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应《闽台画报》之约而写。以我的才气,以我对金门的陌生(尽管去过三次),以我对建筑的陌生,必然写得精疲力尽。因为,文中有错误之处,恳请方家指正。————————————————————
金门古厝:一本从唐宋至今的史书
文/黄静芬
金门旧名浯洲,又有仙洲、浯江、苍浯等名。考古资料显示,大约6000年前,金门岛上就有先民活动遗迹。唐朝时期,陈渊率12姓到此牧马垦田。唐明宗时期,金门隶属同安县。1915年,金门始设县治。
此后,从边陲荒陌到戍卫之地,从海盗出没的岛屿到设官驻守的要塞,历史飘摇,沧海桑田,时光消失,人事湮灭,许多过往再无踪影,这片土地上,一直不曾改变的,只有那些静谧得仿佛仍在沉睡的乡村,只有那些让今日的我们感到惊叹惊艳的美丽古厝群。
看金门古厝群,像读一本从唐宋至今的史书,我读到的是闽南人在金门这块土地上的坚毅和柔情。
山后:“十八间王家厝”雕梁画栋
走在金门,我没有丝毫陌生感。
与金门人交谈,说着闽南话。在餐桌落座,吃着闽南风味的菜。参观红砖古厝,我疑心自己置身在熟悉的闽南之地——尤其到了山后民俗文化村,走在“十八间王家厝”棋盘似的古宅群中。
山后民俗文化村座落于金门金沙镇山后村中堡,雕梁画栋,古朴精美。该村建于1876年,历时20多年,于1900年完工。全村住宅16栋,家祠1栋,学堂1栋,俗称“十八间王家厝”——全部房舍均系闽南传统二进式建筑,是旅日侨领王国珍、王敬祥父子构建并分赠给王氏族人居住的宅第。当初建造时,所用材料皆由大陆漳州和泉州运来,有些甚至远从江西运来,居内的梁木则来自闽江上游,筹划设计全由闽南师傅一手包办。完工后的建筑,红砖飞檐、水车堵、龙虎壁、正面墙身,皆以浮雕及华美的彩绘装饰,充分体现了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艺术之美。
如今,北倚狮山、东临海洋的“十八间厝”,最精致气派的当属当年的乡墅“海珠堂”——站在海珠堂前,可观看旭日东升的壮阔之景。据说当初建造时,王国珍、王敬祥父子心心念念地希望子孙们能像朝阳一般光芒四射,并将家风发扬光大,让家族欣欣向荣永远——海珠堂里,有匾云:“明玉司马构建斯堂,北拥西山,峰峦绕舍,面临大海,波涛到门,日月升恒,朝夕凭栏望之,宛如沧海悬珠。”好一句“沧海悬珠”,顿时让我生出许多感慨:这古厝群因地制宜,规划精巧,极具闽南建筑特色,集闽南传统建筑艺术之大成,理所当然成为闽南传统聚落的经典之作。
我站在一面墙饰前,很久不挪身,不错眼地看一幅荷花图:深绿叶,浅粉花,白仙鹤,棕色茎。这面石墙,因这几笔陶饰,活了一般无比生动,带给我“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悠然意境。
据说,历经100多年岁月侵蚀,“十八间厝”原貌已破旧不堪。如今的壮观古厝群,是1979年经金门县政府复旧改建。改建后的古厝群,依然不改迷人风采:红瓦木材盖顶,明艳脱俗;泉州白石砌墙,密不过发;交址陶装饰壁面,精美典雅;斗拱雕琢,富丽堂皇;燕尾翘脊,飞扬天宇;檐顶、柱头、壁饰皆甚精美,各式石雕栩栩如生……
徜徉古厝群里,从厝前的鲜花丛到厝后的安静地,从家居的这间到无人的那间,从仰头看屋檐到端坐门槛上……将自己,沉浸在古厝璀璨人文里,流连忘返。
