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评热点变化“读出”公众审丑疲劳之悲怆
(2011-10-30 17:16:20)
标签:
杂谈 |
从时评热点变化“读出”公众审丑疲劳之悲怆
惠铭生
记者在湖南衡阳市霞流冲煤矿现场采访了解到,29日下午6时多发生的瓦斯爆炸事故最新确定有28名矿工遇难,6人经过营救生还,被送到医院救治,目前仍有1人被困生死不明,4支救援队伍共40余人正在进行搜救。(10月30日新华社)
最近几个月,矿难又在频发,除了湖南这起矿难外,还有山西朔州矿难,10人死亡;河南焦作矿难,7人遇难;云南曲靖矿难,死5人;四川曾家沟矿难,12人遇难……然而,媒体对这些矿难相当“冷淡”,多是用寥寥数字简短报道一下。很少有哪个时评人再仗义直言,对矿难再评头论足,振臂呐喊。
然而,前几年却不是这样的,无论是王家岭、陈家山矿难,还是七台河、綦江矿难……每发生一起矿难,都是时评关注的焦点。时评人用理性的头脑,激扬的感情、犀利的语言,鞭挞“带血的煤炭”和“官煤勾结”等丑陋行径,剖析矿难发生的罪魁祸首。也恰是媒体的热切关注,所以每发生一起矿难,几乎都能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特别是官方的重视。
但始料不及的是,无论媒体多么关注,谴责的声音再响亮,矿难还是一起起地发生,刺痛公众的神经,久之,公众审丑疲劳了,时评人写倦了,各种媒体也认为矿难司空见惯,实在也认为不是“新闻”了,于是,时至今日,矿难即便频发,也少有人给予关注。
笔者从1993年开始关注时评,为媒体撰写时评,后来又到一家党报担任时评栏目的主持。回顾多年来时评关注的热点焦点话题,我惊奇地发现:矿难被媒体“冷落”不过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时评像一阵风,风吹之后,一切风平浪静,激不起半点涟漪。而且,虽然“风风不同”,但基本上是殊路同归。
多年来,时评除了关注矿难之外,关注过的其他话题还有很多,比如中国医改教改、“三公消费”、强拆、拦访、城管暴力执法、农民工讨薪、职工权益保护、官话“雷语”、“萝卜招聘”,还有食品安全、工程质量等等,时评人笔之所触,几乎无处不有,无不将一些丑陋的东西揭批的体无完肤。但时至今日,这些话题相继成为“老话题”、“旧话题”,虽然问题依然存在,甚至大行其道,但时评人却写烦了,写烂了,说理说透了,以至于无话可说,无言以对,甚至连生气、愤怒的情绪都提不起来了。
应该说,时评关注的话题,往往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话题,可谓是民情民意的风向标。但一起起潮水般的舆论批评,往往触及不到一些社会丑恶现象的皮毛,犹如一块石子,投入到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潭,不见半点声响。黑暗的继续黑暗,丑陋的依然丑陋。一些时评人,像堂吉诃德挑战大风车,最终都败下阵来,以至于不少时评人动辄自嘲地感喟:自己过去发表过的时评像是一堆“垃圾”。或许,因为无用,才是垃圾。
时评的功能之一应该在于批评和监督,并且给人以思想和启示,特别是通过理性表达建议,为决策者提供智慧和智力支持,防止和杜绝同类事件的一再发生。然而,时评曾经关注的热点一一“退热”,根在公众患上审丑疲劳,媒体也就没有了关注的理由和市场。
种种社会毒瘤未剪除,公众却失去了关注的热度,时评人失去了抨击的热情,我们犹如温水煮蛙,对社会丑陋行为慢慢“见惯”,甚至熟视无睹了。所以,面对诸如对公款吃喝、行贿,欠薪、豆腐渣工程、问题食品等等,鲜有人感觉奇怪,更别说愤怒了。
社会变革必须与社会舆论形成互动。一个社会只要藏污纳垢,有不合理不公平的事物,就必须剪除和矫正,否则,这个社会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危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现在我们从一个个时评热点变化,读出了公众审丑疲劳所带来的社会悲怆和危机,希望能引起全社会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