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静芬:大中秋

(2018-09-21 22:14:01)
标签:

黄静芬散文

大中秋

分类: 我心深处(随笔)

黄静芬:大中秋

大中秋
| 黄静芬

“小春节,大中秋。”厦门的中秋,隆重无比,让人平稳的心思,情不自禁,惊动起来。
 
中秋节一早,手机短信音不断响起,朋友们的祝福短信不断送达。我逐一认真阅读,逐一认真回复。
 
中午,携女儿去喜来登酒店,在自助餐厅的中餐区、西餐区、糕点区、水果区,我们来回转,端回一盘美食,吃完一盘美食,直至饱得不行,心满意足离开。
 
然后,进这家商店,再进那家商店,走这条大道,再走那条小道,悠闲逛着。
 
然后,与女儿手挽手,一路笑闹着回家。回家路上,停步一会儿,抬头看暗蓝天宇,中秋月那么圆,那么大,那么亮,银盘一样,旁边有两堆浮云,呈现雕塑般的硬朗之气。还未走到楼下,就听见邻居家传出骰子落盘的动听声响,一声接一声。这声响,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好听,带给我阖家团圆的温暖画面:家人围成圈,嬉笑着,玩博饼游戏,抢夺状元、对堂、三红、四进、举人、秀才的“名分”。

情不自禁,我笑一笑。
 
关于古时中秋,我最欢喜的是清朝顾禄《清嘉录·走月亮》的这段描绘:“中秋夜,妇女盛装出游,互相往来,或随喜尼庵,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之走月亮。”走月亮,多么富有魅力的夜晚出行呀,有锦衣夜行的仪态万方,有环佩叮当的优雅端庄,有结队而游的笙歌鼎沸。然而,现代妇女,在工作、孩子、家务之间兜兜转转,急则疲,慌则乱,谁还有雅兴走月亮?即使有,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往哪方向走呢?
 
关于厦门中秋,道光年间《厦门志》记载:“中秋,街市乡村演戏,祀土地之神……夜荐月饼、芋魁祀神及先。亲友相馈遗。”月饼是众所周知之物,宋代中秋时,“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芋魁何物也?芋艿也。“相传有一次戚继光抗倭,一支队伍被困,弹尽粮绝,就在山里挖野芋艿充饥,后来,全歼倭寇。这一天正是中秋节,戚继光为了纪念阵亡将士,称芋艿为‘遇难’,民间就留下了中秋吃糖芋艿的风俗。”由此,翻阅漫漫历史,如翻阅一册老书,一些有趣情节,一翻即过,一翻即忘。而今,厦门人将月饼和博饼风俗发扬光大至鼎盛无比,在月饼的甜腻里,于博饼的乐趣中,弘扬出的中秋民俗盛宴精彩绝伦,凸显热闹无比的节日气氛,让人叹为观止,却将小小糖芋艿,遗失在历史长河里了。
 
关于中秋博饼,这起源于清代的中秋传统活动,是闽南地区独有的月饼文化遗存。如今,从农历八月初一到农历八月三十,整整一个月,厦门处处都是骰子声。博饼之人,个个目光炯炯,不眨眼地紧盯桌上大瓷碗中骰子的点数与花色。每一个人,将六颗骰子掷出去,都引来兴奋或失望的大呼小叫。然后,“一秀”“二举”被瓜分,“三红”“四进”有归属,“对堂”找到意中人,“状元”惊才绝艳出场……在这游戏中,如同对待许多物事,我一直葆有的心意是:掷出的骰子花色,该是什么,不该是什么,冥冥中,自有定数,所以,不要期待,不要贪婪,不要患得患失,要微笑,要持随意态度。
 
关于月饼,我最爱吃豆沙月饼。童年时,一大家人围一起,切一个大大豆沙月饼、热闹过中秋的场景,至今温馨在心里。可是,现在的月饼,价格无比昂贵,包装无比华贵,一个一个,藏在美丽木盒里的美丽纸盒中,在我看来,正好用以说明“金玉在外,败絮其中”这句话的含义。常常,女儿将美丽纸盒打开,一个一个月饼查看,念叨:红酒提子、雪翠香兰、红油蟹贝、台湾卤肉……这是什么呀?加入如此多水果、猪肉、海鲜的月饼,还是月饼吗?还好吃的?只好叹一声:时光流转,一切在变,月饼的味道,不复当年。
 
真的是呀,景色依旧,物是人非,中秋节仍是古时中秋节,过节的人却不是古时人。纵然,我们缅怀古时的悠然意境,在中秋节,不停念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不停念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我们,传承了多少古时人过节的郑重仪式与真挚心意呢?
 
惟愿:“花常好,月常圆”的美好愿望,历千古,永不变。

(2018年9月21日修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