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的封面

标签:
转载 |
分类: 钱学 |
http://www.china.com.cn/images/27392.jpg
作者:姜德明
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由于电视剧改编的成功,如今已是众人纷说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特地赶印了六万册,以应书市的急需。
《围城》的初版本,1947 年 5 月上海晨光公司出版。作为“晨光文学丛书”中的一种,封面设计都是统一的,每种只要更换书名和颜色,及右下方 的一幅画即可。比如徐志摩的《志摩日记》和老舍的《老牛破车》,右下方都用了作者的照片,而《围城》由丁聪作画。但是,书中并无说明,以至多 年后连画家也忘记此事。丁聪用十分简练和流利的线条,描画了一对背对背的男女半身肖像。男主人公手持烟斗,颇具绅士派头。当时丁聪为很多文艺 书刊设计了封面,常作人物半身肖像,如骆宾基的小说《混沌》,以及凤子编的《人世间》等都是。我曾经问过画家何以如此,他说如果把人物画成整身,或再加上环境描写,岂不成了书籍插图?反之则可突出地刻画人物形象。我为他补充说:“你的封面人物画,给人一种雕塑的趣味。”其实这也是我 四十多年前读他封面人物画的感觉,只是那时我们并不相识。
1948 年 9 月《围城》再版,封面画换过了,亦无说明和介绍。换上的似乎是一幅绘画或文学插图,看不清画中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画中一男士坐在桌旁吸雪茄,一女士背向男士伏在柜前面壁凝思。我以为用这幅画不如 丁聪的设计单纯、鲜明。直到前几年,我偶然读海外的报刊,见到有人介绍英国现代画家华尔德·理察·锡克特,所附的插图正好是《围城》再版本用 的那一幅画,标题为《烦恼》。这是一幅油画,它同丁聪的设计有相通和巧合之处,都是在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和烦恼,而且主人公都是一对男女。这 是否就很典型地体现了《围城》的主题,真是见人见智。
据介绍,华尔德·理察·锡克特(1860—1942)是英国印象主义派画家,受了法国印象派画家的影响,他也走进“外光派”的行列,即这些画家都喜欢直接利用室外的自然光来作画。他定居英国,但每年都在巴黎住一段时间,借以了解世界美术的新潮流。他善于作风景画,主要表现光的效果和某种气氛。1914 年创作的这幅《烦恼》,是着重描写室内场景和人物心理动态的肖像画,颇受时人重视。《围城》再版本换上它来作封面,可能是借用它的讽 刺、象征意味,这与书的总体气氛也是吻合的。也许以为它的内涵比丁聪的设计丰富些?
我在 1949 年 3 月出版的《围城》第三版扉页上,又见到 DG 创作的一幅漫画。画面上一博士装男士,一裸女,一条远洋客轮。博士帽、文凭、论文、洋装书和笔均已腾空而飞。看来这也是为了呼应书的内容而作,不过稍欠含 蓄,美感无多,从艺术的角度考虑类如蛇足矣。
1980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重排修订本,排除了先前设计的一切因袭,封面完全改观,几乎没有任何装饰,更不要说人物图影了。封面当然不一定出现人物形象,但这个封面又过于庄重古板了,甚至可以说缺少文学书的意味, 与《围城》的声誉影响有些不相称。
作者:姜德明
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由于电视剧改编的成功,如今已是众人纷说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特地赶印了六万册,以应书市的急需。
《围城》的初版本,1947 年 5 月上海晨光公司出版。作为“晨光文学丛书”中的一种,封面设计都是统一的,每种只要更换书名和颜色,及右下方 的一幅画即可。比如徐志摩的《志摩日记》和老舍的《老牛破车》,右下方都用了作者的照片,而《围城》由丁聪作画。但是,书中并无说明,以至多 年后连画家也忘记此事。丁聪用十分简练和流利的线条,描画了一对背对背的男女半身肖像。男主人公手持烟斗,颇具绅士派头。当时丁聪为很多文艺 书刊设计了封面,常作人物半身肖像,如骆宾基的小说《混沌》,以及凤子编的《人世间》等都是。我曾经问过画家何以如此,他说如果把人物画成整身,或再加上环境描写,岂不成了书籍插图?反之则可突出地刻画人物形象。我为他补充说:“你的封面人物画,给人一种雕塑的趣味。”其实这也是我 四十多年前读他封面人物画的感觉,只是那时我们并不相识。
1948 年 9 月《围城》再版,封面画换过了,亦无说明和介绍。换上的似乎是一幅绘画或文学插图,看不清画中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画中一男士坐在桌旁吸雪茄,一女士背向男士伏在柜前面壁凝思。我以为用这幅画不如 丁聪的设计单纯、鲜明。直到前几年,我偶然读海外的报刊,见到有人介绍英国现代画家华尔德·理察·锡克特,所附的插图正好是《围城》再版本用 的那一幅画,标题为《烦恼》。这是一幅油画,它同丁聪的设计有相通和巧合之处,都是在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和烦恼,而且主人公都是一对男女。这 是否就很典型地体现了《围城》的主题,真是见人见智。
据介绍,华尔德·理察·锡克特(1860—1942)是英国印象主义派画家,受了法国印象派画家的影响,他也走进“外光派”的行列,即这些画家都喜欢直接利用室外的自然光来作画。他定居英国,但每年都在巴黎住一段时间,借以了解世界美术的新潮流。他善于作风景画,主要表现光的效果和某种气氛。1914 年创作的这幅《烦恼》,是着重描写室内场景和人物心理动态的肖像画,颇受时人重视。《围城》再版本换上它来作封面,可能是借用它的讽 刺、象征意味,这与书的总体气氛也是吻合的。也许以为它的内涵比丁聪的设计丰富些?
我在 1949 年 3 月出版的《围城》第三版扉页上,又见到 DG 创作的一幅漫画。画面上一博士装男士,一裸女,一条远洋客轮。博士帽、文凭、论文、洋装书和笔均已腾空而飞。看来这也是为了呼应书的内容而作,不过稍欠含 蓄,美感无多,从艺术的角度考虑类如蛇足矣。
1980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重排修订本,排除了先前设计的一切因袭,封面完全改观,几乎没有任何装饰,更不要说人物图影了。封面当然不一定出现人物形象,但这个封面又过于庄重古板了,甚至可以说缺少文学书的意味, 与《围城》的声誉影响有些不相称。
前一篇:连魔鬼都厌弃
后一篇:[转载]“考证”与“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