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的记忆
标签:
云南激活菌菇竹筒饭单向街书店愿望文化 |
分类: 声色笔记 |
激活的记忆
因为写了这篇文字,存在我博客草稿箱里,虽然当时没写完,现在重新翻出来,当时的回忆一下子被激活,胡适讲得没错,要想让自己真正有印象,要么讲出来,要么写下来。
那天,在那个不熟悉的地方,享受一顿云南风味的午餐。我忠实的记录了每一道菜,那些菜很有视觉效果,看上去,美;吃起来,滋味吗?这个,这个------
第一道凉菜:凉拌薄荷叶。绿色的叶子点缀以黄色的姜丝、大豆和红色的辣椒片,盛在叶状的盘子里。会让你以为很好吃,吃上一口,只能勾起我对曾经吃过的一道薄荷拌核桃的无限思念,即便加了核桃,也不会有我记忆中的美味,处理手法上有差异,太过刺激。
第二道:小炒肉。白色的方形磁盘里色彩缤纷,褐色的肉片、红绿两色的辣椒配以细细的姜丝。本来对猪肉就无所谓,何况这个只有辣强烈刺激味蕾。
第三道:云南特色了,烤鸡。除了外形精心设计,以黄瓜南瓜刻了配花,还特意切了半圆的橘片(其实柠檬片更好吧?)覆以香嫩可口的烤鸡之上,养眼之余,吃上去还蛮香,可惜修炼瑜伽以来,对于肉类越来越提不起很高的兴趣。
第四道:也是典型的云南风味。芭蕉叶烤菌菇,几种常见的杂菌,味道一般,不知是菌菇不新鲜的原因?还是被辣败了胃口,吃不出菌菇的鲜美。
第五道:蒜苗熏肉炒年糕。不太辣,年糕也还润滑可口,又换了一只由白渐绿的长方形盘子盛放,还算入眼入口。
第六道:素炒小青菜。假唱的很,据说鉴定厨师的手艺,往往就在这样的普通菜上,在我看来------也比较普通。
第七道:花生碎末汤,一样精心盛放在后高前低的的汤碗里,味道嘛?也没有特别之处。
第八道:竹筒饭。难得用的老竹节,居然煮出了一层白色的饭膜,大可以冒充竹膜,第一口吃上去有点过于甜腻了。再吃两口,吃到了花生,就像带馅的米饭,体味到煮饭人的用心,会有轻微的感动。
只能打上七十分吧。似乎没有我在云南吃得好,到现在还记得有一次在西双版纳路途中,停车休息,从农家手里买的新鲜竹子烧的竹筒饭,一剖开,糯米饭带着清香的竹膜。美味的第一要素还是食材的新鲜。
菜品实在很一般,形式很艺术,内容远远跟不上,好像吃力不讨好似的。这是一对云南舞蹈家夫妻的场子,在北京赚了点钱,开这样一个吃饭的地方,交朋聚友,以解乡愁。伙计告诉我,贴补得厉害,快维持不下去了。
不过,我没什么不满意,因为环境也是可以助兴的。像我这样,优哉游哉坐在人家四合院里,头顶上是郁郁葱葱的核桃树,已经硕果累累。古旧的灰色老屋檐上,一只白色的纤尘不染的猫悄无声息地走过,发出各种叫声的是树枝间的几只鸟雀,对面一条河之隔就是圆明园正在举办的荷花展,周日游人如织,经过河面、树木的过滤居然听不到一点喧嚣,都市里离不开的汽车马达声也被过滤了,其实就在几步之遥,真是神奇!
像这样,已经意不在吃了,在闲、在静、在悠然。
本来是来寻找单向街书店的,那年一个暖暖的冬日午后,我跟这个书吧的合伙人之一,坐在明净的落地窗前,满眼是可爱的书们,半个屁股陷在软软的沙发里,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不断续着茶水,窗外满院子的落叶,稀疏的树枝伸向蔚蓝的天空,作长啸状。那真是一个绵长、悠游的午后,慵懒、尽兴。一个人还想投身那样的环境,可惜书店不在了,只好移步隔壁的充满云南风情的四合院,拿一顿丰盛的云南餐安慰自己。
那样的场景实在太诱人,如果神问我有什么愿望?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拥有这样一个书吧,拥有那么多投缘的书和读书的人,每天就在这样的书店里看书、喝茶、和朋友聊天,与世无争,悠闲自在,那就是我最向往的神的生活。据说,如果我真的想,想到每一个细节,就像我真的拥有一样的去想,去做,某一天,我就真的会拥有这样一个书吧。
讽刺意味的是,因为拍的照片没存,上网搜题图,顺带看到文章提要“单向街与第三极无奈迁址,民营书店死路一条?2009年08月11日单向街因资金问题搬离原址另觅去处------”问及朋友,淡淡的说,书店迁址了,并没有多余的话。
我还能相信阿拉丁神灯吗?还能怀揣这样的梦想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