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碑店印象--有关开善寺的传奇故事

(2009-06-12 16:04:08)
标签:

高碑店传奇故事

    在高碑店市新城镇的东北隅,有一座千年古刹开善寺,俗称“大佛殿”,亦称“大佛寺”。在浩若繁星的道观寺庙中,虽然它名不见经传,却极富于传奇色彩,有着色彩纷呈、匪夷所思的故事。且不管故事的出高碑店印象--有关开善寺的传奇故事处与真假,这些故事必将给这座千年古寺增添几分神秘的色彩,也愿这些故事给高碑店市的科学发展加注几分无形的力量,让这个拥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京畿之地再度重放奇光异彩,再铸昔日辉煌。

    开善寺奇离奇事之鲁班仙助建开善寺

    开善寺修建年代久远,虽说它规模并不太大,但修建之初却集中了当时的能工巧匠,耗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即使如此,遇到的难题一个接一个,工程进度非常缓慢。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主管工程的官员愁眉紧锁、心急如焚,食不甘味、彻夜难眠,不经月间从一个精神十足,豪气冲天的中年汉子,变成了精神恍惚的老者;须发变成了花白,眉毛也染上了微霜。

    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位工匠,只见他衣着古朴、皓首苍髯;一张古铜色的脸膛,布满了岁月的沟壑;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透露出真诚、朴实、憨厚。他手拿着锛、凿、斧、锯等诸般木工工具,找到主管要求参加施工。主管打量着来人样式陈旧的衣着,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神态,再看看工地上穿着华丽、抓耳挠腮的工匠,脸上立即现出一副鄙视的神色,沉思良久,本来不想接受他的请求,量他一个其貌不扬、行将就木的老木匠,又能如之何,反而在饮食起居上要多加照顾,劳神费力,增加无穷的烦恼;可转念又一想,在自高碑店印象--有关开善寺的传奇故事己失望、绝望之时,欲求无门、欲哭无泪之际,来了援军,不正是可喜可贺求之不得的事儿吗?拒绝老者,岂不辜负了他的一团美意,于情于理都说不通。虽说只有区区一人,而且老态龙钟、拙拙笨笨的样子,但是终究带来了一丝希望,一丝幻想,所谓放屁添风、撒尿和泥。把老木匠留下来,对大家,对自己至少精神上也是一丝安慰。想到这些主管脸上不禁又增加了几分无奈、几分尴尬、而又有几分庆幸的神色,懒洋洋地说:“欢迎——欢迎!那——你去劈楔子吧!”来人并不在乎这份无关紧要的工作,也不在乎人们异样的眼光,欣然地加入到忙碌的人群中。他搬来了一根最大的木料,拿出墨斗、直尺、曲尺、角尺等工具就干了起来。收工时,工头清点人数才发现老木匠不见了。工头告诉了主管,主管问遍了所有的人,人们都不知道他的下落,只找到了那根木料。只见上面横七竖八、密密麻麻地画满了墨线,有横的、有竖的、有正的、有斜的、有直的、有弯的;有长方形的、有正方形的、有圆形的、有三角形的、有椭圆形的,各式各样,不一而足,应有尽有。看着好好的一根木料被画得乱七八糟,主管官员气就不打一处来,连同多天来积蓄在心中的焦躁、不安、委屈一起发泄出来。他火冒三丈,大声呵斥到“哪里来的老匹夫!实在是可恶!好好的一根木料糟蹋了!”一面说一面狠狠地踹了一脚。只听“哗啦”一声响,木料化做小山包似的一堆楔子,所有的人都大吃了一惊。人们继续施工,逐渐淡忘了老木匠和楔子的故事。只是木工需要时,才到那堆楔子中去按形状、大小去挑选;渐渐地人们发现根本不用挑选,即使是勤杂工去随手拿一个,用在哪儿都合适;再后来不只是木工,泥瓦工、画匠、雕刻匠也开始使用楔子。起初人们只是羡慕有人为木工劈出如此好用的楔子,抱着侥幸、试试看的态度,没想到屡试不爽、屡用屡灵,于是乎用楔子成为了一个人人皆知、心照不宣的秘密。说来煞是奇怪,只要遇到难题人们想也不想就钉上一个楔子,不论什么问题马上得到彻底解决!工程进展加快了,人们愁眉苦脸的表情消失了,主管官员也精神大长,露出了久违的笑脸。前、中、后三座大殿拔地而起,就在只剩下最后一处龙口时,问题又来了。人们想尽了办法,但不论怎么做都不能顺利合龙,关键是救命的楔子用完了。主管官员又是一惊,他左思右想、思前想后,猛然间恍然大悟,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让所有的人都停下来,来到原来放楔子的地方,一部分人拿铁锹挖,另一部分人拿铁耙搂。人们仔细地挖了又挖、搂了又搂,终于找到了一个钩头楔子,所有的人都激动万分、欣喜若狂。突然,主管官员左右开弓抽起了自己的嘴巴,人们不禁愕然“大人!您这却是为何呢?”官员一边继续狠狠地抽着自己的嘴巴,一边老泪纵横地哽咽:“我——我狗眼看人低!我——我有眼不识泰山!原来——原来前些天来的那位老人!那位爷爷!那位老祖宗——是,是祖师爷!是——是鲁班仙哪!

