? 持续时间:四个月 |
|||
数据来源汇总 |
面谈、观察记录、深度访谈、公司备忘录、传单、实时通讯、会议记录、具体实例跟踪记录等 |
半结构化的访谈、内部出版物、TQM通讯、TQM培训手册、组织内部TQM档案、活动观察资料、TQM培训参与者笔记 |
相似 |
|
访谈方法 |
提供开放式问题,从受访者的回答中探究关键的例子 |
半结构化的访谈 |
相似 |
|
数据总量 |
累计275个研究小时;37次深度采访 |
69次半结构化访谈 |
多案例研究要求更高 |
|
数据分析 |
? 为确保分析框架的有效性,对采访数据进行交叉检验 ? 寻求未参与该研究的同时对分析框架进行复核、检验(Adler&Adler,1987) |
? 按照归纳研究的标准方法来开发最基本理论(Claser&Strauss,1967 etc.) ? 首先对每个案例进行分析,在进行多案例之间的比较分析 |
有所不同; 多案例研究要进行案例间比较 |
|
文献中 观点论证方法 |
通过对访谈对象的谈话记录再现、组织材料的文字引用、场景对话再现、事件描述等方法来进行观点论证 |
通过对谈话记录或其他资料的文字引用来论证;此外,通过对不同案例之间进行对比获得结论 |
引证相似; 但多案例研究引入案例间对比 |
|
分析结果 |
ISE协和控制三个演变阶段: 1) 巩固和价值共识 2) 规范化规则的出现 3) 规则的形成和稳定 |
通过五个案例,归纳出关于TQM变异、选择和维持的模型,描述了TQM的修辞和现实交互发展的过程 |
多案例研究的结果具有更好的外部有效性 |
资料来源:笔者基于第一、二篇外文文献整理获得
通过以上表格分析,笔者对个案研究与多案例研究的实施方法进行简单对比,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1)适用情况不同,笔者已在第一篇阅读文献中加以总结,在此不再赘述;2)分析过程不同,多案例研究特点在于他包括两个分析阶段——案例内分析和跨案例分析,而单案例研究仅限于案例内分析;3)说服力度差异,相对于单案例而言,多案例能够提高研究的有效性,提高说服力。
4. 实证研究法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the Employee-Organization Relationship: Does Investment in Employees Pay off”以及“International Expansion by New Venture Firms: International Diversity, Mode of Market Entry, Technological Learning, and Perform”这两篇文献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笔者认为,实证研究方法(定量研究)与案例研究不同,多用于对两个变量或多个变量之间作用关系的强度和方向进行研究,其特点为,首先基于研究问题和理论提出研究假设,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定量分析处理获得结论。下面将对上述两篇文献中,实证研究方法的实施进行总结,如表4.1所示。
表4.1 对两篇文献的实证研究实施方法总结
方法实施 |
文献三 实证研究 |
文献四 实证研究 |
提出问题 |
不同的员工---组织关系,是否会导致员工反映模式的不同,是否影响员工绩效 |
探索国际扩张(多元化、进入模式)对企业技术学习和财务绩效的影响 |
理论基础 |
交换理论;内部均等理论 |
知识基础理论 |
关键概念界定 |
员工---组织关系模式 |
国际扩张(多元化、进入模式);技术学习;绩效 |
变量间关系推演 |
? 员工---组织关系模式对员工绩效的影响; ? 不同关系模式中的员工对员工---组织关系的态度不同 |
? 国际多元化与技术学习的关系 ? 国际进入模式与技术学习的关系 ? 技术学习与绩效 ? 国际多元化、进入模式和绩效 |
假设的提出 |
共有7个假设: 4个针对员工绩效,3个针对员工态度 |
共5个一级假设,每个一级假设之下还有不同个数的二级假设 |
取样范围 |
? 为满足研究要求,使得员工---组织关系模式多样化,选择10个高竞争性产业 ? 立足于单个员工和工种层面 ? 总样本包括976名员工,分别在10家公司从事85种不同工种 |
? 为了满足样本的代表性,选择了四个标准(行业、企业年龄、企业所有权、国外销售额) ? 涉及12个行业、企业年龄小于6年、私有制和公司制企业、国外市场销售额至少5% |
数据收集 |
? 分别向员工、主管发放问卷 ? 自变量和因变量数据采自多个不同数据来源,避免同方法变异(Common method variance) |
? 选择了1388个公司,采用两轮邮寄问卷调查 ? 成功收集321个公司的数据 ? 为确保有效性和可靠性,选择多个数据来源并进行交叉验证 |
数据分析 |
? 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 ? 方差分析、多变量方差分析(MANCOVA)、协方差分析(ANCONA) |
? 相关分析 ? 回归分析 |
其他变量讨论 |
控制变量——年龄、工作年限、教育、性别、种族等 |
调节变量——知识整合 |
资料来源:笔者基于第三、四篇外文文献整理获得
基于上文中对于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实施方法的阐述,笔者主要概括出以下两点差异。
1)效度差异。Yin(1994)认为案例研究的归纳不是统计性的,而是分析性的,这使得其归纳带有一定随意性和主观性,导致内部效度受到质疑,此外,案例研究是以小群体为样本得出研究结论的,其外部有效性也难以令人信服。相比之下,实证研究基于大样本数据,采用更为客观的分析方法,效度较前者而言更高。
2)问题分析的深入性。实证研究对问题研究的思路较为简单,基于理论提出假设,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的处理检验假设是否成立,但无法阐明变量间产生此种作用关系的内在机理,相反,案例研究不仅对现象进行详实描述,更对现象背后原因继续深入分析,有助于把握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本质。
本文首先对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分类视角进行阐述,从方法论、研究目的、论证途径三个角度加以区分,并在此基础上对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方法的基本特征作简单说明。本文探讨的重点是,四篇经典外文文献中对案例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的使用,总结其中要领,对比二者的论证思想和实施过程,从中感悟两种研究方法的精髓与各自优劣势之所在。笔者希望基于此次学习,对案例研究、实证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法和论证过程有所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的认识上。
参考文献
[1] James R. Barker. Tightening the Iron Cage: Concertive Control in Self-Managing Team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 38, No. 3 (Sep., 1993), pp. 408-437
[2] Mark J. Zbaracki. The Rhetoric and Reality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 43, No. 3. (Sep., 1998), pp. 602-636
[3] Anne S. Tsui, Jone L. Pearce, Lyman W. Porter, Angela M. Tripoli.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the Employee-Organization Relationship: Does Investment in Employees Pay of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 40, No. 5 (Oct., 1997), pp. 1089-1121
[4] Shaker A. Zahra, R. Duane Ireland, Michael A. Hitt.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by New Venture Firms: International Diversity, Mode of Market Entry, Technological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 43, No. 5 (Oct., 2000), pp. 925-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