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碑店印象--有关开善寺的传奇故事

标签:
高碑店传奇故事 |
处与真假,这些故事必将给这座千年古寺增添几分神秘的色彩,也愿这些故事给高碑店市的科学发展加注几分无形的力量,让这个拥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京畿之地再度重放奇光异彩,再铸昔日辉煌。
己失望、绝望之时,欲求无门、欲哭无泪之际,来了援军,不正是可喜可贺求之不得的事儿吗?拒绝老者,岂不辜负了他的一团美意,于情于理都说不通。虽说只有区区一人,而且老态龙钟、拙拙笨笨的样子,但是终究带来了一丝希望,一丝幻想,所谓放屁添风、撒尿和泥。把老木匠留下来,对大家,对自己至少精神上也是一丝安慰。想到这些主管脸上不禁又增加了几分无奈、几分尴尬、而又有几分庆幸的神色,懒洋洋地说:“欢迎——欢迎!那——你去劈楔子吧!”来人并不在乎这份无关紧要的工作,也不在乎人们异样的眼光,欣然地加入到忙碌的人群中。他搬来了一根最大的木料,拿出墨斗、直尺、曲尺、角尺等工具就干了起来。收工时,工头清点人数才发现老木匠不见了。工头告诉了主管,主管问遍了所有的人,人们都不知道他的下落,只找到了那根木料。只见上面横七竖八、密密麻麻地画满了墨线,有横的、有竖的、有正的、有斜的、有直的、有弯的;有长方形的、有正方形的、有圆形的、有三角形的、有椭圆形的,各式各样,不一而足,应有尽有。看着好好的一根木料被画得乱七八糟,主管官员气就不打一处来,连同多天来积蓄在心中的焦躁、不安、委屈一起发泄出来。他火冒三丈,大声呵斥到“哪里来的老匹夫!实在是可恶!好好的一根木料糟蹋了!”一面说一面狠狠地踹了一脚。只听“哗啦”一声响,木料化做小山包似的一堆楔子,所有的人都大吃了一惊。人们继续施工,逐渐淡忘了老木匠和楔子的故事。只是木工需要时,才到那堆楔子中去按形状、大小去挑选;渐渐地人们发现根本不用挑选,即使是勤杂工去随手拿一个,用在哪儿都合适;再后来不只是木工,泥瓦工、画匠、雕刻匠也开始使用楔子。起初人们只是羡慕有人为木工劈出如此好用的楔子,抱着侥幸、试试看的态度,没想到屡试不爽、屡用屡灵,于是乎用楔子成为了一个人人皆知、心照不宣的秘密。说来煞是奇怪,只要遇到难题人们想也不想就钉上一个楔子,不论什么问题马上得到彻底解决!工程进展加快了,人们愁眉苦脸的表情消失了,主管官员也精神大长,露出了久违的笑脸。前、中、后三座大殿拔地而起,就在只剩下最后一处龙口时,问题又来了。人们想尽了办法,但不论怎么做都不能顺利合龙,关键是救命的楔子用完了。主管官员又是一惊,他左思右想、思前想后,猛然间恍然大悟,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让所有的人都停下来,来到原来放楔子的地方,一部分人拿铁锹挖,另一部分人拿铁耙搂。人们仔细地挖了又挖、搂了又搂,终于找到了一个钩头楔子,所有的人都激动万分、欣喜若狂。突然,主管官员左右开弓抽起了自己的嘴巴,人们不禁愕然“大人!您这却是为何呢?”官员一边继续狠狠地抽着自己的嘴巴,一边老泪纵横地哽咽:“我——我狗眼看人低!我——我有眼不识泰山!原来——原来前些天来的那位老人!那位爷爷!那位老祖宗——是,是祖师爷!是——是鲁班仙哪!
