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分之一工程款用于行贿”不是一个传奇

(2011-12-11 18:42:36)
标签:

杂谈

“三分之一工程款用于行贿”不是一个传奇

惠铭生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厅预防处对记者表示,部分工程项目三分之一工程款被用于行贿。由于作案手段日趋隐秘、举报概率过低导致受贿多查处少,加之对行贿打击力度不够,使得腐败分子“安全系数”高。(1210日《法制日报》)

工程款是经过科学预算的,包含材料费、人工费、管理费等,这几年因市场竞争激烈,压制压价现象比较普遍,工程款利润微薄,即便把全部工程款用于工程建设,利润一般在10%以下,甚至仅有2%左右。假如“三分之一工程款被用于行贿”,施工方弥补并赢利的途径只能是大面积偷工减料,或是购置劣质材料,以次充好,抑或是拖欠人工费。在我国, “豆腐渣”工程为何那么多?质量安全为何频发?农民工欠薪现象为何铺天盖地……“三分之一工程款用于行贿”这个现实告诉我们:都是工程“回扣”惹的祸。

其实,“三分之一工程款用于行贿”不是一个“传奇”。最近深圳6座天桥维修工程被爆有质量问题,就有知情人回应:该工程预算160万元,层层转包后,到施工方手里不过25万元。160万元比25万,“回扣”竟然占到近9成。既然行贿才能承揽工程成“潜规则”,那还会有多少工程的发包能经得起“糖衣炮弹”而“独善其身”?“部分工程项目”这种语焉不详的表达的背后,恐怕隐藏难言的潜台词——“三分之一工程款用于行贿”仅是部分工程项目,三分之一、五分之一,乃至二分之一甚至占比更高比例,皆有可能。假如都包括进去,有工程款行贿现象的项目,会不会占到“绝大部分”呢?

说起工程腐败,我们往往认为“传奇”在于掌管权力的官员与承包方之间联袂上演的腐败闹剧。其实则不然!工程款不用于工程建设的“传奇”还在于奸商的层层转包。资质借用和工程层层分包的泛滥,也是大肆切割瓜分工程款的主要路径。现在业内人士都知道,借用他人资质承揽工程,要缴纳所谓的“管理费”,占到工程款的3-6%左右;而工程每非法转包一次的“市场价”约为5%左右。在这种“潜规则”下,像吉林那段投资23亿元的铁路工程沦为“骗子承包、厨子施工”;像一些重点桥梁工程、工程设施建设,最终由几支农民工队伍担纲主力军,哪还算是“传奇”故事?

多年来,我国出台了很多法律法规,比如《建筑法》、《招标投标法》等,也完善了各种制度,比如全国各地都建立起规范的建筑有形交易市场,对较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等。也就是说,规范工程承发包,杜绝腐败,我们素来不缺法律,不缺乏制度,也不缺监管部门,但这些法规与制度,竟然沦为摆设;众多监管部门,形同虚设。所以,“工程上马,干部下马”、工程建设领域“前腐后继”也不是一个“传奇”。

“三分之一工程款被用于行贿”“传奇”在哪?就是因为监管部门被市场违规行为牵着鼻子走,甚至沆瀣一气,沦为帮凶。假如都能严格依法行政,恐怕没有多少漏洞可钻。假如严格监管,何来工程发包藏污纳垢,甚至层层分包?

在利益的驱使下,浊气弥漫的工程市场不会“自净”,只能依仗执法部门的严格依法监管予以“澄清”。当全社会为“三分之一工程款被用于行贿”纠结和愤懑时,我们更应该剑指监管部门——法在手,权在握,工程建设管理的职能岂能闲置和失守。

 12月12日发《新华每日电讯》、《珠江晚报》、《嘉兴日报》人民网等媒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