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谢谢谭旭东老师。厦门匆匆一见,送上《青山看不厌》敬请指正,我的心里一直担心会增加远道而来之客的行李负担。谭老师却说,回去会认真读。那刻我以为,作为事务繁忙、著作等身的鲁奖获得者,仅凭一面之缘,能顺手翻翻我的书,已经相当不错,并不奢望谭老师能说点什么。因为我早知道,如今一些名人之“牛”,即使给作者写评,也是不认真看作者书的。因此,收到谭老师这篇对我散文的“表扬稿”,我除了感动,只会将好话照单全收啦。
细腻冲淡的散文
——读黄静芬的《青山看不厌》
谭旭东

去年秋天,去厦门做讲座,见到了散文作家黄静芬。她送我一册散文新著《青山看不厌》,很素雅的封面,文字是回京后慢慢品读的,感觉很美很温馨,用一句比较文采的话来说,黄静芬的散文有一种优雅冲淡的美。
黄静芬的散文,以前在《福建文学》和《厦门文艺》等杂志读过,给我深刻印象,我用诗意、细腻和冲淡三个词来总结。
一是诗意。黄静芬散文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有诗情画意的美感。她大部分散文或写人或绘景或记事或随记一些生活感悟,无论视角如何,都很美,语言很诗意,有飘逸超拔的感受;有些散文,其实就是散文诗一样,简洁,舒畅,浏丽,清新。《青山看不厌》里差不多每一篇散文,都有诗意洋溢的句子,让人回味无穷。如《做一朵欢喜的花》,这篇散文的题目就很有诗意,当然也直接流露出了作家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看到了作家从容、快乐的处世哲学。其中的文字,很优美的,很诗性的,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鸟是窗台上的一朵花”,“鸟是树的一朵花”,“我们,是谁的一朵花”,“我们,是自己的一朵花”,“我们,做一朵随缘的花吧”,“我们做一朵安宁的花吧”,作家用这五个句子牵引着读者,也把内心对外部生活及人生的感悟一一叙述、阐发出来,“花朵”这个诗一样的意象,给人鲜美,也让人感受到了作家女性的气息,尤其是感性之美。还有《酿往事成蜜》一文,叙述的是作家与一位从澳洲回乡省亲的庄姓朋友乘夜色回老家惠安海边走的经历,但这篇散文向我们展示了闽南乡村海边的月色,把那颗亮亮的“圆月”,如诗如画一般呈现在读者的视野里:“九月十六的中国月,在夜幕还没有完全降临之际,如圆规比画着裁剪下一般,黏贴在我们前方灰蒙的山尖,柠檬黄的,明亮的,一动不动的,安静的,外径带有一圈红晕。”
二是细腻。她的文字很细腻,写什么,都会写得绘声绘色,都会写得丝丝入扣,都会写得缠缠绵绵,都会写得缜密而周全,都会写得饱满而温婉。如《新泉美食》,这篇散文笔法很细腻,不但把新泉的景观描绘得很细腻,而且把那里的美食“涮九品”做了详细介绍,还把吃“炒九品”的感受细致描绘出来,色、香、味,仿佛就在字里行间流淌,诱人的魅力就在作家的笔下自然生成,让读者情不自禁。还有《霞浦夕阳无限好》这一篇,也是处处有深入骨髓一般的文字:“黄昏最后一刻,我如愿看见,一轮红彤彤夕阳缓慢滑出云层,把灿烂霞光一缕一缕洒向海面。瞬间,海面铺金,天地明亮起来。我举起相机,不断摁快门。我不错眼盯着夕阳,看夕阳浑圆,那么灿烂、美丽、温暖。片刻后,夕阳沉没,海面安宁,船只沉默,暗夜来临。我迎着徐徐海风,人无语,心有波。”这样的文字,不但把自己海边看夕阳的景象描绘出来,还把自己的心理状态描述出来,语言又简练,但情感又饱满。
三是冲淡。看得出来,黄静芬的散文里,有冲淡平和的态度,率真的人性。许是厦门的山水气候温和,饱含着秀丽风光,因而她的作品也有一股温和的气息,有一种水的味道,有一种韶光灿烂的感觉,有一份平淡的心性,有一种悠闲的趣味。这是读书人的性格,是文化的追求,也是知性女人难得的品质。如《闲坐清溪听水声》,一看题目,就有了一份禅意。“顶峰无路,站在接近顶峰处,放眼树木威茂,蝴蝶翩然,红、紫、白、蓝野花竞开,远处峰峦似黛,天际清明,一切的一切没有人工雕琢痕迹,浑朴自然天成,呈现原汁原味野情野趣。此时此景,俗世宠辱皆忘,红尘名利皆消,实实在在有群山一揽入胸怀的勇者气概,又有闲坐静处看云卷云舒的洒脱泰然。”作家亲近大自然,与山水草木为邻,用心灵与大自然对话,内在的心性和人生的态度,都在字里行间一一呈现。“如果,我是一尾鱼,我愿意,游在千岛湖的水里。”这是《游在千岛湖的水里》的开头,一看就能品味到作家内心的恬淡与从容。即便是《一花一草故乡情》的怀乡散文,也有独特的生命张力,它讲述了三次回老家的情形,回忆了童年与老外婆和其他亲人的来往,淡淡的回忆里,有对童年的祭奠,也有对生命的思考,总体流露的是怀亲之意,但也包含着作家对世事之达观。
《青山看不厌》的书名取自唐人诗句,黄静芬在后记里写道:“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这句诗,用轻轻的温婉的声音读出,我的嘴角立刻漾起,一波又一波淡浅的笑意。这句喟叹,从悠远唐朝传来,一再进入我的耳,一再进入我的心,呈现的温暖面目一再是:我度过的匆匆岁月里,最优美的乐趣和最快活的意义,是与青山流水相伴。”这后记里的几句话,也正好可以解读黄静芬的心境。她把写作当作恬静生活的一种乐趣,她的文字与其说是审美创造,不如说是心性的流露。散文的本质不就是这样么?笔随心走,舒放性灵,展示人格。《青山看不厌》共85篇佳构,内里读不到一点作家对名利的追逐,她对文字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态度是一致的。散文,对黄静芬来说,是一种聪明的文字游戏,更是优雅平淡生活的一种调适,也是她追求的一种灵魂的洗礼!
她看着青山,享受着流水,让文字点悟人生,让散文超越散文。黄静芬写作的自由自在的状态,正是一种最好的文字的舞蹈。我很少给散文写评,但羡慕她的散文写作,也要学习这种审美情趣!
谭旭东:1991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童诗集、新诗集《母亲与孩子的歌》《夏天的水果梦》《生命的歌哭》等8部,文学理论批评著作《重绘中国儿童文学地图》《童年再现与儿童文学重构》《寻找批评的空间》和《文学批评之维》等8部。主编、翻译童书“成长的书香”系列、“为我的宝贝大声读”系列和《鸟儿们的小吃店》等近200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华读书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专文评介了其创作成果和学术研究成果。主持北京市多项科研项目,并应邀出访波兰、希腊、德国和韩国。其诗文被翻译成阿拉伯语、德语、英语、波兰语和韩语等在海外发表。2010年获第五届(2007-2009)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文学理论评论《童年再现与儿童文学重构:电子媒介时代的童年与儿童文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