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放大桥上看人们垂约鱼蟹

(2012-03-04 10:44:21)
标签:

闽江

解放大桥

旅游

分类: 日志

解放大桥上看人们垂约鱼蟹 

昨天午睡后的四时许,又来到福州解放大桥,春回大地江中鱼活跃,目的携带渔具前来垂钓。

中亭街口和解放大桥

解放大桥上看人们垂约鱼蟹

解放大桥上看人们垂约鱼蟹

解放大桥上看人们垂约鱼蟹

解放大桥上看人们垂约鱼蟹

    桥头岸边还摆两条“万寿桥”旧石桥梁让人们欣赏。

解放大桥上看人们垂约鱼蟹

解放大桥旧称万寿桥。福州“万寿桥”,是闽江最早的跨江大石桥,有着悠久的历史。解放前要从城内、台江过闽江至南台岛仑山必经通过“万寿桥”和“洪山桥”——石桥。现今还遗留在解放大桥北面的桥下一石桥墩、桥头岸边还摆两条“万寿桥”旧石桥梁。据明代王应山《闽都记》载:“万寿桥,横跨台江,旧为浮桥,屡修屡坏。宋元佑间,郡守王祖道置田一十一顷七十二亩备修桥费。元时田入头陀万岁寺。大德七年(1303),头陀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桥,酾水为二十九道,上翼以石栏,长一百七十丈有奇,南北构亭二。至治二年(1322)落成。学士马祖常为记,刻‘万寿桥’三字于右”。1995年至1996年拆除重建为现代化大桥。

解放大桥交通车辆禁左行驶后,桥面畅通了。走到解放大桥东面人行道,心想向下游的江中垂钓,可是闽江开始涨潮了,只好边观景边往中洲岛方向走去……在解放大桥中洲段路边遇见渔民在地上摆摊有一盆小活虾出卖,是钓鲈鱼、翘鼻鱼的好钓饵,花了10无买了后怕小活虾缺氧而死,急急忙忙穿过解放大桥西边桥而返程中,看到了中洲岛西方的建筑、仑前山洋房、头陀万岁寺、临水陈夫人庙,通往江心公园的吊桥和三县洲大桥的轮廓。桥面上又看有人在桥栏上放着多门的轮竿钓毛蟹,他今天初来到就连连钓上蟹,我还拍照了他塑料桶里钓上来的小毛蟹。

闽江开始涨潮了水流平缓。前方是闽江大桥、北江滨、闽江旅游码头和中洲岛。

解放大桥上看人们垂约鱼蟹

解放大桥上看人们垂约鱼蟹

解放大桥上看人们垂约鱼蟹

解放大桥上看人们垂约鱼蟹

解放大桥上看人们垂约鱼蟹

解放大桥上看人们垂约鱼蟹

解放大桥上看人们垂约鱼蟹

解放大桥上看人们垂约鱼蟹

解放大桥上看人们垂约鱼蟹

    解放大桥东面护栏边,闽江水涨潮了还有人在垂钓不久他就离开……闽江水涨潮向上游流,北面护栏边有俩人向江中垂钓。

解放大桥上看人们垂约鱼蟹

解放大桥上看人们垂约鱼蟹

解放大桥上看人们垂约鱼蟹

解放大桥上看人们垂约鱼蟹

解放大桥上看人们垂约鱼蟹

解放大桥南端(原仑前桥上)看闽江下游。

解放大桥上看人们垂约鱼蟹

在中洲岛桥面边买了后怕小活虾缺氧而死,急急忙忙穿过斑马线到解放大桥的西边桥面返程中,看到了中洲岛西方的建筑、仑前山洋房、头陀万岁寺、临水陈夫人庙,通往江心公园的吊桥和三县洲大桥的轮廓。桥面上,又看有人在桥栏上放着多门的轮竿钓毛蟹,他今天初来到就连连钓上蟹,我还拍照了他塑料桶里钓上来的小毛蟹。

解放大桥上看人们垂约鱼蟹

解放大桥上看人们垂约鱼蟹

解放大桥上看人们垂约鱼蟹

解放大桥上看人们垂约鱼蟹

解放大桥上看人们垂约鱼蟹

解放大桥上看人们垂约鱼蟹

解放大桥上看人们垂约鱼蟹

解放大桥上看人们垂约鱼蟹

当我返程走到中亭街路口至公交“省皮肤病院”站,乘上闽运319公交车时,黄昏时候公交高峰期中,乘客众多车厢内拥挤,当我进入车内就有一位女青年起立让坐于我,她见老年人站不稳还扶我坐稳坐椅,她仍挤在人众中,让我思念起“雷峰”,当今活的“雷峰”就在我的身边乐于=助人方便做好事,社会和谐精神可佳,年青人亲切地关照老人!

