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高和(高和的菜园子)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a6172f0100bp37.html
让倾诉告诉我们
高和
男女关系是一个挺暧昧的词儿,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有不同的解读,活像一个多棱镜,每个面都能反射出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光斑。说到底,男女关系就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的社会关系。说它简单,归根结底不过就人类繁衍的动物行为。说它复杂,演绎出来的剧目古往今来人们用尽了笔墨也书不完写不尽。
《新男女关系》是以诗人、记者黄静芬女士在《厦门日报》主持的名牌版面《倾诉》的文章改写、编辑成书的。黄静芬的“倾诉”情感实录并不仅仅有感慨,还有惊愕、惋惜、冲动、愤怒和悲伤……男女关系演绎出来的感情波澜、人生百态、悲欢离合、儿女情长,林林总总集合成了当代男女爱恨情仇的万花筒。可贵的是,这一篇篇男女关系的故事展示、伦理述说、情感评价,绝非文学虚构、艺术加工,而是实实在在的真实事件,这正是这部书的价值所在。
这里的男女关系都是当代的、现实的、真实的,因而也都是鲜活、生动的。《新男女关系》好像在人们的眼前打开了一扇窗,一扇透视当代男女情感深处、心灵隐秘的窗户。通过这扇窗户,我们看到了当代男女关系的五光十色、斑驳陆离,不但每一个男女关系的情愫都是独特的,甚至每一篇情感倾诉的文字也都是原汁原味的,有直白的铺陈,有委婉的呢喃,有浓重的方言,也有规范的叙述……这种原生态的感情倾诉让每一段感情历程都更加真切、更加撼人,也更加可信。
《新男女关系》是全方位揭示现代社会男女关系的系列片:书中披露的男女关系的复杂性、丰富性远远超出了有史以来任何一个时代。过去,一段三角恋情就足以惊世骇俗了。而新男女关系不但有三角恋情,还有四角恋、五角恋、放射状、网络状的复杂恋情,关系的复杂简直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过去,男女未经法律批准住到一起叫做非法同居,既会遭到舆论的谴责,也会受到法律的追究。而《新男女关系》告诉我们,现如今未婚同居已经成了男女关系中的常态、习俗。
《新男女关系》是当代男女关系情感形态的大放送:过去,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似乎是男女关系的最终归宿。而《新男女关系》却告诉我们:如今,婚姻已经不是男女关系的终极目标,更多的男女关系呈现的是快餐式的欢爱和浅薄的生理愉悦,更多的感情形态是动物发情期那种一见钟情说上就上的匆忙,有如草台班子样说散就散的轻率。如今,男女关系已经不再是男女双方的终身托付,更多的是活在今天的享乐主义,有爱何必要婚姻,无爱要婚姻又有什么用的爱情至上似乎已经成了当代男女关系的主旋律。
《新男女关系》是全方位展示当代经济社会形态造就的男女关系的动漫片:书中展示的有些男女关系简直如同漫画一样令人忍俊不已,许多感情过程和表现形式让人觉得不可理喻,例如《你究竟有几个好哥哥》、《他好她们好我不好》等等。然而,倾诉者以及他(她)所倾诉的主人公却是那么的认真、执著、一本正经,似乎他们真的在体验、实践爱情的悲欢离合。责任、承担、理智和忠贞在这种变形的男女爱恋之下,已经成了可以忽略的尾数。
《新男女关系》是男女感情心理探索的教科书:男女关系中命运的失落和无奈如《丈夫车祸女儿蹈海,家破了又圆圆了又破》,感情因素中心理机制的变幻和制约如《出轨九年我这样周旋》、《童年记忆挥不去,婚后疑云烦煞人》等等。我们甚或可以说,这一部分的倾诉更具有人文的、科学的探索功能。黄静芬曾经当过心理学教师,对于倾诉对象的心理把握应该是她倾听的优势。但是,黄静芬却并没有在这方面凸显自己的优势,仍然坚持客观、冷静的记述,通过近乎翻拍样的客观记述将心理因素的命运命题冷静地摊在读者面前,让人不由得生出感慨、感悟和感触来。
