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本成“秘密”隐藏政府多少难言之隐?

(2006-01-11 16:14:24)
 

成本成“秘密”隐藏政府多少难言之隐?

惠铭生

一年高达数百亿元的大学收费,竟没有几个人能够说得清是根据什么标准收的。新华社记者最近采访了大量教育界人士,试图探究大学收费的标准,却发现这是一团乱麻。对此,多年一直潜心研究教育问题的熊丙奇教授说,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成本如何计算,至今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也没有经过任何科学论证。目前,要求高校收费举行价格听证的呼声越来越高(新华社1228日报道)。

依笔者的猜测,成本,应该成为2005年度的“关键词”,因为在这一年,一些垄断行业刻意隐藏垄断对象的成本,其中,最为典型的有房地产业的楼盘房价成本清单、高校教育成本以及供热、供水等公用事业成本,伴随社会要求举行价格听证的强烈呼声,成本成“秘密”也蔚然成风。面对社会公众与房地产商、高校以及公用事业这些“强势”单位,处于“弱势”地位的众多消费者除了呼吁之外,似乎束手无策,无能为力。但是,让公众百思不解的是,作为赋有社会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面对垄断部门与社会公众的博弈,缘何三缄其口,保持“中立”?

表面上看,隐瞒成本,操作价格,赢取暴利的是那些垄断部门,其实,诸多垄断部门对成本秘而不宣的背后,隐藏着政府众多“难言之隐”。

首先说高校教育成本。按道理说计算起来并不难,无论是按实际成本,还是按日常的运行成本,解决计算这种技术性上的问题并不难。对此,复旦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熊庆年说,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众多教育专家一直潜心研究大学教育成本,但大多尚处于“毛估估”核算阶段,大学的财务信息和资产运转信息是绝对保密的,一点儿也不透明,“教育专家们很少能从学校得到相关信息,这直接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这话本身有漏洞,倘若政府审计部门要审计,大学的财务信息和资产运转信息无权、也不敢“绝对保密”。但是政府缘何不介入,破解大学收费“秘团”?对此,我们不妨从前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的一番难言之隐中找到答案,他说:“目前维系中国高等教育正常运转的经费大约需要4000亿元,而国家现有的实际投入只有800亿元,高校现在向银行借贷的总金额已经超过了1000亿元,差额部分就是各高校靠收学费填充的。”假如按此计算,我国高校要保持正常运转,除了偿还1000亿的银行贷款及利息,还要硬生生从学生的口袋2200亿元的“差额”。至此,一切自明——政府对高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高校被“逼良为娼”,唯一的途径只能是一再“没有标准”的收费,把本来应该由政府投入的高校教育经费转嫁到学生身上。因此,目前高校中流传着一种说法,很形象地比喻高校这一“无奈”的现象:“现在不是政府在办中国的高等教育,而是中国的高校在办中国的高等教育。”说白了,高校倘若如实向公众公布真实成本,高校可以不收费,学生可以少交纳学费,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政府成倍加大高校教育投资就是,但政府能承担得起吗?所以,对于高校的“乱收费”,心知肚明的政府有关部门只能“装糊涂”了。

其次说房价成本清单自从7月初福州市物价局向社会公布房价成本清单后,房价成本清单无异像一枚重磅炸弹,在房地产界会掀起轩然大波,撬开了房地产业“黑幕”的冰山一角。但遗憾的是,很多地方政府并不呼应,房价成本清单公布没有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在很多省市,房价成本仍是牢固的“秘密”,对此,地方政府也有“难言之隐”,那就是房地产的热与不热,关系到地方的诸多利益:从GDP指标、财政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到吸纳就业等方方面面。所以,有的地方政府只为“有钱人”服务,只为自己的政绩与仕途着想,而不顾及群众的呼声和利益公布房价成本清单。

再者就是城市热、水、电等价格成本。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供电、供水、供热等部门几乎丧失其社会公益属性,完全嬗变为赢利性行为。于是,水、电、煤、气等与公众息息相关的用品价格一路飚升,价格听证成为一种走过场的形式。对此,公益事业不公益的背后,是政府将这些部门推上市场后,做了甩手掌柜,听任市场化运作,基本没有政府资金的注入,致使有些公益单位的公益性荡然无存。

从经济学上讲,“事物”是有价的,交换必须遵循公平、公正、合理等原则;从法律上讲,公众在购买房产、交纳学费,或者交纳水、电、气等费用时,公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但是,我们几乎从每一项成本之所以成为“秘密”的背后,都能看到有些政府部门的“难言之隐”。这正常吗?

民意不可欺!成本成“秘密”,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侵犯,也是对对公众财产的侵夺,不但降低公众的生活水平,而且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对此,政府岂能等闲视之?

发表于《济南日报》理论版和《燕赵都市报》时评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