然后,闻到浓郁咖啡香了——湛蓝天宇下,鲜花开放时,红砖古厝里,现磨的咖啡醇香味儿随风飘来,立刻让人心旷神怡。
忍不住,循咖啡香而去。古厝里的“方亭咖啡”,没有奢华造景:吧台上一个巴掌大小花盆里插一支黄艳油菜花,中庭墙角搁一口大水缸,水缸上架一条虬结裸露树根,水缸里置一个花盆,花盆里盛开明丽雏菊,竹椅上,随意放两个手工缝制靠垫,靠垫蓝白花色拙朴古典……
笑意盈盈的咖啡馆主人梁云卿为我们现煮了咖啡。她说,“方亭咖啡”是她与颜湘芬、方金寿三位金门人一起合办,在古厝里开咖啡馆,“方亭咖啡”是目前金门的惟一,其目的是希望村民和游客带着咖啡在古厝里走动,或在石阶、板凳上无拘无束安坐,从而更好地发现和欣赏古村落之美。
自然,古厝活化不局限于老屋和民俗,增添流行色彩是发展的必然。在现代与古旧之间,持轻松之意,持欢喜之心,品咖啡,赏古迹,绝对是不错的体验。
离开“十八间厝”,正值夕阳西下。我回望古厝群,那壮阔整齐的格局,那指向天宇的飞檐,在春天傍晚一点一点黯淡下去的温暖光线里,发散着好看的鲜艳光芒。
琼林:蔡氏家庙气势磅礴
夜幕四合时分,去金宁乡盘山村下堡28号“湶民山庄”,于灯光旖旎餐厅里,非常惬意地品尝了创意无限的、好吃得不得了的丰盛水果餐,然后,驱车去琼林。
今日金门,有5个乡镇160多个自然村,这些自然村在当地称为“聚落”。昔日金门的村落聚结,以血缘关系为主,因而金门保留的古代建筑,多为古代民宅。金门又属“路多、树多、宗祠多”之岛,据说金门各姓宗祠计有162座之多,而金门蔡姓聚落的金湖镇琼林里,则以“七宗八祠”之胜——琼林以蔡姓一姓,就有大宗蔡氏家庙、十六世藩伯宗祠、前庭房六世宗祠、坑墘六世竹溪公宗祠、新仓下二房六世及十世乐圃公宗祠、大厝房十世伯崖公宗祠、新仓上二房十一世宗祠等七座宗祠,还有连同金门最早的学堂怡榖堂书房在内的闽南式古厝建筑群——被称为金门、也是台湾地区第一。
琼林聚落位于金门岛中央,因昔日聚落附近多树林,旧称“平林”。明清两代,此处人才辈出,一里之地,出了进士6人、举人7人、贡生15人、武将5人。于是,明熹宗天启五年,熹宗特颁“御赐里名琼林”匾,平林自此改称“琼林”。于是,琼林成为金门人文最丰富的所在。
古人云:“华景辉琼林,清风散紫霄。”我想,地名“琼林”,此地一定拥有堪称绝代风华的民居建筑。果然,琼林蔡氏家庙为台湾二级古迹,其精美典雅,其气势磅礴,让人叹为观止——蔡氏家庙最早建于明嘉靖已丑年(1529年),历经多次修建、损毁、重修,如今展示在来客面前的大宗祖厝现貌,是1994年整修竣工的。
二进合院式建筑,由三川门、天井、翼廊、正殿组成,为木构架建筑,简洁简单;屋面为闽南式燕尾脊,脊上置釉陶制龙隐,屋面全为筒瓜,屋檐有珠帘之滴水;墙面上端以红砖分割山墙粉刷面,内侧自地面砌一块花岗石条……
家庙里,有楹联6副,分别在中门、右门、左门、正殿祖龛前柱、正殿中柱、正殿前柱。其中,3副是门联,3副是抱柱联。这6副楹联,体现了整齐、对称、和谐之美。家庙里,还有“三藩总宪”、“两世文宗”等“古匾”,可惜这些流传于明代的“古匾”都是重做的,因为日据时期,这里曾为日军司令部,而1950年国民党军撤退至此地,兵荒马乱缺柴,便将蔡氏祠堂的珍藏木匾通通拿去烧了,因而现在所见之匾,是蔡氏子孙尽全力恢复的。
逛完家庙,闲步踱进“楼仔下”民宿。“楼仔下”民宿为二落大厝,因祖厅在后落,因而后落高于前落。民宿设有套房、交谊厅、茶水间、深井、前厅。参观完民宿,在前厅,与民宿主人蔡莹洁交谈。她笑语嫣然说起民宿前景,说提供给游人轻松自在的家居享受,让游人体验无拘无束的放松生活,是金门每个民宿经营者的目的。