《新男女关系》绝对不仅仅是对红男绿女爱欲情仇的感性展览,还有男女之间忠贞不移、至死相依的深情述说,例如《生死边缘,难舍这份真爱》,仍然代表着当代社会男女关系的基本形态,讴歌了男女关系中并不比爱情廉价,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比爱情更加重要、更加珍贵的责任、义务和忠诚。
新的社会经济形态下,男女关系的复杂多样和放纵是跟社会本身的复杂化、社会思潮的多元化、物质享乐的普及化紧密相连的,既可以说当今经济社会形态是男女关系的变异基础,也可以说新男女关系的种种表演是当今经济社会形态的折射而已。27篇倾诉,为我们完整地呈现了当代社会婚姻恋爱这个特定折射点,发散出来的现实而又多彩多姿的社会现实,这肯定是《新男女关系》的又一贡献。
我是一个作家,读过《新男女关系》之后,我不能不再次惊叹:生活永远比文学更加丰富多彩,文学永远不可能高于生活。阅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于我而言,就是给我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创造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里真实记录的许多男女感情纠葛和物欲追求,是我过去想都想不到的。
这部书的亮点不仅存在于对主人公倾诉爱恋经历、情感历程、生活渴望的客观冷静记录,也存在于记者每一篇文后的“采访手记”。黄静芬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女诗人,诗人的气质、文笔和表达习惯让她的一些“采访手记”充满了诗性:“经历过青春的人都明白,青春是幻想的花园,每一株幻想的花树都青葱迷人。”、“我们一定要在自己的心上,开一扇窗,首先让阳光照耀,让雨露滋润,然后再正视我们的日子。这样,无论艰难困苦,无论难堪难忍,心上有窗,就有解决问题之法。”、“你是大树,我就是你近旁的木棉——如果有一天,大树倒了,女人这株木棉,在春来时,照样能够在光秃的树枝上开出红硕花朵,照样能够将花朵开得灿烂如云如霞,照样能够将花朵的面容仰得高高向上,即使有一天,花萎谢,钝重落下,照样没有半点凋零颓势。”这些诗意的句子,无疑为平铺直叙的采访增加了大大的浪漫和亮彩。
黄静芬当过心理学教师,这样的人生经历形成的文化底蕴让她的一些“采访手记”具有哲理、警句的特征:“生活里最重要的,是坚守一些原则,是坚守一些底线”、“简单生活才能带来幸福,简单感情才能带来甜蜜”、“学会珍惜你所拥有的,换个角度看平淡乏味的生活,你也许会发现,平淡乏味自有安稳之美。而这安稳,应该是人到中年、人到老年,越来越需要的。”读了这样的“采访手记”,谁又能说这不是人生的感慨和生活哲理的阐述呢?
用心去做,才能做好。倾诉的故事是黄静芬用心去做的,这从书中点滴泄露可以窥到。常常半夜三更接到倾诉者的电话,即便在睡熟中,也要马上爬起来接听,遇到情绪反常者还要耐心细致的抚慰沟通;厦门的酷暑毫不亚于火炉三镇,为了倾听,酷日当头汗流浃背陪着倾诉者乘坐货梯,在闷热黑暗的生产车间里陪聊……黄静芬没有对她采访的现场情形做更多的描述,然而,我们却可以从中体味到黄静芬从大量的采访素材中选择出来的这27篇文章来之不易。值得庆幸的是,《新男女关系》出版了,也算是对记者辛劳的一份报偿吧。
这本书不但让我们在阅读中可以体味许多我们不可能亲身体会的情感经历,更能让我们透过种种不同的男女关系形态加深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我相信,这本书除了它拥有的人文意义、故事价值达成的社会功用之外,也一定会获得良好的市场价值。
(高和,官场畅销书作家,出版了《接待处处长》、《越轨诉讼》、《妻祸》、《局长》、《后院》、《我和我的土匪奶奶》、《流行性婚变》、《官方车祸》等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