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空谷梵音 真寂天竺

(2006-12-19 19:29:12)
分类: 私奔山水(行走)

空谷梵音 <wbr>真寂天竺

龙门寺

空谷梵音 <wbr>真寂天竺

真寂禅堂石柱

 

(在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天竺山被列为厦门“西大门”开工建设的第一个大型森林公园。而天竺山中的真寂寺,掩藏着一位唐代皇帝曾经“居邸三年”的故事。)   

 

松竹湖:风入松阴静,花添竹影繁

 

以为到了天竺山东大门,见到“天竺山森林公园”几个大字,见到两侧的嵌字联“揽胜可登峰天柱仙灵旗色翠,寻幽当入寺龙门真寂梵音清”的笔力遒劲,在初冬暖阳中熠熠生辉时,就该弃车登山了。却不是。车仍一个劲儿往山里开。一些新建房屋、一些花、一些树在眼前闪过,一些山的景致和轮廓在眉梢掠过。然后,车停处,已是山的怀抱中。

开始爬山吗?不,坐游览车。半天时间,靠双脚行走,只能欣赏绵亘37平方公里的天竺山原始森林的小小一角,你无法感受更多——我们是贪心之人,好山好水入眼,怎会嫌多呢?

游览车缓缓行驶在听松路上。天竺林海,以马尾松、相思树、杉木和柠檬桉为主要树种。那刻,群山寂静,风入松林,发出美妙之音。细细碎碎如泣,轰然作响如涛。这些声响,与城市的嘈杂相比,是生长在我们头颅上的两耳的天籁之音。

车过百竹园。绿意婆娑的竹,千竿万竿,竿竿摇曳生姿。望着翠树碧竹一浪一浪,大片大片铺展开,望着高916米的仙灵旗山,不禁想:食有肉,是如今我们的平常生活;居有竹,则是如今我们的奢想了。

车停天竺湖边。面积10公顷的天竺湖,硕大珍珠一样,出现在视野里。湖边,木栈道旁,一丛一丛三角梅开得正艳;湖心,渤光潋滟,闪烁丝绸一样的温润感觉;湖尽处,山绵延而去,苍翠的绿绵延而去。这样之景,是唐人权德舆见过的“风入松阴静,花入竹影繁”的画面,又是清人释敬安幽寂的“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的意境。站立湖边,真真是心静如水。

 

龙门寺: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相传,唐朝大中年间,钦封“国师”黄蘖禅师曾在天竺山龙门寺旁的禅师洞坐禅修炼。彼时,唐宣宗李忱即位前为光王时,为侄子武宗所忌,于公元843年入闽,在天竺山真寂寺(原名义安寺,李忱登基后赐“真寂寺”匾,寺名便改之)隐居避难三年。龙门寺与真寂寺相距500多米。期间,李忱常与黄蘖禅师一起品茗、吟诗、下棋。一日,黄蘖禅师观瀑布,得一联:“穿岩越壑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宣宗接着吟到:“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如今,瀑布不见。按《同安县志·寺观》中记载“(真寂寺)寺后怪石巍峨,中有石洞,洞外有小渚,宣宗至对浴焉”的线路寻找,石洞也无影,小渚更不知何时湮灭。只有龙门寺依然在山的围拢中,静寂无言。

今日龙门寺,是一间面积50多平方米的瓦房,1989年由漳州江东人出资修建,瓦房仿佛村人民居一般,简单简陋。原来的龙门寺,于“文革”期间被天竺山山下村民所毁。如今这个小小建筑,在峰峦之间,背靠青山郁郁,眼前视野开阔,近可观天竺湖全貌及四周群山,远可望集美、杏林、厦门风光,是一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安神之所。

龙门寺前,一条铁链拴一只黄狗懒洋洋横卧。平台边,断崖深陷。崖下,青青草木间,一株高大木瓜树结一串木瓜沉甸甸,微微透红,一株琵琶开满一树白花,花香清远,引来蝴蝶、蜜蜂飞舞。龙门寺旁,禅师洞由一块巨石突兀横伸而成的石隙洞,洞穴面积近70平方米,幽深宁静。

站在寺前,想千年前的李忱和黄蘖禅师,两人相对相吟,静看云起灭,闲望鸟飞翻,是何等的心意远大和悠然自得呀。

 

真寂寺:水月通禅观,鱼龙听梵声

 

大家执意走龙门寺后的小道去真寂寺。传说当年李忱就是常走这条小道来与黄蘖禅师品茗谈经的。路上,金黄落叶铺满地。见到一丛红野果妖娆着,是为了美丽给我们看吗?见到一株松,枝干虬劲,斑驳树皮上,缠一挂藤,藤开小朵白花,我仿佛听到藤说:依偎着你,我便能开出花来。见到鸟踱步,蝶穿叶。见到怪石巍峨,流泉丁冬。

走过山道,远远,树木掩映之间,真寂寺黄色的琉璃瓦屋顶,犹如耀眼光芒,一下扑入眼帘。仿佛,有袅袅禅音传来,让人突然失神,无景,无我。

《同安县志·山川》记载:“县西70里,有夕阳山,以山接落日名……唐宣宗居邸时,尝遁迹于此。”据史载,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真寂寺,地处天竺山夕阳山中,背靠大山,前为层峦叠翠的小山峦,一湾清澈溪流逶逦而过,地势豁然开朗。如今,当年的古寺于民国初年毁于兵火,仅剩碑碣、石臼、廊柱、马槽等遗物。从残留的庙基、石碑上的记载看,我们可知,当初寺庙建筑宏大,有三中下三大殿、钟鼓楼等,僧徒众多,山田富庶。如今,真寂寺复建。崭新的大殿,以唐时庙宇的建筑风格,气度恢弘地静默在山峰之间。

复建的真寂寺旁,一排千年古寺遗存的石柱整齐倒卧在小土坡上。一块石碑上刻“夕阳名寺,自唐朝建,山田千万,足供往来者食……”一块石匾上镌“真寂禅堂”四字,一根石柱上镌“夕阳梵语发天机”七字。想将石柱倒转来,看看背面有无史迹,可用尽力气,石柱仍撼动不得。这些千年前的遗存,仍是深厚沉重的呀。

不闻人语,空山真寂。真的寂静吗?当地人言,自李忱避难于此,山鸟不鸣,青蛙不叫。到如今,此地青蛙仍哑口无言。真的吗?真想盛夏时在此宿一晚,心安神宁中,顺便验证一下蛙们的声带,是不是慑于皇威,而自甘弃之如破履呢?

真寂寺前,空阔广场上,盆盆艳紫千日红开得如火。静伫聆听,袅袅梵音传来,一如千年前的澄净清明。(20061214日星期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