    开善寺奇闻奇事之大殿内外尺寸都一样的奥秘

    开善寺建成了,州城府县的大小官员,僧、道、俗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来参观。人们看着气势磅礴、雕梁画栋的前、中、后三座大殿,瞻仰着栩栩如生、美轮美奂的雕像,欣赏着精妙绝伦、活灵活现的壁画,无不啧啧称赞,击掌叫绝。大人们指指点点,评头品足、高谈阔论;孩子们欢天喜地,进进出出、跑前跑后,高兴得唱啊、跳啊!那场面、那气氛和过年过节一般无二!官员们在欣赏之余则开始了工程验收,他们在四周转了又转看了又看,查验工程的好坏。查遍了寺中所有的角角落落,验遍了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也找不出一丝一毫的不妥,只有双挑大拇指连连点头、赞叹的份儿。随后拿出尺子,开始丈量大寺内、外建高碑店印象--有关开善寺的传奇故事筑、雕像、壁画的长、宽、高等各种尺寸。量过前殿,人们各个一脸的疑惑;量过中殿,人们的疑惑更加重了一层;再量过后殿,人人变得目瞪口呆。知州找到知县,交头接耳地不知说了些什么,知县马上找来主管官员、工头。几个人以为出了什么大事,哆哆嗦嗦、整整齐齐地跪在官员们面前,心里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再看看知州、知县及大小官员却和颜悦色不象发怒的样子,才慢慢地把心放下。知州、知县首先对人们在不长的时间内建成如此宏伟壮观的建筑表示满意,安慰、夸奖了众人一番,然后才问起了大殿尺寸的事。
    原来,前、中、后三座大殿的长、宽、高尺寸相同,不差分毫!这并不足为奇,奇就奇在每座大殿的长,不管从里面量,还是从外面量,尺寸大小居然也相同,也不差分毫!每座大殿的宽、高也是如此。岂不奇哉!怪哉!缪哉!难道金碧辉煌的三座大殿是用纸做的?即使是用纸糊的,内、外尺寸也应该有所差别,那怕是一点儿,一丁点儿,一丁丁丁点儿!掌管工程的几个人张着嘴、蹬着眼直呆呆发愣,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因为这是他们也不知道,也没想到的。自接管工程以来,先是为工程进展缓慢,难题不断而发愁,深怕知州、知县大人们怪罪,提心吊胆。后来多亏了祖师爷显圣、大发慈悲,使工程能够顺利完成,几个人仿佛遇到了大赦一般,心花怒放,忘乎所以,高兴得连东南西北也分不清了,哪里还顾得想其他的事儿呢!最后还是主管官员先回过神来,一五一十地把前前后后的施工过程及所发生的故事向大家讲述了一遍。人们才消除了疑惑,对这一仙家遗迹,对这种奇之又奇、亘古未见的现象,现出敬仰、感激之情。大小官员、围观的百姓呼啦啦跪倒一大片,望空叩头,异口同声地祷告:“谢老天爷!”“谢谢祖师爷!”“多谢鲁班仙师!”“愿苍天保佑世代平安!”

