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年,从入冬以来阴雨天气。寒冷,我少出门,在家烦闷,为了锻炼身体,于2012年12月20日阴天灰蒙蒙,上午登乌山观赏风景,也锻炼了身体。
登上乌山几十层石阶,又走下20多层石阶来到“天香台”,眼看被“三友榕”的树根缠抱还好摩崖题刻的字没被遮盖。再登上7~8层石阶到了“三友榕”古树。
天香台
三十六奇之一。古时鸟石山有神光寺,座落于高耸石壁之上。寺内香火鼎盛,每日香烟弥漫,直抵云霄,游人伫立此台见之如临天宫仙境,故名天香台,另一说其名与福州茉莉花茶有关。










由“三友榕树”走前,就到了“天台桥”。上面是“冲天台”崖石刻有冲天台。即“放鹤亭”古址。
天台桥
三十六奇之一。天台桥又称雀舌桥,由一块两米多长、形似鸟舌的岩块凌空飞架于十多米高被称为“降魔石”的巨石之上、并与巨大岩壁之间成一座奇险天门,古时有蹬道穿门而过,乃上山必经之路。我记得前几年有多次登上乌山,就是在“雀舌桥”下穿门而过的。现今为了行人安全,而改成宽畅的石阶道而走上“道山亭”摩岩题刻处。
冲天台
三十六奇之一。即“放鹤亭”古址。据载,唐大中四年,刺史崔干于此险峻崖顶建亭,称“四向亭”,供人登高览胜。后因其在此放飞青田鹤,故改称“放鹤亭”,这也是福州历史上爱鸟放鸟活动的最早记录。至宋熙宁年间,时任郡守程师孟登览此处,有感青田鹤腾空起飞、回归自然的潇洒遒(音:仇)劲,文思涌动,挥毫篆书“冲天台”镌刻于崖石上。篆刻旁有清代凌瀚“古放鹤亭”题刻,以此作为“冲天台”的注解。








