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威尼斯日记》的日记

(2006-09-02 12:53:14)
分类: 声色笔记

 《威尼斯日记》的日记

 

 

“下午开始刮风,圣马可广场那些接吻的人,风使他们象在诀别。游客在风里都显得很严肃。”这是阿城 92518写在威尼斯的日记,就这么一行字,我不由得咧了咧嘴——想笑,他每天这样或长或短的记下来,就有了我手里这本薄薄的小册子。

 

我在读书上真是很落伍,2006了,读的还是写在1992的书,在只争朝夕的今天,有点象在迪厅里跳“抽筋”,难免被业内人士小觑。

 

两个小时看完了,半卧在沙发上,一鼓作气,手不释卷。是我喜欢的那种阅读,不需要苦思冥想,也不需要刻意捏着拳头逼自己记忆美好的段落。但是内心一直有浅浅的、淡淡的喜悦,那种平静的喜悦。

 

他自己说,真正好文章不是一个好句子接一个好句子,而是有些笨句子,甚至不通的句子,然后出来一个好句子,才会觉得自然天成。真的是这样,他的那种密度刚刚好,一点也不张扬,让你不激动,也不失望,在有点暗淡的时候,让你眼睛一亮,从心里默契地一笑。

 

那种无处不在的幽默,“我认为文物修复专业在意大利是铁饭碗,意大利没有一天不在维护他们的文化遗产。一条街从东头维护到西头,维护到西头,东头又该维护了。”白描也能带来的忧伤,“我曾经跟踪过一条腿伤了的狗进山,半路上他停下来,眼神忧伤,不肯再走,我于是知趣地回头离开”,据说那狗是去山里为自己接骨。还有那种不同常人的诡异感,“夜晚,人潮退出,独自走在小巷里,你才感到一种窃窃私语,角落里的叹息。猫象影子般滑过去,或者静止不动。运河边的船互相撞击,好象古人在吵架。”

 

阿城有时会有寥寥闲笔,产生打破平衡的灵动有趣。他提到中药的“炮制”方法,正儿八经介绍什么是“炮制”,然后突然没心没肺地说,“我小的时候经常看到药铺里的伙计在柜台上一边咚咚地炮药,一边与人聊天,或者看街上来往的人。”这样的时候就象花盆里的植物自己长出了一根侧枝,让你惊喜它的楚楚动人。

 

因为都以水和繁华著称,在威尼斯,他不止一次提到苏州和扬州,尤其说《扬州画舫录》,夸奖是一本有意思的书,闲适生动,有人与环境的通感。特意举了些例子,比如,一个叫杨八官的穿女人夏天的衣服睡觉,差点叫个和尚真当女人给强奸了;一个叫朱念一的鼓打得绝好,戏临开演发现鼓槌被偷,叹息为什么不偷我的手呢?还有一个叫魏三儿的戏演得好,价码高到一千元,在扬州湖上被众多妓女围观,他却神色凄凉。很多词让你在心里加了着重号,独自暗笑。其实他的《威尼斯日记》也是有着类似质感的,棉布的,舒适的,家常的,却又不会因为寻常招人不待见,好象同样是阳春面,他的面有嚼劲,劲道,所以好吃。

 

那种劲道来自他藏于文字之下,却又无处不在的思想、知识、品性很多东西混合着,氤氲着,形成那种气场。

 

因为和人讨论过“知识分子”这个概念,在这里抄录他的两段说法。

 

用西方的“知识分子”来代替中国的“读书人”,会误解“中国知识分子”。中国如果有西方意义的知识分子,常常是由于个别人的性格的原因,就好象麦田里总会有一些不是麦子的植物。

 

我对知识分子不重视,因为对“知识分子”的定义可以用在其他的“分子”身上,例如“独立见解”。反之,许多恶习在自称知识分子的人身上并不缺乏,例如狭隘、虚伪、自以为是、落井下石。

 

所以我重视的是每个人对知识的运用,而非谁是知识分子。

 

阿城算不算知识分子呢?反正他是一个很会运用各种知识、各种技能的人,不管在文章里,还是在生活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