我闲闲地喝着蔡莹洁泡的茶,吃着金门贡糖、素食口酥。我置身在厅堂四周散放的花草树木间,看树绿、草翠、花红,在灯光下,怀揣一颗闲适心,忘了今夕何夕,将自己,沉浸在琼林夜晚的安静里——这种安静,是现代文明不曾抵达的古老乡村的安静,似乎在几柱袅袅炊烟中,能听见屋门推开声、狗吠声、鸡鸣声。
珠山:聚落古厝风水讲究
走在金门,常常一扭头,古厝群的红砖和飞檐就不由分说进入眼帘。金门实在有太多的古厝群落:山后村、后浦村、水头村,金门城、古岗村、珠山村、古宁头、盘山村、溪边村、琼林村……看不完呀。
去珠山,是在夜里。村落静悄悄。这种静悄悄的村落,给我的感觉,安宁而美好。
珠山聚落位于金门岛西南隅的金城镇,北以龟山为屏,西倚珠山而建,为元至正年间薛氏祖先因避难渡海所发现,自此在此繁衍成族。珠山立庄至今大约有650年历史,清朝中叶时达到全盛,约有600村民居住于此。珠山聚落主要的建筑有:薛氏大宗家庙、顶三落、大夫第、将军第等。
珠山旧名“山仔兜”。当时金门流传一句话:“有山仔兜厝,无山仔兜富。”这句话,可见山仔兜的富庶程度,那曾经是冠绝金门全岛的。而《薛氏族谱》则说:“无庙无宫,乡里不兴。”那么,珠山聚落的辉煌格局就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的古代建筑,历来讲究风水,风水里,水代表财富,房子一定要“前有水,后有山”。珠山聚落以薛氏大宗家庙与大潭为主轴,四周林木茂密,后有鸡庵山,为“四水归塘穴”富贵之势。
大概因为地形因素,夜幕里,我发现珠山古厝并非全是单一朝向,这些错落有致的古厝恪守“宮前祖厝后”的禁忌,以宗祠为中心,环绕在缓坡四周,一起面向中间大潭。而薛氏家庙前的庙埕宽敞,自然成为聚落中心。
庙埕右前方有2棵高大南洋杉,南洋杉后有一个古老石制旗杆座——一以前,没有功名,是不能在屋前竖立旗杆——那么,这遗存的旗杆座,就为薛家祖上曾经的显赫,提供了最有力的物证了。
缓缓踱进家庙,见正厅里,“开闽进士”、“理学大臣”、“御殿总提督”三块匾额笔力苍劲。据说,薛氏家庙里高挂的这三块匾额为金门全岛仅有,堪称金门之宝。这三块匾额,“开闽进士”是为表彰唐朝中宗年代以诗词首登进士的“薛令正”;“理学大臣”是为表彰明代主张明理复性、功在儒学的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薛瑄”;“御殿总提督”是为表彰明朝投笔从戎、扫荡倭寇、官至御殿总提督的“薛仕辉”。想来这三块匾额,既是家族的历史记载之见证,又是今人用来彰显先祖的名贵和荣耀之说明。
薛氏家庙自1768年创建以后,历经岁月风雨,如今展现在来客面前的,是2001年重修后的样貌:平面格局为二落大厝,本体墙身材料为砖墙、人字砌石墙,正门上的立体门神为金门仅见,水车堵上的交趾陶精致细腻……
从家庙走出,进入大夫第。大夫第是清朝年间所建,为双落双护龙的闽南式古厝,精致富丽,宅侧建有书房和花园,相当气派。如今,大夫第已是金门著名民宿“慢漫民宿”的经营地。
民宿,在台湾是指利用自宅空闲房间,提供旅行者乡野体验的住宿处所。在游客日渐增多的今天,金门至今缺乏充足的高挡酒店,但星散于各村落的民宿,以“缓慢悠闲,不与人争”的气质,很好地吸引了喜欢“慢生活”的游人。
