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私奔山水:古风古韵古佛昙

(2016-02-24 15:33:15)
标签:

漳浦佛昙

古兵营

古村古树

黄静芬散文

分类: 私奔山水(行走)

古风古韵佛昙

黄静芬

 

佛昙,好听的名儿,温柔喊一声,仿佛就有佛光清现、昙香馥郁之景出现,让你恍然间,疑心自己眨眼中,就置身于清人谭钟岳诗云“非云非雾起层空,异彩奇辉迥不同;试向石台高处望,人人都在佛光中”之绮丽梦境里。

佛昙,福建省漳浦县古镇也,因芙蓉山下从前有一口清潭,映现山顶一块状如佛头的天然岩石,称之“佛潭”,渐渐地,“佛潭”成此地之名。又因横跨在鸿儒江上的桥梁称“佛潭桥”,桥名又成地名。民国初年,不知为何,佛潭”、“佛昙桥”成为佛昙,沿用至今。

私奔山水:古风古韵古佛昙

(花团锦簇的轧内村村口。)

来到佛昙,是立春前半月,天气阴寒,冬雨时落时歇。撑着伞,步在古称“大坑”、“鉴湖里”的轧内村村口兜一圈。村口如花团锦簇公园入口,巨大岩石堆叠成假山一座,曲径通幽处,三角梅浓烈的红色花朵一蓬又一蓬探头。假山不远处,是农田深绿浅碧一片片,村舍高高低低一间间,几缕炊烟在清冷天空摇曳。

早在唐时,“开漳”刺史陈元光奏准设立漳州县和漳浦县,立行台于四境,其东行台设在佛潭,即现在的佛昙。那么,留存至今的佛昙镇轧内村古兵营之残垣断壁,是“开漳圣王”陈元光所建壮观屯兵处遗址?亦或不是?关于此,地方文史专家们各执一词,没有定论。历史如逝水不急不缓而过,总留下许多艰涩难懂的谜团让后人探究。我想,这个古兵营源头,留待专家们考证,我来到佛昙,能够徘徊于古兵营阔大遗址内,能够让目光跨越时空,触摸到过往遗留一丝激荡烟云,就不虚此行。

古兵营在距村口不远的山林间。穿过泥泞田地,穿过坡地,穿过不太茂密的树林,就见残存的土墙一面又一面在眼前。这些土墙,高的约6米,矮的抬腿可跨过。它们巍峨矗立,默默无语,虽历千载岁月,墙体早被侵蚀得凹凸不平,但厚度仍有1米多。它们曾经守卫森严的内部房间已经不见,但仍可看出当时的军械库、守将房、演武场等结构布局。

这座古兵营,又称“人和楼”,是漳浦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资料介绍说,古兵营建于明嘉靖、万历年间(1522-1619年),现存人和楼、附楼、山寨等建筑。人和楼占地10亩,系由外围和内楼组成的平面呈长方形的土楼。内楼在兵营中间,宽45米,深24外围前后各三间两侧各四间,总宽9075米,西北角另凸出一平面约10平方米的三层方角楼楼外东南侧相距50米处是附楼,一长约30米、宽8米的土楼。

私奔山水:古风古韵古佛昙

(轧内村古兵营之残垣断壁。)

徜徉在古兵营里,脚下是被雨水湿黏黄土,身边是斑驳沧桑黄土墙,几步外是农人在古兵营内空地上种植几垄菜地油绿绿,不远处有一株依土墙而长的野生木瓜树果累累……此时,山风不疾不徐吹拂,冷雨或大或小敲墙,细细碎碎声音一波一波,犹如战鼓低沉擂响

烽火、硝烟、战士、兵营……这些坚硬词语,潜藏的真正意味,都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保家卫国壮烈情怀。镇守海疆要地、抵抗入侵敌寇,荷枪实弹的驻守士兵留给家人的,都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不尽悲欢离合。

土墙恢弘,四野苍凉。静默里,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抵达过的西藏古格与柬埔寨吴哥窟的倾圮坍毁遗址。这些至今依气势磅礴、美轮美奂的古老建筑遗址,带给目睹它们之人的,除了消失在风浩浩、雨冥冥中的厚重史实,还有什么留存,可以用来承前启后、振聋启聩呢?

