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山“九仙洞”与“戚公祠”

(2009-02-15 09:30:35)
标签:

戚公祠

仙洞

题刻

光饼

福州

旅游

分类: 日志

于山“九仙洞”与“戚公祠”

    于山“九仙洞”与“戚公祠”

榕城内的“三山两塔一条江”(乌山、屏山、于山、闽江)是福州名片之一。去年末登上屏山的制高点——镇海楼;牛年春节期间又登上乌山的风景区;昨天又登上于山重游九仙洞与戚公祠。      

             

于山是福州“三山”之一,历史悠久风光秀丽,千百年来一直是游览胜地。古有六鳌胜迹和二十四奇景,现仍有三十多个景点和历代刻石一百多刻,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山上林木繁密,一片苍翠,绿树丛花掩映下的古建筑和景点更是清幽典雅……

这次,乘公交车经过古田路五一广场的于山站下车,从于山古城墙登上石阶至浩然亭,   

    于山“九仙洞”与“戚公祠”

顺从车道至南入口处上山,

    于山“九仙洞”与“戚公祠”

左边便是吸翠亭与廓然台,

    于山“九仙洞”与“戚公祠”

 

    于山“九仙洞”与“戚公祠” 

吸翠亭,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督舶(管理对外贸易)太监尚春登此远眺,城南绿野尽收眼底,景色翠绿宜人,于是在此建亭,名曰:“吸翠亭”,后亭废。1936年,戚公祠董事黄承潮重建。1984年福州市人民政府重新修亭。宋代著名音乐理论家、闽清人陈赐游于山和尚鸿份书题,刻于亭北岩石上。   

于山天然胜迹,多处摩崖刻石。

    于山“九仙洞”与“戚公祠”

廓然台的西面摩崖石刻,“皇明正德已卯夏四自望日……”

    于山“九仙洞”与“戚公祠”

右边是九仙洞。

    于山“九仙洞”与“戚公祠”

据说,于山又名“九仙山”。相传,汉初何氏九兄弟,唯老大额上开一眼有点视力,其余全是瞎子。他们一起出走来到于山,住在洞中。他们采草伐薪,汲水炼丹。丹成服入,又用丹井水洗眼,即复明后云游四方,到仙游九鲤湖。以丹喂鲤;九兄弟骑鲤飞升。

传说,宋高宗母亲章太后,病后失明。梦见仙人告诉她,用丹井水洗眼。试过许多丹井的水,唯有于山丹井的水让她洗后复明。

明沈德琛有诗:“烧丹人去迹具陈,废井千年水犹绿”。   

炼丹井

    于山“九仙洞”与“戚公祠”

向西走进有一座古建筑“历代九仙诗祠”展。

    于山“九仙洞”与“戚公祠” 

走进南塘戚公祠,戚公祠是纪念民族英雄戚继光,在当年庆功的山岗上修建的。戚继光是明代杰出的军事家和诗人,他的伟大功绩是平息了骚扰沿海多年的倭患。

戚公祠是由祠厅、平远台、蓬莱阁、醉石、文光塔、醉石亭、万象亭、榕寿岩以及补山精舍等景点组成的园林式建筑群体。自清朝至今,历经兴衰。1933年十九路军将领为激励全国民众的抗日斗志,集资修缮,并增加了许多有关抗日内容的题刻。解放后,政府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多次进行修建。戚公祠范围扩大到4489平方米,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显眼的摩岩题刻有“誓雪国”四个大字。

    于山“九仙洞”与“戚公祠”

左边有“魁石”题刻,

    于山“九仙洞”与“戚公祠”     

公祠厅,1562年(明嘉靖四十一年),戚继光从浙江率军入闽抗倭,在宁横屿、福清牛田(今龙田)、莆田林墩打了三个大胜仗。同年1019日戚家军班师回浙江时,受到福州百姓、乡绅以及文武官员热烈欢迎,在于山顶平远台设宴饯行。后人在此地建祠以纪念他爱国抗倭的英雄事迹。

现祠厅是清道光年间被火焚毁后重建的,厅内设有戚继光塑像及生平事迹展。厅内还展示戚家军食用干粮抗倭用的光饼,现成了有历史特色的福州“光饼”受人们喜爱;展厅还有戚继光用的战刀和缴获的倭寇用刀……

    于山“九仙洞”与“戚公祠” 

于山戚公祠经福州市人民委员会于一九六一年九月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于山“九仙洞”与“戚公祠”

 

      于山“九仙洞”与“戚公祠”

 

      于山“九仙洞”与“戚公祠”

 

      于山“九仙洞”与“戚公祠”

 

      于山“九仙洞”与“戚公祠”

 

      于山“九仙洞”与“戚公祠”

然后,再转进“补山精舍”、“平远台”……游览。

    于山“九仙洞”与“戚公祠”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