解放大桥

据网络“百度/百科名片”简介:

解放大桥原为万寿桥和江南桥,旧为浮桥。元大德七年(1303年),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桥,元至治二年(1322年)完成,前后历时20年。石桥全长170丈,原来石墩、石梁基础为乱石堆筑,桥下砌有水道29孔,后因修缮增至32孔。桥上砌石栏,刻有“万寿桥”三字,桥栏石柱刻姿态各异的小狮。桥两端建有石阶、亭子。万寿桥建成之后,南端也相继兴建9孔木石混合结构桥梁,石梁5孔,木梁4孔,名江南桥,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被大水冲毁,何际述兄弟捐资兴建石桥。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0db2c9cadd8a8d0ef21fe7af.jpg

万寿桥自明天顺至清道光的370年间,历经5次大修建,其中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又重砌石栏。民国初年,随着马路的开辟,将两桥桥墩加固,桥面石板略加平整,以适应车辆通行。民国19年(1930年),福建省建设厅将万寿桥至青年会填江造地的地价作为改造万寿桥、江南桥的费用,将北岸缩填5孔,桥面在原有石梁上面加铺钢筋混凝土

梁板,两侧加宽人行道,石栏改钢筋混凝土栏杆。改建后两桥仍为中洲隔开,万寿桥长335米,江南桥长94.5米,两桥宽度均为9米,其中车行道6米,两旁人行道各1.5米。改建工程由日本大和工业株式会社承包,改造桥面及修造桥脚工程共费大洋145275元。

抗日战争期间,万寿桥数受轰炸,有一孔被毁后修复,另一孔被炸未中,桥基受震沉陷,经几次特大洪水冲击,桥墩倾倒,桥面下陷折裂,抗战胜利后又加以修复。

1970年,福州市政府投资45万元进行改建,采取桥上架桥的形式,保持原有元时石梁桥和民国钢筋混凝土桥面。改建后的大桥跨越中洲,把万寿、江南两桥联成一体,全长558.1米。桥面架宽到11米。桥身抬高到13.69米(增高4米),保证洪水期交通畅通。增设的通航孔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简支梁,跨径38米,梁底标高11.7米,300吨以下船只可顺利往来,增强大桥通航能力。

修建

宋代闽江的江水涛涛,十分开阔,自仓前山一直到现在的"小桥头",把江面分成三段,"日

暮归路偏路远,途穷唤渡过江边",南北交通被汹涌的江涛所阻,人们渴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那时的人们除了运用舟楫载渡之外,别无选择。浮桥是宋朝福州人王祖道(?-1108年)倡建的,王祖道是宋代元祜崇宁年间,曾两度担任福州太守。王祖道用120只木船,架设浮桥,船上铺厚木板,宽一丈一尺,两边设扶栏,并在南、北、中建3个亭子,供行人憩息。台江水急,每船皆用粗大藤缆分别紧固于江中所植的石柱上。绍圣六年(1094年)10月完工,亲自撰文记之。并把余钱三千九百万缗,分别城郊3县僧寺,"俾岁取息,以待缺敞修建"。王祖道在福州任职10年,建了台江浮桥,终于第一次跨越闽江,实现人们步行大江南北的千载宿愿,百姓称便,功不可没。当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福州在其《游记》称赞说:"这城的一边,有一条一英里宽的大河,河上有一座美丽的长桥,建筑在木筏上面,横跨河上"。诗人陆游踏上浮桥,写下《渡浮桥望南台》-诗,赞颂:"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船横系大江心"的征服闽江的壮举。

由于江阔流急,风大浪高,浮桥被冲垮。宋崇宁二年(1103年),王祖道再任福州知州时,又发起募集建石桥,绍兴十一年〔1141年〕将浮桥改为石墩桥,这种桥,用石条叠砌,左右无护栏,只用石条列立于水中,有诗说:"危桥临中流,浊浪击寒石。策杖此经过,跳墩谁停立。"所以群众叫它为"跳墩桥",江阔水深,桥长且窄,往来行人不便,又很危险。