挥挥手,一步一步走出古兵营,一步一步走出因古兵营而滋生出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悲壮情绪,向轧内村“陈氏家庙”而去。轧内村是陈姓聚居地,为漳浦县陈氏重要发祥地之一,明朝永乐年间起,此地陈氏科甲连绵不断,明清时期出了“两布政、四进士、五举人、四贡生、三武科”。“陈氏家庙”为明永乐年间始建,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1988年重修,现为二进两庑一天井,第二进六楹三开间,三山双坡悬山屋顶。

家庙是供奉祖宗、先辈神像、灵位,供族人祭祀、朝拜、思念之,也是古韵长存、文脉传承、寄托乡愁之地。所谓乡愁,台湾诗人席慕蓉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对于游子来说,来到家庙,来到先辈灵位前,乡愁这株没有年轮的树,这株永不老去的树,瞬间里,开出一树繁盛的花。

参观完“陈家庙”,在村子里兜转一圈,看看安静的村舍,看看绿色的田地,看看嬉闹的鸡鸭,然后,边感叹“村不在大,有水则灵”,边往鉴湖去。

私奔山水:古风古韵古佛昙

 (阴雨中的鉴湖与村中的大石与绿菜。)

据说,古时轧内村有鉴湖、南湖、庵湖、草湖莺湖五个湖,彼时,浪涌涛声,渔舟唱晚,胜景远播。而今鉴湖仍存,面积有所缩减,但即使遇着大旱也未曾干涸过。

湖是漳州市最大的天然淡水湖。站在鉴湖前,小雨暂歇,冷风不来,湖边芦苇细瘦的身姿不动。我时而看湖面清澈如镜,湖水波光潋滟,山色倒映湖里,时而观依湖而建的村落簇新,依湖而居的村人悠然,时而遥想清时广东鉴湖籍诗人陈辉吟咏的“鉴湖水涨望漪漪,满地荷花长绿枝”迷人风情,不知不觉里,就轻笑起来。

然后,离开鉴湖,转个身,该去拜谒“老而成精”的古樟树、古榕树一众髯须飘拂“长辈”了。

轧内村的古樟树有10多株,年龄都700岁以上,最的已上千如今,最粗壮的古樟树胸径2.8米,最高的约25米,而古榕树有2株,260多岁了。这些老而弥坚、枝繁叶茂的树们,在村子东面,有一株被命名为“长者迎宾”,是用来教育村子里的下一代要懂礼仪要和气有礼貌的好教材;有一株被命名为“梦笔生花是用来寄予里的孩子们要努力学习认真读书之愿望;有一株榕树被命名为“生命之根每逢里的孩子出生来绕榕树走一圈,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生命旺盛;最奇特的,当为“樟抱榕”村人说,这株樟枝干粗壮,胸径2米多,犹如男人之健壮结实,这株从樟离地面约3米的分叉处伸出两条很粗的根紧紧依在樟树上,犹如女子的婀娜多姿,它们相依为命一体,自然被称为“夫妻树”,用来寓意“榕樟合璧,百年偕老”,村里的年轻情侣总喜欢来树下谈情说爱,期许白头到老的美好未来……

传说在元末明初,陈姓一族祖先来到轧内村开基立祖、繁衍生息。靠近海边,每到秋冬,海风怒号,村子里飞沙走石,许多房屋被淹没,居不安宁。为了抵御风沙,陈氏祖先就在村子外一片樟树林,作为防护林。几百年来,这些树们,着村中红瓦白墙燕尾厝,庇护着村子中的老老少少。因而,一代又一代轧内村人都牢记着“我们老祖宗有交代,一定要保护这些树才能够使村安然无恙”之语重心长教诲,村人们与树们,相依相存地经百年风沐千年雨,直到如今。

私奔山水:古风古韵古佛昙

(“老而成精”的古樟树、古榕树。)

坐在古樟树群、古榕树群中,坐在树们巨大的绿色树冠下,抚摸着它们的粗壮枝干、嶙峋根须,我的眼前,是古树、古村、古民居,是大海、大湖、大岩石,是古风、古韵,古传承……

天风海涛里,我眼前的这些古朴画面,交织着,鲜活着,构成了我心里“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之理想家园。

2016年2月24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