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黄静芬散文镇远 |
分类: 私奔山水(行走) |
“滇黔锁匙”古镇远
黄静芬
一半街巷一半水的镇远,泱泱舞阳河奔腾流经这里时,舞水以“S”形的绿绸宽带状穿城中而过,粼粼清河将城一分为二,北岸为府城,南岸为卫城。急步走在府城也好,缓步踱在卫城也罢,古码头、古巷道、古民居、古城垣、古寺宇、水上人家……高原阳光稀薄洒下,屋宇披镀一层薄金,河面轻舟泛渡,水波浩渺,古树古柳婆娑,古貌古风满目,你频频转动脖颈,目不暇接里,心里一定暗暗揣测:擦肩而过的那男人,是否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在此设无阳县时某一臣民之后?迎面走来的那女人,是否历代王朝先后在此设县、州、府、道时某一美丽苗女后裔?
《明志》载:“贵州为内地,当自镇远始矣。”古代镇远,是黔东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和交通中心,素有“滇黔锁匙”之誉,清代鼎盛时期,两河岸有3600多幢民居,7000多户人家,35000余人口。如今,历史一幕幕或壮丽或平淡的烟云,已成为书中史海钩沉的故事,遗留下的文物古迹,保存完好的有220多处。
抵达镇远后,先参观县博物馆,然后急奔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去。著名的青龙洞悬空式古建筑群依山傍水,坐落于镇远城东中河山上高80米、长300米的悬崖地带和溶岩奇石之中,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165平方米,由青龙寺、中元洞、紫阳洞、万寿宫、祝圣桥、莲花亭六大部分35个单位建筑组成,与悬崖、古木、藤萝、溶洞、岩畔互依互伴,形成一体,宛若一座巨型艺术浮雕。徘徊其间,但见青山白云之中,吊脚楼阁、禅堂寺院、亭台水榭、考祠书院、戏楼会馆等等集天下山水楼阁荟萃一方,琉璃青瓦、红色木墙、飞檐翘角、砖刻浮雕等等汇儒、道、释、俗于一堂,五步一阁,十步一楼,曲径通幽,回廊似带,更有葱翠树木深绿浅碧,藤蔓自高高崖上垂挂而下,蝉声如雨,清风穿绕,你恍若置身飘渺的蓬莱仙岛之中。
走马观花青龙洞后,同样急急走马观花镇远县城中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青石巷道、高封天墙四合院民居、雕龙刻凤的石牌坊、石桥、石塔以及各式各样的水井,又匆匆游览了天后宫。天后宫旧时又为福建会馆,是福建籍人明清时期开发镇远的历史见证,正殿供奉妈祖金身,只是妈祖如何从福建海边来到镇远内陆,当地导游说不出多少渊源。由河岸码头登近百级石阶气喘吁吁而上,规模宏大的天后宫矗立着,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在正殿重檐翘角和屋脊的雕刻上,凤高踞其上,龙盘旋其下,由此可知,该庙宇应是清代慈禧当政时期的建筑。
1819年,林则徐任云贵总督时,三次途经镇远,写下《镇远道中》七言颂诗:两山夹溪溪水恶,一径秋烟凿山脚;行人在山水在溪,此身未坠胆已落……不敢俯睨千丈渊,昂首但见山插天;健儿撒手忽鸣炮,惊起群山向天叫。镇远舞水清、山峰秀、峡谷幽、溶洞奇、瀑布美,可惜我们不能领略全部,只匆匆在铁溪入口处张望一阵,这一阵,已使一副五脏六腑如洗矣。“百里铁山溪,山水奇中奇。”山川险峻,崖石奇峭,树木深碧,植被丰饶,铁溪澄净,卵石斑斓,真是“重重迭迭山,弯弯曲曲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的描绘。昔日吴敬梓著《儒林外史》,50回的一本书,用了3回的篇幅描写镇远,而43回中,“龙神嫁妹”的传说就发生在铁溪。这里,鸟鸣虫噪,野趣纵横,清幽闲静,世外桃源一般,令你俗事全忘,心境返璞归真。
镇远居住汉、苗、侗、土家、布依、仡佬等23个民族,民族风情异彩纷呈。不逢节日喜事,无缘感受吴敬梓盛赞镇远是一处人民习俗纯朴、善歌善舞的“歌舞地”之山乡绚丽风采。午餐间,主人敬酒、劝酒的歌儿张口就唱,一曲又一曲,悠扬、美妙、动听,可惜我们皆不善歌舞,勉强几首闽南语歌曲根本无法与主人们对垒,只好频举杯,仰脖喝下镇远人一盅盅的豪迈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