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是,拿旧文来喂博。
至今,去过金门三次。前两次,观光休闲。第三次,带着满满采访任务。第三次去,就觉得,想较前两次所见,怎么触目都是红砖民居呀。一问,才知道,金门遗存2600多幢红砖古厝,仅仅去年一年,就修复300多幢。再回看鼓浪屿所谓的“修旧如旧”,真有很多感叹。
关于金门红砖古厝的文章,得等发表以后再贴博。
————————————
金门:安静的绿色之地
黄静芬
从行驶的车里,用我的傻瓜机拍的。金门每条路,几乎都是这样的路,鲜花盛开,干净整洁。
安静小巷,没有一个人。我抵达的时间,是阳光灿烂下午。真想停留久一点,听听自己的心跳声。
这个院落,住着人,地面却干净得像刚刚水洗过。晾晒的那个红花被面,我很喜欢。
现在的金门,触目都是这样的红砖民居。那指向天宇的飞檐,发散着好看的鲜艳光芒。
两次到金门,对金门的感觉都是:安静的。
第一次到金门,怀揣一颗好奇心,感觉金门是现代文明不曾横冲直撞抵达的古老乡村,在几柱袅袅炊烟中,似乎能听见柴门推开声、狗吠声、鸡鸣声。
在金门第二晚,也是最后一晚,吃罢团体餐才晚上7点半。因了风大,因了白日奔波景点,大家觉得倦,便回酒店休息。我不愿将美好时光百无聊赖地消耗在与异地一张床铺为伍中,便独自行动,将毛衣拉链拉至脖颈,随身包斜挂在肩,手揣牛仔裤兜里,一人沿酒店周围缓缓溜达。
极安静。如果水泥路上掉根针,能听见轻微声响。我一下一下的缓慢脚步声,一下一下缓慢跟着我。此时,树影,草地,水库,月光,躲在哪儿的小虫高一声低一声歌唱,旋律优美。我伸直双腿坐在水库边,看波光潋滟,水面绸缎一样一起一伏。有多久没有享受过这样静谧氛围?有多久没有这样放松自己,让一颗在红尘中辗转的心安静下来?想起每次出游,景区人挤人,人人高举各种相机,欲留一张影,镜头里,一群陌生面孔总是不容分说闯进,避不开,逃不掉。
第二次到金门,怀揣一颗闲适心,再次去双鲤湖湿地生态馆参观金门各种鸟类的生态习性及古宁头村落的演变进化史。对于馆内陈列的资料图片,我不再看第二遍,而是熟门熟路快步直奔地下一层咖啡屋——咖啡屋一面墙的大大玻璃窗外,是一口莲池。这一面墙,既是咖啡屋的一面屋墙,也是莲池的一面池墙。也就是说,在屋里观莲,你不用低头或者蹲着平视。你坐在桌前,用手支着头,微微转眼,隔着透明玻璃,仿佛坐在水中——窗下部是碧水安稳,水中莲的根茎肥厚,窗上部是荷叶田田圆润,灿烂阳光如雨,一朵粉红花开得正艳,满眼绿中这一点红,是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最好写照——置身这样之景,我也成一株安静的莲了。
两次到金门,对金门的感觉都是:绿色的。
绿色养眼。两次到过的景点:翟山坑道、马山观测站、中山纪念林、双鲤湖湿地、慈堤、烈屿……皆绿树成荫。就连古老模范街,也见两排齐整红砖民居,有一家门前一株欣欣向荣老榕,所有枝条向上,绿意葱茏地装饰着拱形门。
据说,金门号召人工植树几十年。如今这座岛,到处是绿:树绿,草绿,空气也似乎裹着淡淡绿——安静绿地上,小鸟飞来翔去,在你前方一米处踱步啁啾,睁着圆圆眼看你,你走近,仿佛可以摸到鸟羽,它却飞了,并不飞远,又在你前方一米处歪着头。
如此安静的绿色之地,适合养身,适合养心,适合以神闲气定表情对待——悠悠行走,悠悠张望,悠悠感受,看绿意盎然的公园、深藏地底的坑道、古朴美丽的民居,观海潮一阵阵扑岸,鸥鸟一群群飞舞,闻高粱酒香,品贡糖,吃面线……在金门,我的心是安宁的,我的人是安静的。
(文刊登于《厦门日报》2011年4月13日。图是第三次去金门,于2011年4月9日、10日拍摄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