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道德洁癖”的眼光审视社会
(2013-12-03 19:31:20)
标签:
杂谈 |
不要用“道德洁癖”的眼光审视社会
惠铭生
四川达州“讹人老太”事件尘埃未定,如今再曝“老外扶大妈”“罗生门”—— 12月3日上午,网媒曝光“老外扶大妈被讹”的新闻,说是在北京,一名东北口音女子摔倒不起。外国小伙搀扶时,却被女子一把揪住,坚称被外国小伙撞倒并让其负责,外国小伙被急哭。最后在双方调解下,外国小伙不得不给付1800元“医药费”……
有图片,有文字,让人不得不相信:好心人被讹的闹剧继续上演“连续剧”,不过,这次讹诈的却是外国人。此新闻甫出,顿时惊爆网友眼球,并迅速传播和发酵,对讹人的女子予以如潮般的斥责和嘲骂。
然而,当天的《新京晚报》澄清、证实:“老外扶大妈遭讹1800元”与事实不符——该大妈的确被老外撞倒,但并非碰瓷。目击者称,老外驾驶无牌摩托车撞人后,用中文辱骂被撞者。
同一新闻,两种完全不同的表述,一时间,让公众陷入思维混沌中,无法判断。但相同的是,对于这起“讹人事件”,公众依然陷入道德焦虑之中。
其实,在笔者看来,不管是“老外扶大妈遭讹”,还是洋小伙撞人无理逞凶,我们只需以平常心理性看待,不值得大惊小怪。试想,北京有两千多万人口,人口素质参差不同;城市那么大,彼此发生蹭蹭刮刮、乃至讹人的事,实属正常,不必过度解读。
仍以“搀扶老人被讹”事件为例!虽然这种龌龊事“屡屡”发生,但一年到头,毕竟屈指可数。做好事反被讹行为固然可恨,但全国这么大,城市、人口这么多,发生这种“奇葩”的概率微乎其微。细算算,这比摸彩票、晴天打雷劈死人的概率恐怕还低。像这样的咄咄怪事,在一座城市恐怕十几年、几十年遇不到一起。
再如最近发生在西安一公交车上的事,一老人索座未成,就口出脏话,一屁股坐在女孩身上,结果引发公众热议,甚至上纲上线,上升到谴责一个群体“为老不尊”的“高度”。但我们想想,像这位无德老人,全国能有几个呢?寥寥无几!因为一个老人的无德,而归咎于“为老不尊”,这对其他老人,公平吗?!
我们再外延、审视一下其他领域,如医疗领域,极个别医生无医德,或是出了点医疗事故,结果就抨击医护人员整个群体,但我们的身边好医生,比比皆是;城管暴力执法现象的确有,但多数城市的城管默默无闻,维护城市的环境秩序……
所以说,在当今社会,正面的东西,要远远多于负面的东西。只是,在“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偏颇新闻追求下,媒体在片面追求可读性、吸引百姓眼球时,过滤了社会正能量的东西,过于放大了负面的新闻,虽然,这些负面的,是极个别的,甚至是百年不遇的。而公众呢?往往习惯用挑剔的,甚至用道德洁癖的眼光审视、评价这个社会。但社会是复杂的,美丑共存,社会不可能完全摒弃丑陋和邪恶。
即便在美国,像校园枪击案这种极端的案件频频发生,见证它也不是王道乐土。不要用“道德洁癖”的眼光审视社会,不是说要迁就、纵容诸多的社会不良,而是强调理性认识,正确看待,既不过度放大,也不刻意渲染;要以事论事,不要混淆个别与普遍的辩证关系,否则,就会误导社会舆论,污名甚至妖魔化一个群体,唱衰这个社会。这是必须警惕的!也应该成为社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