古厝里的墙面涂抹“向日葵黄”、“托斯卡尼橘”的明丽色彩,狭窄的房间里安装独立的现代卫浴,楼顶阁楼舒适大床依次排放,屋顶圆木梁柱粗大粗犷,圆顶蚊帐、木质灯罩、一个可爱的的绿色公仔舒适躺在洁白床单上……我真想在“慢漫民宿”住一宿,远离红尘,幸福地体验一下珠山的悠闲和安静。
水头:黄氏酋堂瑰丽之美
于金门安静的清晨里醒来。拉开窗帘,窗外空阔草地上,有鸟儿啁啾、踱步、飞翔。
去金湖镇镇小径126号“金门花园”喝咖啡。咖啡馆主人洪笃钦曾经拥有多种身份:唱片公司企划、古典音乐杂志主编、台北爱乐电台节目制作人……因而他的咖啡馆里,咖啡香、花茶香、书籍香、音乐香、鲜花香、草木香……多种香味融汇一起,形成艺文空间的浪漫氛围,自然是再正常不过。
品尝了洪笃钦现煮的几款咖啡后,随洪笃钦到1028古厝民宿参观——民宿主人,自然是洪笃钦。
洪笃钦说,因为想要慢生活,便在红砖民居里开起民宿。他说:“我有两个小房子。”这两个小房子,指的是小径10号和28号古厝,10号叫“绛云楼”,28号叫“迷碟乡”,格局皆是一落二榉头,中央是客厅,左右榉头两厢是客房区。
“绛云楼”和“迷碟乡”里,古典音乐悠悠流淌,厅堂CD架上,古典音乐CD片整齐排列,书架上,中国古典文献整齐排列——踏进古厝,处处流淌的浓郁古典氛围,仿佛轻柔软风扑面,立刻将我紧紧包裹。
软风熏得游人醉,然而,我的游览时间有限呀,我只能以过客的匆忙表情匆忙欣赏,然后恋恋不舍离开1028古厝民宿,前往水头村,继续目不暇接欣赏金门风情万种的红砖古厝。
据说在金门,从前关于水头村的街头巷尾传说,总是谁谁谁衣锦还乡盖大厝、办学堂,因此金门有“有水头富,无水头厝”之俗语流传。水头村的黄氏酋堂别业就是俗称“黄百万”的富商、拥有18艘“三支桅”商船队的黄俊于清朝乾隆年间兴建,作为黄氏子弟课读之学堂。
水头村在金门岛西南,是滨海村落,黄氏酋堂位于前水头55号。我来到黄氏酋堂时,是正午时分。春天的灿烂阳光从天宇笔直射下来,明亮,微热,让人从头至踵立刻温暖起来。
黄氏酉堂前有椭圆形水池,池中栽植荷花,池水波光粼粼。据说黄氏酉堂宅地前建水池,此圆池建筑是金门惟一。我走上水池的弧形石桥,不由自主停步,看石桥由三块并排的花岗石板铺筑,石板架在突出水面的方形石墩上,看堂前水池被石桥巧妙地分为日、月形,一个曰“日池”,一个曰“月池”,静静感受徐徐春风带来的清凉清爽。
闽南建筑里,所谓“别业”,指的是在正屋之外建造的第宅园林,也称作“别庄”。曾经是金门首富的黄俊,拥有再多财物,也无力挽回老妻蔡氏的生命,其妻香消玉殒于乙酋年。黄俊感念夫妻情深,为寄托绵绵相思和深深怀念,便于1766年兴建了取“酋”字为堂名的“酋堂别业”为私塾,“酋堂”也兼有“书通二酋”以此勉励子孙之意。
黄氏酉堂属于金门二级古迹。酉堂为二进格局,有土墙环绕。进门,门楣处嵌有泉州白石镌刻的“酋堂”二字石匾。进门后左转,过一道宽阔墙门,是三开间的前厅。前厅侧面山墙的山尖部分,有一圆形气窗及泥塑悬鱼,造型十分优美。穿过前厅,便是正厅。正厅中央供奉黄俊塑像:扎辫,蓝袍,方面大耳,面色红润,手持书卷——商贾世家,仍将知书达理牢记心里,当使后人感佩。屋子天井里,有水井一口,四周以花岗石栏杆围成四方形,据说此四方形,是为了提醒子孙“方正行事,规矩做人”以及蕴藏饮用“四方水”发达四方之寓意。水井旁有一座圆形花岗石砌成的洗衣台,虽经百年沧桑,仍为黄氏后人使用着。
如今,黄氏酉堂的朗朗书声已经消失,曾经的繁荣景象已经消逝,只留下建筑的瑰丽之美,让来客赞叹不绝。
