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如同火焰 让人看见暖与光

标签:
穿越我身体的花香新书出版黄静芬诗集厦门日报 |
分类: 资料篓子(资料) |
《厦门日报》2016年5月1日A11《阅读》版“作家访谈”——
女诗人、本报编辑黄静芬:
好诗如同火焰
让人看见暖与光
文/本报记者
陈冬
图/本报记者
黄晓珍
19年间,黄静芬与诗歌若即若离,忙于工作,忙于家庭,但她不忘初心,让诗歌像血液一般,融入自己的身体。上周六是世界读书日,在大摩纸的时代书店,举办了一场“诗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沙龙活动,黄静芬和读者们坐在一起,聊新书、谈生活。
有人说,黄静芬成为诗人是天性使然,她的诗至情至性,诗意饱满,富含想象;有人说,黄静芬爱笑,笑起来和花一样,她的诗柔软,可谓是“无柔不成行,无软不成诗”;还有人说,黄静芬是在妩媚与侠气中穿行的女子,她的诗题材宽阔,意象繁复,语言简洁,顿挫有力。 活动结束后,黄静芬接受了记者专访。让我们通过以下的对话,一起走进她的诗意世界。
>>
女儿为妈妈写序
记者:我们注意到,这次新书的序是您的女儿颜妍所写。
黄静芬:因为女儿好“命令”,而且她的文字感觉不错,再说,私底下,我很想知道,她是如何看待自己妈妈的诗人身份。我只对她说一句:“随便你怎么写。”我以为,她会写一堆我妈怎么怎么不像诗人,就是一个忙里忙外、衣衫不整的中年妇女。没想到,她居然忽略了她妈庸常日子中面目可憎的一面,认真描述了她妈作为一个“活在诗里的女子”的生活片段。
记者:为什么两本诗集的出版时间间隔了19年?
黄静芬:19年来,我出版了几本非诗的书,但诗歌始终没有丢下,始终被“圈里人”称为“诗人”。我一直觉得,诗歌最能够体现生命本质的痛彻和领悟。对我来说,诗歌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像种花种草,能够明确让我看见自己内心的深重黑暗与温暖光亮。一本书的出版,有自身的机遇和命运,我只是在安静地等待诗集出版的机会。
>> 大学时代迷上写诗
记者:您迷上诗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黄静芬:从踏入大学校园开始。1980年,我不到17周岁,考进福建师范大学。机缘巧合下,我参与了出版全国第一家铅印诗报的学生社团——“南方诗社”的创办。因而,大学期间是我写诗的一个高潮。毕业后的几年,是我发表诗的高潮,那时的《诗刊》《诗歌报》《飞天》《福建文学》等报刊,都有我的诗歌足迹。再后来,结婚、生子、工作,诗歌不再是我生活的必需品,而是调味品,我慢慢远离了诗坛的纷乱与嘈杂,但没有彻底离开。
>> 好诗能够直抵人心
记者:有人说现在越来越少人读诗、写诗,您认为诗歌会消亡吗?
黄静芬:其实,现在写诗的人很多,读诗的人也多,只是好诗、不好的诗、非诗混杂,让人难以选择。在我看来,诗的一项功用,是“只种心田养此生”。因此,只要世界还存有诗意,只要人心还存有感动、存有宏大或微小的理想光辉,诗歌就不会消亡。
记者:在您的眼里,什么样的诗算好诗?
黄静芬:好诗是有标准的。我认为标准之一是:呵护母语尊严、诗意饱满、想像丰富,直击人的心灵深处。好诗如水,是能够直接抵达心灵,唤起我们对生命的独特领悟的;好诗如火焰,是能够照亮我们的平淡人生,让我们看见暖与光的。
【名片】
黄静芬,《厦门日报》主任编辑,写诗、写散文、写纪实,作品入选《1985年诗选》、《中国百家爱情诗选》等多种选本,入选苏教版中学课外阅读教材,成为多家名校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多次获得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厦门市优秀文学作品奖及各类报纸副刊作品奖,出版诗集《午夜的昙》《穿越我身体的花香》、纪实文学《新男女关系》、散文集《青山看不厌》等。
【新书简介】
《穿越我身体的花香》收入87首诗,共分为四辑:《一个人的地老天荒》、《你是我三餐稀薄的毒》、《所有过程没有筹码》、《水在身边就好》。
前一篇:赶时髦,开了“静芬茶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