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流水日子1(记事) |
(2006年9月25日星期一)
一则短短日记,不知哪错了,有热情搏友指责我“极不厚道”、“只是个编辑而已”、“你可以不伟大,你可以平凡,甚至阴暗,但有些话不要说出来,这样很伤人”。这样评论,让我心惶恐,不知我的烦恼伤了谁。
便想解释一下。
每样工作都有烦恼,做编辑的不例外。曾经,遇到一本地作者第一次投稿,看看可编,但没名没姓,好在留了电话,便抄起话筒想问他要个姓名地址。绝对良好的态度。他问:为什么要姓名地址?我解释:开稿费给你。他说:稿费放你那,有空我去拿。做编辑的,无论如何不能把作者稿费开给自己代领,我解释半天。他仍不明白,一再问,不给姓名地址可不可以?我说,除非你不发稿,或者不要稿费。可他要发稿要银子。这样,一通长长电话下来,能不郁闷吗?
做完版面回家,基本9点多,那时,大都饿着。草草填饱肚子,做家务,洗澡洗衣服,松口气时,都在10点以后。曾经,冬日寒凉里,窝在被窝里看报。突然,大睁眼睛,整个人跳起:刚做好的版,明日见报,却在今天《海峡生活报》上看到同样一篇文章。立刻,一边换衣,一边给印刷厂打电话,问最迟副刊版几点印,要换文章,已出菲林片作废。打个的,直奔报社。这一来,换稿、校对、传版,直忙到夜深才再进家门。如此,来回的士费自掏不提,还惊动多少人一齐忙?真有一口气堵在心里吐不出。
曾经,编了本地一作者稿。领导看大样时,提出疑问:好像看过。领导要我和其他编辑核实一下,是不是她们发过。我看这位作者留有电话,便拨了号码。作者坚定地说,只投给你,没寄给其他编辑,保证。我放心了。可领导仍觉此稿面目熟悉。我便上网查看。一查,气不打一处来——另一位编辑一月前发过。这时,再给作者打电话,她不接。
报社规定,手机24小时开机。做新闻的,最怕半夜手机铃响。做编辑的,也最怕半夜手机铃响——这时,可能是你的版面出了什么问题。只是一个编辑嘛,不是圣人,当然想睡个完整觉。可陌生作者在半夜或清晨一再给你发短信——知道是“套近乎”,也心怀感激回过“谢谢”之类话。可一而再,再而三,谁受得了?
我想,这些事,换成任何一个人,遇上,都不可能像捡到金子,都会,一个头两个大。
顺便问“同行”“闲逛”一句:好多年了,我对投稿积极性不大,如今博上文字,要么是旧稿,要么写好就贴,发在纸媒上的,基本是约稿。所以,你的“你的稿子也沦落过我的邮箱”这句,有些困惑呢。
最后再说,如果我的这些烦恼伤了谁,我很抱歉。
(另:明日一大早去金门,闲逛去。三天不能上博。希望回来时,能再写一写金门。不知,第二次去金门,有没有新感受。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