腹中饥肠响如鼓的时候,来到“金水食堂”——水头因南有金水溪流过,又名“金水”——“金水食堂”位于得月楼旁的洋楼里,食堂提供给食客的,是金门最地道的传统料理。
坐在洋楼二楼阔大阳台上,大快朵颐着金门最道地的蚵仔煎、高粱醉鸡,用快乐的味蕾快乐地体验金门的古早味。同时,从阳台上极目水头村的闽南民居,其红砖、石墙、俊翘的燕尾屋脊、圆柔的马背屋脊,在蓝天白云下,显得异常精致、美丽,让人恍如时空倒置,回到几百年前金门的古朴纯净之中。
(完稿于2011年4月15日星期五)
——————————————————
链接1:
金门古厝:传承、创意与分享
文/黄静芬
苏西
建筑是大地上最美丽的语言,无声地阐述着一方土地的历史变迁与璀璨人文。在金门,随处可见的红砖古厝静默矗立,以高翘的屋脊、精美的雕梁画栋、栩栩如生的砖石浮雕、镌花刻鸟的窗棂,昭示着金门飘摇岁月的特殊风采——因“固若金汤,雄镇海门”而得名的金门,至今遗存2600多幢红砖古厝。这些美丽的红砖古厝遗存,得益于近几十年来,金门基于军事安全之理由,沿海500米内禁止建设,且全岛楼层最高不得超过3层,因而金门都市化的前进步伐缓慢又缓慢,大部分建筑仍维持传统风貌。
2010年底,在泉州举行的“海峡两岸文化遗产论坛——闽系红砖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会议上,来自台湾文化大学的李乾朗教授说:“无论是结构、材料,还是建筑风格,台湾典型民居都与闽南传统民居一脉相承,台湾约七成建筑秉承闽系红砖建筑风格。”他说,目前台湾有1600多栋古建筑列入保护范围,其中红砖建筑占至少一半,这些红砖民居,金门的分布相对集中,其他则分布在台湾本岛。
金门历来将红砖古厝视为宝贵文化遗产,在全力保护、修复红砖古厝的基础上,基于闽南与金门有着深厚和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这种砖木石结构、红墙赤瓦的传统古厝民居遍布闽南的厦门、泉州、漳州大部分地区和台湾西半部及金门、澎湖,涵盖了闽南语族的分布地区——红砖古厝的申遗就被金门有关部门很早提上议事日程,且目前两岸携手为闽南红砖古厝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先期活动已经启动。
金门也因为丰富的人文底蕴被游客称为“世外桃源”。自古以来厦金民间往来频繁,厦金红砖古厝有着同根同源的人文历史,在探访闽南红砖厝时,我们也将脚步延伸到了海峡对岸,走进安静美丽的金门。
古厝的“文化行销”
一踏上金门的土地,甚至尚未走出码头,就先看到了侯船厅那放满了金门导览小册子的架子。各样的宣传品中,有专门关于金门红砖厝的介绍与路线图,让我们先领略到了金门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以及文化行销的意图。
谈及两岸联合为红砖古厝申遗,金门县文化局局长李锡隆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他说,历经战火洗礼,金门还能保留下这么多红砖古厝,是非常不简单的一件事。两岸红砖建筑文化一脉相承,两岸携手联合申遗,能够互利、互惠、互补,对金门将来的旅游产业发展,能起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金门的地产业发展、创新经济的推动,是一项有力元素。金门为此成立了“世界遗产推动委员会”,由县长担当主任委员。
