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声音的光阴

(2006-03-21 10:39:00)
分类: 步步莲花

  声音的光阴

 

 

 

脱下大衣,坐在沙发上,四处环顾KTV包厢,射灯光柱象舞台追光灯一样,打在水晶烟灰缸上,暗色茶几圆圆的光晕处有碎钻闪烁的荧荧亮光,我很新鲜地对身旁的MM说,“射灯打在这里,好漂亮。”小姑娘嘴一撇,“老大,现在都是这样的啦。”都是吗?我这么土吗?比这高档、奢靡的歌城我也去过,好象没有宛如“暗夜里的星空” 这种效果啊。

 

好朋友都知道我不敢人多时唱歌,看过雅克。贝汉的《放牛班的春天》吗?里面有个小男孩,他只要一出声,合唱立刻就不和谐了。他们的音 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杰勒德·尊诺饰演的那个可爱的秃顶老头,只好让他站到孩子们前面,专门捧着乐谱,说你的位置在这里。和他一样,我也只能当乐谱架,尽管音色还不错,就是没音准,真是平生一大憾事呀!

   

唱不准调,也不妨碍对音乐的热爱啊!我有个朋友,几乎没有他不会唱的歌,也几乎没有他不跑调的歌,下次拉他来这里唱歌,这里可以录音回放,让他自己听一听,还要告诉他那是加了混响,美化以后的声音。哈哈,一定要打击他,免得他那个“麦霸”把本来不着调的我带的更不着调。

 

真该训练听力,只有“听”出哪儿唱得不对,才知道怎样“唱”出对的音乐。以前我总是分不清“人民”和“人名”的读音区别,还楞是听不出有啥不一样,结果有一天突然听出了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区别,自个儿也就能正确发音了。唱歌也该一样的。

 

每次去唱歌,都“严重”感觉到年龄的代沟,每一代唱着每一代的歌,那是抹不去的声音的刻痕。五十年代生人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六十年代生人唱《大约在冬季》,七十年代生人唱《爱如潮水》,八十年代生人唱《东风破》,每一代的歌都和每一代的青春紧紧联系。

 

有一位英国老人叫彼得。科萨克,致力于一个《都市发声》的项目,最近正在北京录音,他们评选出我最喜爱的北京声音胡同的叫卖吆喝,自行车的叮玲玲,街头报亭的喇叭卖报,小菜市融会的“原声态”-------都被装入了声音的宝葫芦,让人们能够在声音中触媒感觉北京。彼得。科萨克说人的感觉30%来自听觉,这些声音将成为资料,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我无力做这样的记录,但是我想每年挑个日子,来到“一代”,刻录下一首歌、一段心情,或者一群朋友的声音——每年一张属于自己的CD

 

等我老了,白发苍苍,重新翻听这些CD,追忆似水年华,回想光阴故事。

 

 

                                     2005/12/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记忆里的食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