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二十一回诗词解读

标签:
宗教南华经麝月仙姿黛玉杂谈 |
分类: 文学艺苑 |
袭人反对宝玉与黛玉接近。她一边拉拢宝钗,叹苦说:“姐妺们和气,也有个分寸儿,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边风。”一边对宝玉弄性撒娇,故意不加理睬,冷淡他。宝玉恼恨之余,饮酒,读庄子的《南华经》,有所感触,趁着酒兴,提笔续了这一段文字:
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灭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邃其穴,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注释:
《南华经》:庄子(约公元前369年——286年),名周,战国时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没落奴隶主贵族出身。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成为道家学派的代表。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老庄思想中的消极、颓废的一面,后来成为一切没落失意的阶级或集团寄托精神世界的武器。 唐朝盛行道教,把道家的两部作品奉为经典,称《老子》为《道德经》,称《庄子》为《南华经》。
焚花散麝:烧掉袭人,撵走麝月。花,指花袭人;麝,指麝月。
始:才。
. 戕(qiang阴平,音枪):杀害。
相类:相同。
. 参商:参、商是二星名,一在西,一在东,永不相见。常用以此比喻
分离,不得相见或意见不合、不和好。这里是后者的意思。
虞:忧虑。
邃其穴:
挖好了她们的陷阱。
所以:所用来,拿它来。
译文:
浅析:
与黛玉存在一些芥蒂的钗、袭为了收伏宝玉,施展了撒娇含嗔、忽热忽冷的手法,使宝玉陷入苦恼之中。他从庄子思想中去寻求解脱,以为不论哪一方面都应弃绝不顾,才能怡然自悦。这虽是出于一时愤激、“逞着酒兴”所说的话,但毕竟还是皂白不分、是非不明之言,所以黛玉作诗相讥,说他“无见识”,不能知人,因为把黛玉混同钗、袭,都说成是“张其罗而邃其穴”、“迷惑缠陷天下”,这正证明自己已受到别人罗穴的“迷惑缠陷”。说出这样诋人“丑语”来的人,正应该知道“自悔”才是。作者让黛玉出来反驳,正是为黛玉作必要的洗刷。因为黛玉与钗、花、麝,绝非等同。
黛玉来到宝玉房中,宝玉不在,因翻弄案上书,见其所续《庄子胠箧》文,“不觉又气又笑”,于是也提笔续诗于后:
注释:
胠箧(qu阴平,音区qie去声,音怯):本意是从旁边开箱子。这里是指战国时庄周《南华经》里的一篇文章。
无端:无缘无故。端,事情的开端,起因。
剿(chao阴平,音抄)袭:偷取,套用别人的语言文句作为自己的。这里是指贾宝玉套用庄子的《南华经》。
无见识:没有眼光。表面指宝玉续《胠箧》一文没有什么深刻的见解,实际是怨恨宝玉对自己不理解。
丑语:下流、骂人的话。
诋:诋毁,说别人的坏话。
译文:
:无缘无故玩弄笔墨的是何人?
不过是抄袭庄子《南华》经文。
不惭愧自己没有见识,
却用恶语诋毁别人!
赏析:
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花袭人等人之间的斗争,是初步的民主思想和正统的封建思想的斗争。在这种矛盾冲突中,贾宝玉受佛和老庄思想的影响,开始采取折中调合的态度,经历过苦闷、彷徨的历程后,最终还是摆脱了佛和老庄思想的桎梏,走向叛逆封建贵族阶级得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