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污名化”时代的情绪蔓延需要高度警惕

(2012-09-25 17:38:57)
标签:

杂谈

 “污名化”时代的情绪蔓延需要高度警惕

惠铭生

湖南省委党校人口研究所学者豆小红做过一个相关研究。按地域、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指标,他抽取了几组湖南高校毕业生样本,分析其职业发展家庭出身之间的关系。75.71%受访者认为:父辈职业地位很大程度决定子辈职业地位。( 925日《潇湘晨报》)

说实话,我对于“出身决定命运”之类的调查研究很反感,甚至认为其哗众取宠,矫揉造作,有对社会“污名化”、混淆社会视听的嫌疑。

之所以给这类的研究扣如此唬人的“帽子”,原因是,纵观中外、古今,恐怕没有哪个朝代、哪个国家能避免“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样的景象。譬如,美国政界的肯尼迪家族、布什家族,日本政界的小泉家族、安倍家族、麻生家族、鸠山家族、福田家族……哪个家族的子辈为凡夫俗子?商界、学界等领域里子承父业的绝不希奇。当然,当然,从一介平民崛起,而大有作为的也不少,如美国的政界要人奥巴马、骆家辉,韩国前总统卢武铉等。

在中国也是,父辈职业地位决定子辈职业地位的现象的确存在,但从农村、工人家庭走出来的“穷二代”,大有作为并取得耀眼瞩目成绩的,更是俯拾皆是。看看我们的周围,有多少成功人士不是“草根”出身?

其实,“出身决定命运”现象未必一文不值。“出身好”的人,“天生”人脉资源丰厚,而且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与熏染,他们在学识、阅历、人脉方面,在很多情况下,真的不是寻常人家子女所能企及的。对此,我们要正视、接纳,而不能简单否定,一棍子打死。虽然一些公考出现一些“萝卜招聘”、“拼爹”闹剧,但毕竟是少数,相对于全国每年招考那么多的公务员而言,只能算是凤毛麟角,切不可用放大镜无限放大这些“丑闻”,进而主观臆断,简单否认“凡进必考”的公务员招考制度。

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先进与落后并行,丑陋与美好并存,有些社会丑恶,不是当今独有;有些社会毒瘤,也不是当今社会土壤孕育。譬如见死不救,见老人摔倒不搀扶,类似现象现在有,过去也有,要不,鲁迅笔下的“围观论”从何而来?譬如人人诟病腐败行为,“仇官”、“仇富”现象,社会阶层固化,社会分配不公等等,纵观历史,环顾世界,诸如此类的社会矛盾,也都不是时下中国的“特产”。

然而,当今的社会,有些人、有些媒体习惯给一些社会不好的东西,如官场上的腐败、道德的滑坡、职场上的“拼爹”,社会上的“仇官”、“仇富”行为……一股脑儿地 “标签化”、“污名化”,让社会公众形成一些错觉——认为当今的诸多社会矛盾与丑恶,都是当今社会制度与社会管理惹的祸,并形成一种灰色的情绪在社会蔓延,让公众抱怨社会,抱怨政府,甚至仇视社会。

但是,社会进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历史发展到今天的中国,虽然社会充满着各类矛盾,虽然还存在种种的不公平,虽然还有各种丑陋的东西会沉渣泛起,但不能由此一叶障目,否认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遮蔽社会比丑陋多得多的美好事物。在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将社会所有不公与丑恶一扫而光、清理殆尽,实现社会大同。当然,我们应该一刻也不停歇,努力向前,朝着社会文明与进步……

科学认知世界的方法是一分为二,客观公正,无视社会进步、一味“污名化”、“标签化”这个时代,是一种自戕行为,无益于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这种情绪的蔓延需高度警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