    开善寺奇闻奇事之高碑店县城旧址新城建龟城的由来

    在东洋大海的碧波之下,有一座水晶宫,里面住着东海龙王敖广一家。龙王、龙婆、龙子、龙孙,朝看日出,暮赏日落;与鱼鳖相戏,和波臣为伍;闲游四海,闷游五岳,一家老少却也其乐融融。

一天,龙王三太子酒后无德,滋事生非,罪犯天条,按律当斩。老龙王爱子心切,眼含热泪,手指远处的河口,深情地对太子说“孩子!你逃命去吧!从那条大河的入海口顺河向上,当你听到钟声,那个地方就是你的家。你在那里闭门思过,潜心修炼,就可以逃过这一劫。三太子泪眼婆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家,漫不经心地从东海游到海河,从海河游到大清河,从大清河转而向北游到白沟河,再沿白沟河逆流而上。游着游着传来一阵浑厚、悠扬的钟声,他抬起头看了看两岸,呵!真是一块土肥水美、鸟语花香的风水宝地。极目远眺,连绵起伏的太行山,横亘在西天尽头。群峰峥嵘,有的如鬼斧神工,犬牙交错,犹如交响乐般,突兀而起,直插霄汉,跌宕起伏,几经腾挪辗转,转眼间又急转直下冲向万沟千壑;有的则如小夜曲般舒缓绵延,温情浪漫。层层叠叠,无疆无涯,宛如一幅巨大的水墨山水画。山腰间,杨柳榆槐,青松翠柏,郁郁葱葱,高碑店印象--有关开善寺的传奇故事一望无际。秋风好似开了一个染坊,把它们染成了一抹金,一抹银,一片红,一片绿,一道道橙,一条条青,一点点紫,五颜六色,色彩斑斓。河两岸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大平原,坦荡如砥,平整如镜。田野里,翠绿的玉米结出硕大的果穗,火红的高粱远远望去犹如一片片朝霞,金黄的谷子笑弯了腰,在微微的晨风中摇曳多姿,翩翩而舞,还有那涨满豆荚的大豆,节节而高的芝麻,遍地飘香的瓜果;田地边、大道旁,叫不上名字的野花、野草、野果,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竞吐芬芳,真是五谷丰登、硕果累累,一幅丰收在望的景象;大路上做买、做卖的,探亲访友的,耕种劳作的,人来人往,欢声笑语,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仿佛置身于通衢闹市之中;村镇中,鸡鸣狗叫,兔飞羊跑,牛肥马壮,六畜兴旺、男耕女织,一派繁忙和睦的田园风光。不远处一座富丽堂皇的大寺,在朝阳的照射下,霞光万道、瑞彩千条,熠熠生辉。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宛若漂浮在翡翠色海洋中的蓬莱琼岛、昆仑圣境。三太子没想到龙宫之外别有一番天地,山清水秀,肥田沃土,人勤年丰,民风淳厚,令人大开眼界,耳目一新,他非常满意这块地方,多日来懊悔、颓丧的心情一扫而光,精神为之一振,现出一脸的灿烂笑容,就上了岸。寻着钟声来到开善寺的山门外,在大寺旁停了下来潜心修炼。天长日久,经过风霜雨露的洗礼,吸收了日精月华,三太子化做了一座城池,这就是过去的新城县县城,今天的新城镇。旧时的新城县县城是一座真正的、完整的龟城。他只辟有南、北二门,而无东、西门,这在普天之下的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南门外的南阁两侧各有一眼水井是龟眼,北关外的北阁是龟尾,护城河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座小桥是龟足。龟镇水势,水长龟威,风光无限!所以有“先有大佛殿,后有新城县”之说。后来,人们发现三太子日久产生思乡之意,致使县城每年向东南移动。为了保住当地的风水,在护城河的西北角上修建了拴龟桩——兰若佛塔,拴住龟足;在北阁之南的龟尾上建了真武庙,并立了一通石碑(俗称王八托石碑),钉住龟尾,让法力无边的真武大帝来施法,留住三太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浩劫、大动乱中,大搞破“四旧”,立“四新”。大佛殿遭到了劫难,真武庙荡然无存,石碑也歪歪斜斜地躺到了干涸的护城河里;北、西、南三面的城墙被夷为平地,东面的城墙仅剩得一轮黄土,在风霜雪雨中向人们诉说着它的过去。在如火如荼的动乱中,县政府于六十年代末迁往高碑店。新城,这个具有千余年历史的古县城,也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与风光,沦落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乡镇。
浏览风云变幻,纵观历史的变迁,聆听大佛殿、三太子、新城县、拴龟桩、钉龟石、真武庙的传说,不禁让人思绪万千、浮想联翩,……

