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家园》版面在今天推出“家长会”讨论话题。遵编辑嘱,前天夜里写了亲历家长会一文。)
每次参加家长会,都怀有一种别样心情。尽管,家长会大都是半年一开,但这半年一遇的会,总让我以严肃认真态度对待。
首先,假是不敢请的。记忆里,女儿读小学时,惟一一次实在抽不出空,便怯生生打电话给女儿班主任。班主任教语文,将女儿教得作文写得蛮好。因此,几次家长会上,班主任表扬女儿时,我都对她笑。如此,便与班主任混个脸熟。那晚,考虑良久,拨了女儿提供的号码。我壮胆说:老师,实在抱歉,能不能不参加家长会?老师爽快说:没关系,反正这次家长会也没实际内容。
女儿升了初中。第一次开家长会,踏上学校的台阶时,我很激动——这是一所我和女儿共同向往很久的重点中学。走进女儿的教室,找一个座位坐下。然后,段长通过广播,向全年段家长发表长篇演讲,内容是学校的光辉历程、优良传统、优异成绩。然后,心理老师介绍初一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最后,各科老师介绍学科情况,班主任小结。
第二次家长会,形式大体相同。只是,各科老师开始强调该科如何重要,家长该如何提高重视,顺带一一点名表扬好生,顺带念一通差生名单。这时,我看见有的家长脸色泛光,有的家长低垂着头。
有一次开家长会,老师说:好生家长请坐左边,差生家长请坐右边,中等生家长请坐中间。老师念了一通名单后,家长纷纷行动起来,各就各位。我得意地坐在左边,没敢仔细观看右边家长的尴尬表情。
如今,女儿读初三了。每次家长会,我都是开完就走。有一次在街上,与女儿班主任迎面相遇,他面无表情,显然不认识我。我张张嘴,还没出声,班主任已擦肩而过。
女儿一直“警告”我:请千万不要动不动给老师打电话,这样做,同学会鄙视我。我想,老师教书育人,很忙碌很辛苦,常用电话“骚扰”老师,老师肯定不堪其累。再说,女儿也大了,该独立承担自己了。如此,女儿读初中两年多,我居然没给老师打过一个电话。
其实,我心里也忐忑呀。我认识老师,老师不认识我,老师会不会认为我根本不重视女儿的学校教育呢?然而,每次家长会,我都积极参加了呀。
女儿说,她希望的家长会,是老师多表扬,如果一定要批评,请尽量用委婉口吻。我希望的家长会,则是能够让我了解到我的孩子在学校的方方面面:各科成绩,性格特点,她有哪几位同窗好友,对一些事情的处理方式——因为,我了解的,是家庭里的孩子;老师眼里的,是学校中的孩子,这两个环境中的孩子,有时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
如今,做家长的,谁敢拍胸脯说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正因为如此,我才一贯抱严肃认真态度,想通过家长会,能够更全面透彻地明白孩子呀。(2006年11月16日星期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