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的寓言

(2008-03-08 13:34:43)
标签:

我记录

我的事业梦想

两会

圆明园

复旦

周杰伦

姚明

王治郅

乡村爱情

禽流感

陈冠希

阿娇

房价

雪灾

杂谈

分类: 杂文随笔
《孟子》的寓言《孟子》的寓言

 

孟子时期的诸子百家到处宣扬各自的思想学说,游说诸候。他们都企图说动诸候采用自己的治国方略,为了增强论辩的效果,他们便引用许多历史实事和民间故事,并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加工改造,于是在当时的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出现了许多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寓言故事。孟子讲“仁术”,比较抽象,齐宣王听不懂,孟子便讲了一个“以羊易牛”的故事,使之茅塞顿开。

孟子的晚年和弟子一起写了《孟子》一书。《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即以民为本的王道学说。其中有十多则精粹的寓言,主要是为了阐明他的主张或进行辩论而创作的。

孟子在《五十步笑百步》中说:战鼓齐鸣,短刀相接的时候,有的士兵向后逃跑了五十步,有的跑了一百步。五十步的讥笑一百步的是逃兵、胆小鬼。

这是孟子向梁惠王讲的,其目的是含蓄地告诉梁惠王和其它诸候一样都实行的暴政,即使有时施些小恩小惠也不会改变事物的本质。

《攘鸡者》讲,有一个人经常偷邻家的鸡,有人对这个偷鸡贼说:“你这样做,不是君子所为呀!”偷鸡贼说:“我准备减少偷鸡的次数,每月只偷一只,等到明年,我就洗手不干了。”

“攘”窃取、偷的意思。孟子用这则寓言直接批评苛重的赋税。他把贪婪的统治者比喻成偷鸡贼,明知错了,还要借故拖延,不肯改正。

《揠苗助长》又叫《拔苗助长》。说宋国有个人很担心自己种的禾苗不生长,便亲自动手把每棵禾苗都往上拔拔,累得他筋疲力尽。回到家后,他对家人说:“今天累得不轻,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的儿子听说,赶快跑到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谁违反自然规律,谁就会受到惩罚。

《庾公之斯》讲的是郑国派子濯孺子进攻卫国,卫国派庾公之斯反击。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疾病发作了,不能拉弓射箭了,我死定了!”接着,他问驾车的车夫:“追我的是谁?”车夫说:“庾公之斯。”子濯孺子道:“我死不了啦。”车夫说:“庾公之斯是卫国最好的射手,先生说死不了啦,这是为什么?”子濯孺子答道:“庾公之斯是跟着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跟着我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正直的人,他的学生也一定是个正直的人。”庾公之斯追了上来,他问子濯孺子:“先生为什么不拉弓执箭呢?”子濯孺子回答:“今天我的疾病发作了,不能拉弓执箭了。”庾公之斯说:“学生跟着尹公之他学箭,尹公之他跟着先生学箭。我不忍心用先生教的技术来害先生。虽然,今天的事,是两国之间的事儿,所以我不敢违抗。”庾公之斯说着,抽出箭,在车轮上敲掉箭镞,射了四支箭便回去了。

这则寓言是告诫人们,交朋友要选择正直的人。

《墦间乞食》,墦即坟墓。说的是齐国某人有一妻一妾,齐人每天独自外出,总是酒足饭饱而回。妻子问他同谁在一起吃酒,丈夫说都是些有权有势的富贵朋友。他的妻子对妾说:“咱的男人出外,总是吃饱酒肉而回,我问他与谁在一起喝酒,他说都是些富贵朋友,可我们从来没见过有富贵的朋友到家来找他呀。明天我要偷偷跟在他的后面,看看他究竟和谁在一起喝酒。”第二天一早,妻子悄悄跟在丈夫后边,只见丈夫穿过都城,没有一个相识的人同他打招呼。丈夫直接来到城东的墓地,寻找人家祭祀死人剩下的酒肉,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妻子回到家对妾说:“丈夫是我们终生依靠的人,没想到他竟是这样的人!”妻妾相拥而哭。丈夫不知这些,洋洋得意的从外边回来,还在妻妾面前装出骄傲的样子。孟子借这个寓言讽刺和嘲笑那些以不正当手段谋求富贵利益的官僚。把他们夸口、无耻、得意洋洋的嘴脸,描写的细腻逼真,令人过目不忘。

《校人烹鱼》是讲春秋时郑国的执政大臣子产,接受了人家送他的活鱼,他把活鱼交给管理湖泊的小吏让他放生。校人即管理湖泊的小吏。小吏偷偷把鱼煮吃了,然后向子产汇报说:“刚把鱼放进池子时,鱼懒洋洋地,不一会儿就活跃起来,向远处游去了。”子产说:“去了它该去的地方啊!”小吏出来后说:“谁说子产聪明,我把鱼吃了,他还说鱼‘去了它该去的地方!’”这则寓言告诉人们,骗人的话往往有合乎情理的伪装。

《学奕》,奕是围棋。奕秋是全国最会下围棋的人。让奕秋教两个学生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听奕秋讲课;另一人虽也在听奕秋的讲话,心里却想着天鹅就要飞来了,该如何把天鹅射下来。这则寓言是说,虽有良师,学习是否专心致志,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此外,还有《琅与嬖奚》、《楚人学齐语》、《于陵仲子》、《孺子歌》、《逢蒙杀羿》、《冯妇》等。《孟子》中的这些寓言不仅在当时起到了劝诫君王的作用,而且还成为后世启蒙教育的好教材,有的则被提练为成语,延用至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