李锡隆介绍说,金门政府一直偏重修复的是古迹和历史建筑,因为古迹和历史建筑是人类重要的文化资产,要首先列入保护范畴的。金门自2002年启动红砖古厝保护修复计划以来,仅仅2010年,就修复了300多幢民居。
不管世遗申请的结果如何,也要把相关的文化遗存保护好,这是李锡隆心心念念的“文化行销”。
古厝需要传承,也需要分享
提起红砖厝的修复便滔滔不绝的陈荣文是金门古建专家,他所带领的金门现代营造股份有限公司多年来配合金门“国家公园”
修复了许多古迹和传统建筑,以致于他对许多红砖厝都如数家珍,带我们去参观时也熟知它们的“前生今生”。
金门将红砖古厝按保护级别分为古迹、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陈荣文介绍说,金门有四分之一的土地属于“国家公园”所有,在“国家公园”的区域内,对于破败的古厝的修缮和保护机制有三种。一是房屋的所有权人提供地上物,“国家公园”负责出资修复管理,并且获得该房屋三十年的使用权。二是所有权人自己出资修缮,且愿意遵循“修旧如旧”之要求,就可向政府申请补助,,就会获得不超过150万新台币的补助。三是对所有权人维持建筑风貌的奖励约束,最高的奖励补助上限为75万新台币。而对于不在“国家公园”里的建筑,在维持原貌的修缮下,也可申请不超过160万新台币的补助款项。
这种机制极大地激励了所有权人对古厝的保护,比如楼仔下的民居采取的就是第一种机制。2005年开始,金门“国家公园”拿出修缮好的、已取得三十年使用权的古厝对外招募经营业者。刚开始时承租人不需要交纳租金,只需要给国家公园20%的营业分成,但这样却导致了一些人将古民居占为己住,而不营业。于是到了第二年,国家公园就采用了固定租金的形式,淘汰掉一批承租者,而使现在的承租人都能真正将修复好的古厝加以再利用,而有许多如今的民宿业者就是通过这样的机制获得了红砖民居的经营权。
这正是陈荣文的观点,他认为古厝除了传承,还必须有创意与分享,这样他能走得更远。
而金门“国家公园”在修复古迹和传统建筑的同时,也积极编撰出版物,为这些珍贵的建筑修复留下了记载——《县定古迹慈德宫修复工程工作报告书》、《县定古迹浦边周宅调查研究暨修复计划》、《》金城市区古迹导览动线暨朱子祠再利用计划》……每一本都沉甸厚重,图文并茂,从详细的古厝历史探究起,再记录到修复的具体过程,甚至精细到每一个建筑构件的修复……这些出版物,有不少是陈荣文执笔的。
在安静悠闲的金门,在那些被再利用红砖古厝里,我们也见证了传统的传承、创意与分享,正因如此,那些古厝激发出新的生命,因而更美丽。
——————————————————
链接2:
金门特色红砖民居
◆欧厝传统聚落
地址:金门岛西南隅,料罗湾海滨
始建年代:清道光年间
欧厝位于金门岛西南隅,料罗湾海滨,为金门公园七大传统聚落之一。
欧厝居民并不姓欧,这儿世居着欧阳姓氏族人。据说,最早来到欧厝的是一个叫欧阳文卿的渔民,他从福建泉州的蚶江出海捕鱼,在海上发生了船难,因而漂流到金门,并在现在的欧厝地点搭建茅屋住下来,其后便在此娶妻生子。
欧厝在明朝即开发,聚落的兴建却是在清朝禁海令后,居民重返金门发展。聚落大多建于清道光年间,区分为上社和下社。上社以宗祠、顺天商店二落大厝群为主,建筑有许多可防盗匪的隘门和共同的空间领域,展现防御建筑特色。