    开善寺奇闻奇事之和尚与书生买马之事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总揽天下英雄,开科取士。一年正是大比之年,天下的举子坐轿的,骑马的,步行的,陆陆续续从四面八方向北京涌来。考期越来越近了,县城内住满了赶考的举子。一天已是日落西山,一位书生扬鞭催马匆匆来到城里。他东走西串,穿街过巷,问遍了所有的旅店、客栈,全部人满为患。书生焦急万分,漫无目的地在大街上游荡着,希望能找到一个住处,哪怕是小一点,差一点也无所谓。转来转去来到城东北角,看到了开善寺。他眼前顿时一亮,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下得马来上前拍打山门。不一会儿,一位小和尚打开了门,合掌当胸向书生打了个问讯,书生马上还礼,将贪赶路程投宿不着,希望在寺中借宿一夜的想法告诉了小和尚。小和尚不敢自作主张,回到寺里转告老方丈。
    不一会儿,老方丈出现在山门外。只见他身披袈裟,手拄禅杖,胸前挂着三十六颗佛珠,年龄在六十岁左右却步履轻松,精神十足。书生再次上前施礼,并向他说明来高碑店印象--有关开善寺的传奇故事意,老和尚双掌合十打了个稽首表示欢迎。就在二人行礼、还礼之间,老和尚扫了书生一眼。见来人十五、六岁的年纪,身高五尺开外,面似满月,目若秋水,一身素白色的文生打扮,满脸书卷之气。拴马桩上一匹火红的高头骏马,落日之下泛起红光,看头尾,看蹄碗,看架骨无疑是一匹宝马良驹。他满面春风,请书生到寺中歇息,书生一躬到地深表感谢,一颗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老和尚前面带路,书生牵马在后面紧紧相随,过山门、前殿、中殿、后殿来到西跨院。他让书生把马拴到柏树上,然后引书生到自己的上房。天黑了下来,老方丈先茶后饭招待书生,吃过斋饭,小沙弥重上香茶,两人一边喝茶,一边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聊了起来。越聊越投机,越聊性致越浓,大有相见恨晚的意味。一阵人喊马嘶打断了他们的谈话,二人起身来到西跨院,但见红马引颈长啸,当初开门的小和尚躺在地上声嘶力竭地呼号。见到来人,马不叫了,人也不嚎了。小和尚爬起身来哭诉,他来喂马草料,马却对他又踢又咬。书生心中一怔,口中却忙安慰道“师父受惊了!此马性情暴烈,多有得罪!”看着小和尚一瘸一拐地走回禅房,两人也转回上房。小沙弥掌上灯火,换上热茶。二人重新落座后,老和尚拐弯抹角地向书生提出借马去看远方的朋友,保证快去快回用后奉还。书生心中一动,但仍不露声色,谈笑如故,挥洒自如,轻轻巧巧地回绝了老和尚的要求。老和尚心中非常失望,脸上变颜变色,但他仍不甘心,只好和盘托出自己的心思。他告诉书生自己非常喜欢那匹红马,愿以重金相买,恳请书生割爱相舍。书生一惊,不觉心中好笑。他先重新谢过老方丈留宿之恩,然后将与马长期相处,感情颇深,马以人为朋,人以马为友,无论多少金银都不愿卖与他人的想法告诉了老和尚。老和尚无奈,只好作罢。
    二人一阵尴尬,书生非常巧妙地及时转到其他话题,谈来聊去,原来书生是老和尚童年时同窗好友之子。老和尚羞愧难当,连连向书生谢过;书生也知趣地托故告辞,到西厢房去休息。第二天早晨书生告辞启程,老和尚亲自相送至城北的七里铺,并赠送一百两白银做川资路费。他对书生叮嘱道:“贤侄!前途保重!但愿得科场如意,老衲恭候佳音!回转家中多多拜上令尊、令堂大人。千万、万千莫提买马之事!”至今,新城附近乃至整个新城县(今高碑店市)境内,仍把“莫提买马之事”做为忌讳某事或忌讳说某事的口头禅。

    哈哈,高碑店市的传奇故事还真是不少,看来时不时的得汇集过来,也好让关爱高碑店奉献高碑店建设高碑店的人们增加一点身处此地的自豪感啊!

(全文基本上依据张志辉先生之开善寺传奇改就,感谢张先生了,也期待着张先生有更好的关于高碑店的传奇故事问世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