元朝大德七年(1303年),万寿寺的陀王王法助立志改建为石桥,王祖道在建桥同时,还置田十一顷,以其田租收入作为建桥经费,并由万寿寺头陀负责管理。法助四处募集资金,并派徒弟吴道可上京奏明圣上,得到成宗铁木耳可汗的嘉许,奉旨修桥,投入资金多达数百万贯。元大德七年(13O3年)动工,可惜大桥尚未竣工,89岁的法助却已辞世。其徒吴道可等继续主持建造。大桥前后建造共花了十九年时间,于元至治二年〔1322雪年〕才告全部竣工,后人为了纪念万寿寺和尚王法助的功绩,便把这条大桥命名为

万寿桥。由元朝监察御史马祖常题写"万寿桥"三字刻于桥上。并撰写《敕赐弘济大行禅师创造福州南台石桥碑铭》,赞扬法助和尚修桥的功绩。

整体结构

万寿桥全长391米,宽4.5米,桥下有36孔水道。每孔之间叠架两根1米见方,长9米,重逾40吨的大石梁,上面再用厚20厘米--30厘米的石板横铺。当时桥上有石栏杆,栏杆上雕刻着许多各种形态的石狮,桥头和桥尾还建有亭子,供人休息。但行人上桥都要登几级石阶,所以不能通车。建桥的石料多采自闽江下游的闽安镇,其中有一大梁为"金刚腿"的左腿,因尺寸不符,还遗大桥下。

采用技术

古代闽江水很深,风浪很大,打桥墩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王法助很有经验,先在要打石墩的周围打好木墩,然后在木墩里面推石头,再在石头的基础上砌桥墩,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了。当代著名桥梁专家罗英在《中国石桥》里说:"简支石桥的构造,采用石板石梁并用的尚未多见,福州万寿桥即采用这种特殊结构。"民间有个传说,说大桥下有一条千年的"白刀精",经常兴风作浪,桥墩一直很难建成,后来李铁拐化身前来收服,协助把桥墩建成,临走时他用铁拐打了一下桥墩,那个被打的就是现在那个斜歪的桥墩,老百姓叫"铁拐墩"。还有一民间传说,说有一个道士跟王法助斗法,道士斗输了不甘愿,便把宝剑扔在水里,化成了一条白刀鱼,白浪滔天,这时王法助把随身带的木鱼扔下去,打败了"白刀鱼",但"白刀鱼"垂死挣扎,冲歪了一个桥墩。这些传说都毫无根据,但也说明了当时建立桥墩的困难。

万寿桥建成后,又在原南桥的江面上建成木石混合结构9孔桥梁,称"江南桥",亦称"仓前桥",长135米。清乾隆年间,江南桥被水冲毁,旋即也改建为全石桥。民国十九年〔1930年〕为了适应交通需要,开通汽车,两桥改为公路桥,为钢筋混凝土水泥路面,在原有桥墩上用混凝土加高2米,桥栏亦为钢筋混凝土。工程由日商"大和工业合资会社"承建。原石柱栏杆都移至乌山图书馆。抗战期间大桥曾遭日寇飞机轰炸。

解放大桥的由来

解放后,为了纪念解放大军英勇冲过大桥,追击南逃残敌,便把这座大桥改名为"解放大桥"。1970年解放大桥加高4米、加宽桥面2米,采取桥上加桥的形式,保持原有元代石梁桥和民国钢筋水泥桥面,并跨"中洲",把万寿桥和江南桥连成一体。1995年因水流的冲击,桥墩崩离原位,即行停用,彻底整治。1996年9月29日竣工。改建后的解放大桥用钢筋混凝土浇砌桥墩和桥面,同时用现代科学技术于桥的两侧没置四组钢管弧形空中吊桥,分承桥身的负荷。这些桔红色的弧形吊桥,象一条彩虹,横跨在美丽的闽江上,给福州增添了秀丽的风光。

品味

江河系自然,桥梁成文化。解放大桥,集元代石桥墩、民国时期钢筋混凝土桥梁板、现代双曲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联拱桥,古今结合并用,形成桥联桥、桥上架桥的独特风格,实属罕见。而其历尽沧桑沉淀,更值得我们回味。有空可以去观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