筑、雕像、壁画的长、宽、高等各种尺寸。量过前殿,人们各个一脸的疑惑;量过中殿,人们的疑惑更加重了一层;再量过后殿,人人变得目瞪口呆。知州找到知县,交头接耳地不知说了些什么,知县马上找来主管官员、工头。几个人以为出了什么大事,哆哆嗦嗦、整整齐齐地跪在官员们面前,心里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再看看知州、知县及大小官员却和颜悦色不象发怒的样子,才慢慢地把心放下。知州、知县首先对人们在不长的时间内建成如此宏伟壮观的建筑表示满意,安慰、夸奖了众人一番,然后才问起了大殿尺寸的事。
一天,龙王三太子酒后无德,滋事生非,罪犯天条,按律当斩。老龙王爱子心切,眼含热泪,手指远处的河口,深情地对太子说“孩子!你逃命去吧!从那条大河的入海口顺河向上,当你听到钟声,那个地方就是你的家。你在那里闭门思过,潜心修炼,就可以逃过这一劫。三太子泪眼婆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家,漫不经心地从东海游到海河,从海河游到大清河,从大清河转而向北游到白沟河,再沿白沟河逆流而上。游着游着传来一阵浑厚、悠扬的钟声,他抬起头看了看两岸,呵!真是一块土肥水美、鸟语花香的风水宝地。极目远眺,连绵起伏的太行山,横亘在西天尽头。群峰峥嵘,有的如鬼斧神工,犬牙交错,犹如交响乐般,突兀而起,直插霄汉,跌宕起伏,几经腾挪辗转,转眼间又急转直下冲向万沟千壑;有的则如小夜曲般舒缓绵延,温情浪漫。层层叠叠,无疆无涯,宛如一幅巨大的水墨山水画。山腰间,杨柳榆槐,青松翠柏,郁郁葱葱,一望无际。秋风好似开了一个染坊,把它们染成了一抹金,一抹银,一片红,一片绿,一道道橙,一条条青,一点点紫,五颜六色,色彩斑斓。河两岸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大平原,坦荡如砥,平整如镜。田野里,翠绿的玉米结出硕大的果穗,火红的高粱远远望去犹如一片片朝霞,金黄的谷子笑弯了腰,在微微的晨风中摇曳多姿,翩翩而舞,还有那涨满豆荚的大豆,节节而高的芝麻,遍地飘香的瓜果;田地边、大道旁,叫不上名字的野花、野草、野果,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竞吐芬芳,真是五谷丰登、硕果累累,一幅丰收在望的景象;大路上做买、做卖的,探亲访友的,耕种劳作的,人来人往,欢声笑语,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仿佛置身于通衢闹市之中;村镇中,鸡鸣狗叫,兔飞羊跑,牛肥马壮,六畜兴旺、男耕女织,一派繁忙和睦的田园风光。不远处一座富丽堂皇的大寺,在朝阳的照射下,霞光万道、瑞彩千条,熠熠生辉。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宛若漂浮在翡翠色海洋中的蓬莱琼岛、昆仑圣境。三太子没想到龙宫之外别有一番天地,山清水秀,肥田沃土,人勤年丰,民风淳厚,令人大开眼界,耳目一新,他非常满意这块地方,多日来懊悔、颓丧的心情一扫而光,精神为之一振,现出一脸的灿烂笑容,就上了岸。寻着钟声来到开善寺的山门外,在大寺旁停了下来潜心修炼。天长日久,经过风霜雨露的洗礼,吸收了日精月华,三太子化做了一座城池,这就是过去的新城县县城,今天的新城镇。旧时的新城县县城是一座真正的、完整的龟城。他只辟有南、北二门,而无东、西门,这在普天之下的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南门外的南阁两侧各有一眼水井是龟眼,北关外的北阁是龟尾,护城河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座小桥是龟足。龟镇水势,水长龟威,风光无限!所以有“先有大佛殿,后有新城县”之说。后来,人们发现三太子日久产生思乡之意,致使县城每年向东南移动。为了保住当地的风水,在护城河的西北角上修建了拴龟桩——兰若佛塔,拴住龟足;在北阁之南的龟尾上建了真武庙,并立了一通石碑(俗称王八托石碑),钉住龟尾,让法力无边的真武大帝来施法,留住三太子。
浏览风云变幻,纵观历史的变迁,聆听大佛殿、三太子、新城县、拴龟桩、钉龟石、真武庙的传说,不禁让人思绪万千、浮想联翩,……
意,老和尚双掌合十打了个稽首表示欢迎。就在二人行礼、还礼之间,老和尚扫了书生一眼。见来人十五、六岁的年纪,身高五尺开外,面似满月,目若秋水,一身素白色的文生打扮,满脸书卷之气。拴马桩上一匹火红的高头骏马,落日之下泛起红光,看头尾,看蹄碗,看架骨无疑是一匹宝马良驹。他满面春风,请书生到寺中歇息,书生一躬到地深表感谢,一颗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老和尚前面带路,书生牵马在后面紧紧相随,过山门、前殿、中殿、后殿来到西跨院。他让书生把马拴到柏树上,然后引书生到自己的上房。天黑了下来,老方丈先茶后饭招待书生,吃过斋饭,小沙弥重上香茶,两人一边喝茶,一边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聊了起来。越聊越投机,越聊性致越浓,大有相见恨晚的意味。一阵人喊马嘶打断了他们的谈话,二人起身来到西跨院,但见红马引颈长啸,当初开门的小和尚躺在地上声嘶力竭地呼号。见到来人,马不叫了,人也不嚎了。小和尚爬起身来哭诉,他来喂马草料,马却对他又踢又咬。书生心中一怔,口中却忙安慰道“师父受惊了!此马性情暴烈,多有得罪!”看着小和尚一瘸一拐地走回禅房,两人也转回上房。小沙弥掌上灯火,换上热茶。二人重新落座后,老和尚拐弯抹角地向书生提出借马去看远方的朋友,保证快去快回用后奉还。书生心中一动,但仍不露声色,谈笑如故,挥洒自如,轻轻巧巧地回绝了老和尚的要求。老和尚心中非常失望,脸上变颜变色,但他仍不甘心,只好和盘托出自己的心思。他告诉书生自己非常喜欢那匹红马,愿以重金相买,恳请书生割爱相舍。书生一惊,不觉心中好笑。他先重新谢过老方丈留宿之恩,然后将与马长期相处,感情颇深,马以人为朋,人以马为友,无论多少金银都不愿卖与他人的想法告诉了老和尚。老和尚无奈,只好作罢。
(全文基本上依据张志辉先生之开善寺传奇改就,感谢张先生了,也期待着张先生有更好的关于高碑店的传奇故事问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