欧厝古厝聚落的村落入口处有一方水池和凉亭,站在凉亭远眺水池对面整排的闽式建筑,宛如江南水乡风景。聚落以欧阳氏宗祠最为典雅优美,建于清乾隆年间,大门以花岗岩砌成品字形,至今已有270年历史。聚落巷道相通,呈棋盘式配置,建筑风格承袭福建漳泉样式,较特别的是平顶建筑。
◆模范街
地址:金门金城镇
始建年代:1925年
金门模范街,是台湾历史建筑之一,位于金门县金城镇,原名自强街,为丁字形的街道,共有40间。1924年,当时的金门县商会会长傅锡琪与地方绅士翁同文决定为金门建起一条“足以为模范”的街道,因此前往南洋集资并盖起这条街道。
昔日郑成功在此训练陆军,故又名“内校场”。1925年由金门商会会长傅锡琪向侨界集资,兴建这条具日本大正时代建筑风格的街道。建筑风貌具日本、闽南、西洋、南洋等各种风格。建筑多为二进店屋,第一进为日式洋楼,第二进为闽式建筑。
◆朱子祠(浯江书院)
地址:金门金城镇珠埔北路35号
始建年代:1780年
朱子祠(浯江书院)位于金城镇西门,古时候,金门有四大书院,即朱熹创立的燕南书院、元代的浯洲书院、清代的金山书院和浯江书院。如今,浯江书院硕果仅存,被列为金门二级古迹。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驻金门的同安县通判移驻马巷,准备把通判署房屋的建筑材料拆卸运往水头。通判署职员金门人黄汝试认为这样做很可惜,便将房屋买下,改建为浯江书院,塑朱子像并配祀乡贤,这是金门有朱子祠之始,但其源溯自同安。
1968年,朱子祠重修,保留了古雅、堂皇的学宫风格,面阔三开问,进深二间,三柱十一架梁,主结构为木构架系,屋顶造型为重檐歇山式,屋面上半部为歇山和庑殿式,屋檐下另有小檐,形成重檐,以增加厚实感,正面墙身开两扇圆窗。重檐墙壁由4根对称式点金柱组成,柱间置有三通五瓜七架梁,在卵形断面的通梁上置放瓜筒,瓜筒上再置放斗、拱、通,组成叠斗式木构架。
朱子祠现成为金门文化、教育、学术活动中心,并兼作图书馆。
◆湖下聚落
地址:金门岛西北隅
始建年代:明朝中叶
湖下聚落位于金门岛西北隅。明朝中叶,湖下杨氏开基始祖杨建业,从官澳分支,逃避倭寇,定居于此,村址山脉蜿蜒入海,地势低斜,利农利渔。湖下是一杨姓血缘村落,并有多姓居民在此定居。清中叶,湖下人远赴新加坡,操舢舵为业。湖下人丁火灶甚多,古厝密集,反映了湖下村农耕与渔捞的经济形态,而侨民事业有成,亦返乡建双落大厝及番仔楼。
湖下传统建筑类型相当多样,有二落大厝,三落大厝,亦有清嘉庆年间的提督府衙:三落大厝挂护龙,宏伟壮观,雕饰精细,是一历史性建筑物。
◆
牧马侯祠
地址:金门金城镇庵前村
始建年代:元代
牧马侯祠位于金门金城镇庵前村,是一座供奉“开浯思主”——唐朝牧马侯陈渊的祠宇。
传说唐贞年间,陈渊奉命来到金门开辟牧马场,据说陈渊牧马“立竿”,马会认旗排队。陈渊去世后,成为金门的守护神。乡人感其恩德,为其塑像,奉为开浯恩主。到了元代,朝廷赐额“孚济”,又敕封他为“福佑圣侯”,是为孚济庙的创始,也是他被尊称为牧马侯的开始。今庙已非古庙,代有翻修。现为一座三进式的庙宇,内有两块清代石碑,记载了捐建人的芳名及捐资情况。
(黄静芬辑)
(注:以上所有文字,刊登于《闽台画报》2011年6月 新001期 总109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