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报业之窗》是单位内部刊物。感谢可爱同仁们为我和南宋出版新书大力鼓与呼。他们热情说,到“报人书架”来亮相一下呀。如此,我和南宋就于2012年6月14日,以下面这样的面目,大张旗鼓地出现在同仁们面前了。谢谢同仁们,敬请同仁们对我们的文字多批评。

我社两作家出版新书
本刊讯(记者)6月10日下午,“首届厦门散文家笔会暨静好散文书系作品研讨会”在集美区政府集美厅举办,40多位闽籍作家欢聚一堂,以文会友,共品“静好散文书系”,共同探讨散文发展之路。
在这之前的5月12日下午,6位作家在厦门外图书城联袂举办签售会,为他们的新作“静好散文书系”进行签售。
这两场厦门文坛盛事的举办,缘于“静好散文书系”今年5月的出版面市。“静好散文书系”是由海风出版社出版的系列图书,由9本散文集构成。这9本散文集中,《青山看不厌》和《鼎沸集》的作者,分别是厦门日报资深编辑黄静芬和南宋(宋智明)。
黄静芬上世纪80年代就成名于诗坛,数十年的文学创作生涯里,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和散文,此次出版的新书《青山看不厌》,以唐诗为书名,将她的双足所踏之地、双目所及之处、心灵所悟之境用旖旎的文字展现在读者面前。收入这本书中的散文,有的入选了中学课外阅读教材,有的被编入年度的《中国精短美文精选》,还有一些被收入《散文选刊》、《名家名篇获奖散文》等各种选刊。
南宋爱读书,家有藏书上万册;爱写作,出版了5本书,有小说,有随笔;爱说话,长期担任厦门电视台TV透嘉宾,对上百个社会热点问题发表看法;爱采访,采访过李敖、金庸等40位名人。他是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厦门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厦门文学院签约作家。新鲜出炉的《鼎沸集》是南宋“写在厦门边上”的书,收入散文随笔62篇,关于读书,关于旅行,关于采访,通过个人体验展示一座城市的美。情感真挚,文字简洁有力。
我的繁华胜景
——《青山看不厌》后记
黄静芬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
这句诗,用轻轻的温婉的声音读出,我的嘴角立刻漾起,一波一波淡浅笑意。
这句喟叹,从悠远唐朝传来,一再进入我的耳,一再进入我的心,呈现的温暖面目一再是:我度过的匆匆岁月里,最优美的乐趣和最快活的意义,是与青山流水相伴。
因而,我常常觉得,我不过是一株纤柔植物。因而,有一天,我写下这几行字:“我仿佛一株植物,双足是根,身躯成杆,两臂为枝,纷披的发似浓碧的叶。我温和站立,深呼浅吸间,平心静气面对自己心灵世界的每一寸角落,触摸、体察、关怀所有自己隐蔽的内在经历。”
烦扰尘世里,心若困苦,世界再大,也是牢固囚笼。因而,有一天,我写下这几行字:“终究是,抵达大彻大悟境界的,仅是伟大的佛。我们不过凡人一介,避不开逃不掉的,永远是微小欢喜和巨大痛楚。因此,无视你虚空一样的笑,即使你在我身边,镜花水月。因此,记得你浮云一样的好,即使你不在我身边,诸事清简。”
因而,我的日子里,我愿意,与葱茏山、碧绿水、茁壮树、安静草为伴。因而,我的生命里,我愿意,以一株植物的安宁心态,看一些事物飞快或缓慢消失,看一些事物散漫或深刻留存。
佛说:生命寂静。置身青山流水间,我心寂静。我轻易就能站在自己内心的高地,俯瞰自己内心的深渊,俯瞰深处那抹隐约的光亮,轻易就能进入“离贪、嗔、痴烦恼,证无上解脱”之境。那刻,无我,无他,无人世。那刻,我心之流变,亦如花开花落。
这是,我的好日子。这是,我的繁华胜景。
《青山看不厌》微书评
