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渲染“XX悲情”需要懂一点常识
(2013-04-27 17:29:39)媒体渲染“XX悲情”需要懂一点常识
惠铭生
微博@鄂商-老季:在武汉发展大道唐家墩车站附近的十字路口,天桥下的积水很深,也很脏。这位女环卫工居然打赤脚扫污水!我路过便顺手拍了照片,环卫工的精神令人感动。几经周折,记者昨天在唐家墩车站附近找到了这位赤脚环卫工,她叫陈素珍,今年55岁。事实上,几乎凡遇有积水,15年来她都会打赤脚扫,即便在寒风刺骨的冬天,她亦如此。( 4月27日《武汉晚报》)
围绕环卫工那双脚,这篇视角独特的千字文图文并茂,写的声情并茂,估计能感动不少读者,甚至声泪俱下——这篇报道写得很悲情。
无论哪个城市的环卫工,生存状况都很不易,如工资低微,福利待遇、劳动保护差,工作环境恶劣,甚至屡屡遭受歧视等,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对此,我们应该呵护这些城市“美容师”,尽量提高他们的劳动报酬与待遇。比如,环卫部门能否为赤脚清扫积水的环卫工们定期提供一双雨靴。
但我想质疑的是,除了在冬天赤脚清扫积水残酷外,记者希望环卫工怎么清扫积水呢?难道,环卫工穿皮鞋或胶鞋干活?!不管穿啥鞋,不管谁趟这些积水,都得湿鞋、湿脚,与其湿鞋干活,还不如光脚,这是常识,就如我们遭遇雨水天气,过马路了,咱也得脱鞋。在我看来,这篇“环卫女工怕费鞋赤脚扫积水”的新闻写得过于矫情,过于悲情。
最近,还有两则新闻写得很悲情——
一则是,两民工午休席地而睡,结果诸多媒体“上纲上线”,将其“上升”为中国梦的高度,称“中国梦有时只是一张床”。看镜头,民工午睡的环境的确“悲催”——浑身灰尘,头枕台阶,席地而睡。但是,午间小憩,只要有点时间,能迷糊一会,民工就很幸福了!假如说,民工午休先洗个澡,换身衣服,再有一张床,你认为这现实吗?拿不现实的事“说事”,那是无法兑现的“中国梦”。在城市,这样的“镜头”不少;在农村,这样的“镜头”更多,农民在田间地头午休,不都是席地而躺、在太阳的抚慰下酣然而睡吗
一则是,安徽某小学为了防止学生在月考时作弊,让学生到室外考试。因为室外没有课桌椅,部分学生要么趴在地上,要么席地而坐参加考试。结果媒体评论“上纲上线”之程度,让我读了浑身起鸡皮疙瘩,篇篇都是主观臆断,批评教育投资“瘸腿”,说不尊重学生人格,剑指当下教育粗暴,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云云。我是农村考学出来的孩子,对于那景那情,我小时经历不少,且深有体会——趴地或是蹲地考试,老师不会当回事,学生也不会当回事,甚至感觉好玩,哪像一些媒体说的那么玄乎。
行笔至此,我又想起最近和朋友去曲阜旅游的一次经历。游完孔林景点,我与朋友乘坐一辆脚踏三轮车回市里。车夫有五十多岁,看他很费劲地蹬车,我颇为不忍心,问他累不累,并说了我的想法。结果他说,你们坐我的车,是我最渴望的,我累但我能挣钱,谁都不坐我的车,我挣不到钱,那才是我最焦虑、最伤心的了。
车夫的话对我感触很大。环卫工赤脚扫水,民工席地睡觉,学生趴地考试……假如一些媒体人稍微有点生活常识,正视一点现实,尤其是能设身处地站在受访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就不会写出这样有悖常理的悲情故事。这种主观臆断式的“悲情”写法,不仅会让受访者尴尬,也会人为割裂社会关系,制造社会矛盾。
每一个人的生活境遇不同,对幸福感的理解也不同,记者不能用自己的生活、幸福标准去衡量寻常百姓。媒体过于渲染“XX悲情”还是少一点好,否则,恐怕会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