步下石阶观看了“黎公崖”,再登上石阶又见到“瀑布榕”。
黎公崖
山崖形同古代男子束发用的头巾,故也称“幞头石”。石上刻有六字“鸟石在,黎公在”楷书阳刻,乃纪念明嘉靖三十七年抗倭名将黎鹏举,郡人为其德而刻,故取名“黎公崖”。阳刻底部的阴刻是元朝至元年间所书,一阴一阳镶嵌的石刻相距两百多年,闽都唯一,世间罕见。
福州晚报,于2011年6月21日“三坊七巷·闽海神州”报载——《黎公崖阴阳摩石刻世间奇》:
□福州往事 ■林璧符 文/图
福州乌石山道山亭附近有两个著名景点:黎公亭和黎公崖,皆因纪念明代抗倭将领黎鹏举而名。黎公崖峭壁上的阴阳摩崖题刻是乌石山独有。
黎鹏举抗倭壮举
黎鹏举,字冲霄,祖籍安徽合肥,出生福建。明洪武年间袭职为泉州卫千户,在抗御倭寇战斗中屡立战功。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任汀漳守备;倭寇犯境屯兵漳浦后江土城,守御甚严。黎鹏举用计在城郊设下伏兵,以牛车装载粮草抵城诱敌;敌开城门突战,继而入伏中。黎鹏举率亲兵夹击,一举歼敌200余人。他被提升为指挥佥事后,移镇福清万安卫。同年(戚继光入闽平倭之前4年),倭寇从宁波、温州南下进犯福建沿海,烧杀抢掠,闽江口失守,福州形势危急。黎鹏举率师在马尾罗星塔、闽安镇一带与敌血战,收复闽江口五虎门后又顺闽江南汊追至长乐梅花、大金,八战八捷,使福州转危为安。接着,他又挥师北上,大败倭寇于三都澳焰岭,斩敌1560多人,焚溺无数,敌之巨舰利器尽毁。朝廷以功提升黎鹏举为参将,移守福宁(今宁德市);世宗皇帝嘉其忠勇,赐敕书褒奖。军中称他为“忠勇将军”。福州官绅在乌石山神光寺设宴祝颂暨欢送;在寺后幞头岩镌刻“乌石在,黎公在”六个大字,人称黎公崖;又在道山亭西建黎公亭,以为纪念。福州百姓祝颂黎公平倭功绩时说:“海枯石烂,惟将军寿无疆。”黎鹏举抗倭战功不止于闽,在江苏有上海之捷,在浙江有烈港之捷,还有临山、平湖、突石、啖浦之捷等。
黎公崖阴阳题刻
黎公崖在道山亭南侧下方约35米处。因巨石突兀,形状如古代缠着头巾的男子头像,故名幞头石。明代陈衎《黎公崖纪》载幞头石:“乌石山神光寺大殿后有峭壁,高广将十寻,嵌空而俯,翠色黯然。嘉靖年间郡中仕民铭其腰曰:‘乌石在,黎公在’,遂名黎公崖。游者望崖读铭,永怀往哲,未之暂忘也。”“乌石在,黎公在”,意即榕城护山乌石永远存在;黎公鹏举名字像乌石一样永留百姓心中。题刻在幞头石西向崖腰,从天台桥奇景西侧石坪下行39级台阶,仰望。摩崖高约4米,宽2.2米,楷书,纵2行,字径0.7米。该题刻有两个福州鲜有的看点:一是字为阴阳刻,即在阳刻字边加阴刻,使字体更加厚重,立体感更强。阴阳摩崖题刻是乌石山独有的人文奇观。二是将270多年前的一段元代摩崖题刻重叠覆盖,实属罕见。元代题刻摩崖高3.8米,宽1.9米,隶书,阴刻。正文:“天□□□,万方毕臣,礼我全闽,元帅之仁,邦人德之,镌崖纪绩。□□□□,□难□此。”旁款:至元□□侯官宰陈□□石道。文中“□”已被覆盖文字无考。据遗存分析,该段题刻为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侯官县宰陈石道对闽省军政要员、胡人元帅毕臣的歌功颂德。当时元胡的社会地位远在汉人之上。元末,福建发生始于泉州的亦思巴奚暴乱,蔓延至福州、莆仙,历时10年(1357~1366)终被镇压。福建行省参知政事陈友定配合平乱。明初,明太祖驱元胡得天下,反色目人排外思想高涨,影响深远。郡人以歌功黎公题刻覆盖元代歌功胡人题刻,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倾向的印记,也突显了黎公鹏举在福州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黎公崖为乌石山三十六奇景之一。巨石高约12米,腰围直径约8米;石崖下方南向约五分之一腾空,形成洞穴;崖壁长满石衣,颜色翠黑。幞头顶上有一条南北向小裂缝,石缝中长出两株榕树,树形似男子幞头上的发束。奇特的是两树一株是小叶榕,一株为笔管榕,根同而树异。黎公崖北向还有一段清光绪三十三年的记事刻:“丙午商校同学会会所”。摩崖高约1.8米,宽0.4米,楷书,纵1行。当时商校全称是“福建官立中专商业学校”,创办于1906年,为福建省教育总会最早设立的全闽公学。校址在乌石山神光寺,同学会(后来的学生会)设在黎公崖东侧的木构小平房。平房现已拆为平地。黎公崖西侧十几米开外有一座灰色的砖混结构两层楼房,是已故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旧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叶飞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时,全家人在此居住十余年。该楼房已列为近现代优秀建筑加以保护。
黎公亭始建明代
黎公亭位于乌石山脊中段霹雳岩左、道山亭西。明嘉靖年间为纪念抗倭英雄黎鹏举始建,屡有修葺。现有黎公亭为195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拨款重建,1980年重修,2008年再次重修。亭子长方形,石基础,水泥地面;亭高6.6米,宽7米,进深4米。单檐,九脊歇山顶;亭柱12根,方形,大红朱漆。北向及西向中间设门,其余周环美人靠。吊柱12根,柱头雕刻垂莲花朵;伏椽上驼峰、斗拱均雕刻精美图像;涂金抹朱,古色古香,庄重大方。“黎公亭”匾额由书法家蒋平畴题写;门联:“平倭御寇功昭日月,护国安民德绍春秋”黑底金字,林山句,戊子春日,鼎斋主人郑光中书。
黎公亭与周边奇石、摩崖题刻、古树林木相映成趣。奇石最有名的是霹雳岩,位于黎公亭西侧,相距仅七八步,为乌石山三十六奇景之一。它上大下小,不大的岩石上镌有7段自宋至清摩崖题刻。年代最早的是北宋“霹雳岩”榜书,楷体,字径0.45米。清林枫《榕城考古略》载:“程师孟镌霹雳岩,凿深寸许,劲直,石色如铁。”霹雳岩南侧的另一块石头被雷电所劈而分裂。文字最长的是南宋靖康之变后驸马潘正夫携吴国长公主及四个儿子南循,游神光寺、观李阳冰般若台铭篆书等记事刻。榜书有“寿”,“旧涛园”等。




“丙午商校同学会会所”九个字楷书,刻在岩石上。据2011年6月21日《福州晚报》报载:……黎公崖北向还有一段清光绪三十三年的记事刻:“丙午商校同学会会所”。摩崖高约1.8米,宽0.4米,楷书,纵1行。当时商校全称是“福建官立中专商业学校”,创办于1906年,为福建省教育总会最早设立的全闽公学。校址在乌石山神光寺,同学会(后来的学生会)设在黎公崖东侧的木构小平房。平房现已拆为平地。……
旁边,有株枫树五角枫叶红了。





(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