鲍鹏山:我不是在看她写山水,而是在看一个知识女性的美丽心情——山水只是她美丽心情的载体。她在山水中,如此欢喜。山水在她的笔下,也如此令人欢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相看两不厌。她的笔下,我看到了几个关键词:山水好,花朵好,树木好,风好,云好,心情好,日子好,一切好——简直就是一部好的故事。
李泉佃:静芬诗人的特质、记者的敏锐,使她在写作《青山看不厌》时,显得与一般游记作者不同,她的每篇文章,都注满了感情,物的比喻、景的描写、人的刻画、情的抒发,都带有诗的意象与韵味,让人回味无穷。而由于她的新闻敏锐性,又使得她的每篇文章,有着独特的视角、独特的细节、独特的思维,一些在别人看来,是再寻常不过的一草一木、一针一线、一山一水,在她的眼里,在她的笔下,都似一株还魂草,介于梦幻与现实之间,有痛苦,却也有光明。
何况:静芬在大学时代就是有名的校园诗人,经过长期的报社编辑记者生涯锤炼,如今已成文字妖精,一手写诗,一手写散文,一手写纪实作品,三手都有佳作问世。《青山看不厌》的文字,精短凝炼,见诗见画,风姿绰约,教人迷醉。
声声入耳
——《鼎沸集》自序
南宋
“鼎沸斋”是我的书房名。书房窗户正对着一所小学,上课期间,这里就是读书声、欢笑声和吵闹声的制造工厂,没有相当的定力,一个人坐在书房里很难做到心平气和。幸好我拥有上万册书,正如诗人西川所言:“巍峨的书架被压弯/不堪那沉睡的千万个灵魂/我与千万个灵魂同居一室/像退隐在心灵的火把下/寂静,肯定的因素,说呀——/我打开一本书,一个灵魂就苏醒”
为了抵挡外面的声音,我打开一本本书,倾听一个个灵魂的诉说,这就好像收音机的更换频道,我让无声的诉说代替有声的诉说,让书房的日子变得宁静而自足。当我从书本中抽身而退时,小学的声音又显得十分壮大。这时,我也读累了,索性兴致勃勃地收听那些幼稚的声音,往往能够捕捉到一些久违的天真和单纯。
“人声鼎沸”,这两种人声都让我无比受用。我所写的文字必然是开放的、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鼎沸集》因此成为一本充满浓烈世俗气息的书。在“温故知新”里,你可以读到深入文本的书评,我所选中的这些书,又是如此贴近底层生活;在“走南闯北”里,你可以读到深入两座城市的游记,一座是北京,一座是邵武,在路上的细节和情节令人过目难忘;在“漫步厦门”里,你可以读到品读厦门的随感,这是“写在厦门边上”的文字,关于阅读,关于友谊,关于爱情,一座城市变得栩栩如生。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你的人生因之而变得辉煌。来吧,跟我一起上路吧!
《鼎沸集》微书评
何况止止壶天:我尊南宋为书生,他迷读书,迷写作,酒桌上见到任何人色都不忘与之谈书,生活中遇到哪位姑娘都鼓动人家写东西,恨不得全天下所有的人都成为与他志同道合的作家,被人大张鸣教授戏称为文艺青年。《鼎沸集》是这位书生的“心灵自述”。
瓶子的平淡人生:读南宋的《鼎沸集》,感受到这个书虫子对书的热爱,对书独到深刻的看法。书读多了,积累多了,逐渐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而这种思想积累多了,也成为一种倾诉,诉诸于笔端,成了文字。他对书和文字一往情深,每时每刻想的都是书,生活中,书是他永远的挚友。如此情感,在这书里随处可见。
阿桶-芒果黄:《鼎沸集》什么时候读?随时都可以。不需要有什么愿想。茶桌边,床头,沙发上都是随性翻阅的好地方。看见了,阅读一篇,想点什么,继续干活。《去北京》趣事挺多,采访与游览相结合。突然想,作为作者还是要多露脸,这样他笔下的自己与经历会让读者在阅读时画面感更真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