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骨子里的尊重

(2015-08-03 10:50:31)
标签:

艺术家

崔岗

尊重

分类: 纯棉系

     骨子里的尊重

 

江泓

 

我猜想,如果不是形势有变,合肥四姊妹的老小张充和也许会不婚,谁知道呢?!她的养祖母在合肥为她留下丰厚田产,无需为经济问题分神。加上素来喜欢自由自在,不愿受已婚妇女身份的各种束缚,直到34岁她还是单身姑娘。

 

充和坦承自己没有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只是从叔祖母放生、不收特别贫困人家的税赋、收养残疾婴儿等等善行中学会慈悲为怀她的梦想很简单,希望能有一个园子,坐落在溪水边,园子里种着树,朋友们随时来做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大家一起做着文学艺术的梦。

 

当意识到这将是一个破碎的梦,她把自己嫁给了汉学专家、美籍犹太人傅汉思,远渡重洋,美国传授昆曲、书法,在异乡延续自己的梦想,住宅后面有一片园地,种竹林牡丹、玫瑰,还种长葱、葫芦、黄瓜和梨树。她要的就是这种古典传统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同行宁远,成都电视台的知名主持人,拿过金话筒奖,也出过几本书,就在几年前,正式辞去工作,在成都郊区建起了工作室“远远的阳光房”,设计、制作服饰,希望生产出令人感动的服装。

最近又在一个更远的叫“明月村”的地方,找到一栋老宅在改造。越走离城市越远,离泥土植物越近。

 

乡村、田野于人的吸引力是有科学依据的。根据研究,当人身处风景宜人的自然当中,大脑会产生阿尔法波,这是一种正向能量波,使人心情平和,精力集中,创造力凸显。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那么多作家、艺术家愿意选择远离城市的乡村居住。

 

在合肥有个叫崔岗的地方,近几年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聚集,以至于无形中成为一个景点,招来一批远近看客。去的人差不多都会拍照发朋友圈,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看到了美好,愿意传播这样的美好。

 

一条渔民废弃的小破船填上泥土,撒上花种,春天一到,就开出最美的景致;长期闲置的酱菜缸插上捡来的枯枝、残荷,就那样放在屋角;拆迁中废除的门板稍加改造变成了工作台。。。大家喜欢这样的惊喜,在常见、甚至无用的物件上发现它的灵魂所在,挖掘出本质的美感,这才是真正的“拜物教”,推崇名牌奢侈品未免太low了吧!

 

我不太具备理性和宏大的思维,无力分析艺术家下乡的种种利弊,但是鉴于我们美学教育的缺失,且不说其它,单单允许艺术家能够随性创造美、展示美,让更多的人看到、感受到,把这样的审美觉察带入自己的生活,就算在做好事了。

 

十七世纪法国画家克劳德。洛兰画布上的田园风光让人们看到了自然的崇高之美,以至于英国富有的农场主争相按照“如画”的标准去塑造自己的庄园。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也引导生活,艺术家下乡刚好可以开出这样的双生花。

 

随着艺术家下乡的增多,艺术家与当地农民的摩擦也时有耳闻或见诸报端。无需判断具体的是非,我也在农村和朋友们一起租了些地,偶有与农民相处,有时反躬自省,检点自己的行为,内心顿生惭愧,现在已经不是充和离开大陆时的时代,不再有佃户对地主的依附与顺从,而尊重与平等这些观念我也无一不认可,可是即便如此,我常常还是被不经意流露出的我不愿意承认的东西吓到,而我同样在其他人身上也看到过这样的不经意。

 

作为外来者,对这块土地上的人是否抱有真正的骨子里的尊重,当地人即便不是艺术家,也不会欠缺这样的敏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